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定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长远将抑制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必须寻找其他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平衡点。研究结合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先定义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均等收入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评价标准,再以劳动力转移量作为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因子,通过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确定实现城乡均等收入的土地规模经营所需劳动力,并测算出湖北省目前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以此为湖北省政府及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旖旎 《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43-244,279
在明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户籍制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和制度障碍,重点研究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其改革,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逐渐形成了各种成功的模式。我们必须探讨新途径,采取新对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项紧急任务.本文把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基本情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原因与方向,以及转移过程中各国政府的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寻找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杨守宝 《甘肃农业》2005,1(12):130-13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经典表述,为我们研究探索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了理论原则。马克思认为,机器和资本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但劳动力的价值反过来影响机器的采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转移的规模、方式和方向都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开拓了工业所需要的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教育和治理贫困是大工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大量工人下岗,已经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也纷纷失业,但是我国还有上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已经成为其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通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实施"创业工程"、"户籍与土地的联动机制"等配套工作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葛菁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207-209
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于200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的同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因此认为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即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在时间上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乡镇企业,实现了就地转移。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有所减弱。因此,为了有效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分析了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降低的原因在的问题革使我国经济有了巨大增长,并提出了乡镇企业走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结合,和走绿色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就业容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孝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转移规模大,文化素质偏低,转移方式单一,区域内转移增加,社会保障意识淡薄等特点。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应大力发展小城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加大力度发展农村教育,加强政府有效组织,积极拓宽转移渠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中国农业经济的客观条件与日本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探究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经验,提出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农民收入整体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则是关键。因此,本文着重从几方面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罗怀良  许可  李霞  陈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29-7031
在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农村经济与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大英县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县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外出务工多选择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中心城市,绝大多数以初级劳务型工作为主,文化程度和转移地点对务工年收入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地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发点不规范及转移秩序混乱影响了当地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输出地带来较多社会问题。针对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展乡镇企业、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消化和吸收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管理,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朱臣 《世界农业》2007,(6):19-2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又较低,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中国存在许多相似和可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探究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解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枉和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与全国相比,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特殊性。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以及我省人口基数大的原因,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出现了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7.
湖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很大,根据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特点,笔者认为湖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采取多条路径,既要立足于省内转移,又要加强向省外转移,拓展向境外转移,而要实现这种多路径转移,就应该从多方面寻找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日益的向城市进行转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现象。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有许多的约束条件和问题,这些就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来加以解决。本文主要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约束条件、转移的历史时期、转移的战略3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转变的主要瓶颈。本文以新疆南疆为例,对南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南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南疆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种状况,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