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水稻秸秆还田试验,初步探索了秸秆还田对水稻的增产效果和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以及秸秆腐秆剂在分解水稻秸秆和培肥地力中的作用,为大田生产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与对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腐秆剂2个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从产量综合经济性状看,采用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水稻比对照明显要好,且以秸秆还田+腐秆剂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在大蒜—水稻轮作模式典型区,以大蒜秸秆为研究对象,研究无秸秆还田(CK)、秸秆1倍焚烧还田(A1)、秸秆2倍焚烧还田(A2)、秸秆1倍翻压还田(B1)、秸秆2倍翻压还田(B2)、秸秆3倍翻压还田(B3)对土壤培肥和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CK;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都显著高于CK;秸秆还田比CK增产,其中秸秆翻压还田各处理增产显著,秸秆3倍翻压还田(B3)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18.84%;秸秆翻压还田培肥效果较好,尤其在拔节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导致其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较高,从而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扬麦25为材料,于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设计水稻秸秆直接还田、草木灰还田和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茬冬小麦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素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年度草木灰还田处理的土壤氮素含量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其土壤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同时草木灰还田处理下0~6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活性也显著提高;两个试验年度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土层显著高于草木灰还田处理和秸秆不还田处理,同时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也显著提高。两个试验年度草木灰还田处理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佳,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增产13.65%和6.70%,主要原因在于穗数的增加。综上,草木灰还田对土壤养分与生理活性的提高以及冬小麦增产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草使用"凤池"有机物料腐熟剂,可加速稻草软化,比未加腐熟剂的提早4~7 d腐熟,同时增加了水稻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增加水稻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秸秆腐熟剂的处理比无稻草还田的增产5.61%,稻草直接还田的比无稻草还田的增产3.59%,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张广智 《北方水稻》2021,51(2):37-38
研究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中腐熟剂和尿素使用量的配比对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还田秸秆上使用腐熟剂,缩短了秸秆的腐烂时间,提高土壤肥力,水稻的抗逆性明显增强,同时水稻的增产效果显著,实际产量较对照(CK)平均增加了52 kg/667 m2,增幅是8.9%,适宜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轻简栽培水稻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粳稻品种扬辐粳8号作试验材料,设小麦秸秆还田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作对照,进行直播、机械插秧、抛秧,并对水稻物质生产、产量形成及有关生理指标进行了分析。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穗数均有所下降,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产量均显著提高;各生育期的茎蘖数均明显降低。光合势、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抽穗前低于秸秆不还田,抽穗后则相反;各生育期的根冠比均较高。抽穗期高效叶面积、高效叶比例以及粒叶比均较大,结实期茎鞘中贮存的碳水化合物的输出率及转换率以及收获指数明显大于秸秆不还田。结实期根系活力、伤流液、光合速率和ATP酶活性均高于秸秆不还田。阐明了秸秆还田轻简栽培水稻的生育特性和增产效应。同时,对秸秆还田水稻高产的生理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秸秆还田水稻的关键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延边地区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初步探索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的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米质分析、土壤化验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大田进一步推广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配套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示范点平均增产5.12%,提高土壤有机质,具有土壤中固定N、P、K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不同秸秆腐熟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国英 《作物研究》2013,(3):249-251,254
按照统一方案,在肥料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无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和3种腐熟剂产品配合水稻秸秆还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以研究3种秸秆腐熟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腐熟剂均能较快速地腐解还田秸秆,前期为水稻提供充分的养分,有效促进禾苗早发,后期肥力足,生长稳健不早衰,具有较明显的增产作用,以"湘润邦"牌腐熟剂效果较好,"九业"牌秸秆腐熟剂次之,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垦粳8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膨化秸秆还田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膨化秸秆还田量为360 g/盆的处理对产量、氮素利用效果最好,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增产1.68%,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6.61%;膨化秸秆还田量为180 g/盆的处理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值等方面表现最佳。试验结果可为寒地水稻秸秆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中嘉早17(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9%,“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对水稻增产效果最明显,周年产量高达15.8 t/hm2,较其他处理高5%~36%。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互作对早、晚稻米垩白粒率、早稻RVA 谱特性、晚稻消减值具有极显著影响,而对其他外观、加工品质影响不显著。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米外观品质差异不明显,“秸秆还田+早晚稻均免耕”处理稻米加工品质最优,而“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稻米RVA 谱特性最佳。综合得出,“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增产效果最好且蒸煮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北方地区不同土壤背景下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辽粳2501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在总施纯氮200 kg/hm2条件下不同处理(砂壤土、砂壤土+秸秆、盐碱土、盐碱土+秸秆、棕壤黏土、棕壤黏土+秸秆)辽粳2501的产量结构和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棕壤黏土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产量提高4.45%,而在砂壤土和盐碱土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表现为显著减产,减产幅度分别为2.20%和3.84%;秸秆全量还田均能显著提高不同土壤背景下的每穗颖花数,尤其是二次枝梗颖花数,但降低了盐碱土和砂壤土背景下的有效穗数;秸秆全量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米胶稠度和米饭食味值,但降低了盐碱土和砂壤土背景下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12.
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药剂防治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4~2005年,在稻曲病防治新药剂筛选及药剂防治适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超级杂交中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和螟虫等主要病虫发生量大及危害严重的特点,开展了药剂防治试验.形成了一套适合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药剂防治的专用技术。该技术对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害防效达80%左右,对虫害防效达90%以上。与常规病虫防治技术相比,该技术成本相当,增产增效非常明显,同时可减少对环境及稻谷的污染,实现超级杂交中稻无公害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草还田作为最便捷的水稻秸秆利用方式,对水稻生产和土壤培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机插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还田(HR)和稻草不还田(BR)两个处理,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性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显著降低机插水稻株高达4.1cm,使每蔸水稻平均增加3.2个有效分蘖,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达22.54%,从而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生物量达18.95%,增加当季水稻产量达18.88%,其中穗部生物量增幅达15.3%。稻草还田显著增加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总氮、磷、钾素积累量,其中穗部氮、磷、钾素积累量增幅分别为13.2、5.2、4.73 kg/hm^2。稻草还田能显著增加种植后土壤碱解氮含量达14.67%。  相似文献   

14.
稻秆还田量对盆栽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小麦优质高产条件下适宜的稻秆还田模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秆还田量对小麦出苗、根系生长、根系活力、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SOD和CAT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秆还田量不影响小麦出苗率,但影响出苗整齐度。适当的稻秆还田量能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SOD和CAT活性及光合速率,延缓生育后期旗叶衰老,使其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增加次生根数目、根冠比、根系总吸收面积、活性吸收面积及活性,实现增产,其中以9 000kg.hm-2稻秆还田量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2018年早稻季在典型的酸性红壤双季稻田开展小区试验,探究石灰对红壤稻田油菜秸秆腐解、养分释放及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或油菜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早稻产量,且二者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用石灰显著促进了油菜秸秆还田后前中期的腐解和氮素释放,而对磷和钾元素的释放无显著影响。油菜秸秆还田并配施石灰能促进早稻分蘖成穗、地上部养分(氮、磷、钾)吸收及干物质积累,提高总颖花量,从而扩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可见,在酸性红壤稻田,油菜秸秆还田并配施石灰可加速自身腐解与氮素释放,实现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16.
稻麦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模式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通过大田大区试验,比较分析了在正常水肥管理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旋耕、耕翻)与模式(双季秸秆均不还田、双季秸秆均还田、稻季秸秸秆还田、麦季秸秆还田)处理组合下优香粳的产量和品质。两年结果均显示,耕翻不还田处理下产量最低,在耕翻条件下,秸秆还田增产效应较为显著。产量构成分析表明,多数指标在秸秆还田方式与模式间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互作, 2020年试验穗质量、穗长、每穗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等指标在不同还田模式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均表现出秸秆还田处理优于不还田处理的趋势,耕翻条件下结实率明显高于旋耕处理。2020年不同处理间在垩白粒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以及RVA值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耕翻条件下垩白粒率明显低于旋耕。耕翻条件下直链淀粉含量稻还田、麦还田处理明显高于不还田处理,说明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直链淀粉含量,使得米饭不至过于软黏。RVA数据显示,旋耕不还田和耕翻麦还田处理下数值最优。说明还田模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到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东北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品种吉粳8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东北稻区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稻米蛋白质含量;与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最佳氮肥运筹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最佳氮肥运筹处理产量分别提高7.50%(2018年)和11.63%(2019年);随基肥氮占比的下降,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综合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配以基肥:蘖肥:穗肥为6:3:1的氮肥运筹模式可以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18.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设计了油菜—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4种复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冬闲相比,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水稻平均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4. 44%、6. 50%、4. 76%、6. 69%;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后土壤平均pH值比冬闲分别下降0. 07、0. 11、0. 25、0. 08个单位,平均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25. 0%、17. 6%、22. 5%、28. 6%,降幅明显;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紫云英还田处理>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4. 41%、1. 39%、1. 36%;有机质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马铃薯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3. 0%、1. 2%;速效钾含量增加的只有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为7. 4%。表明紫云英—双季稻和油菜—双季稻是较好的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稻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浅翻耕、深翻耕)下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茎秆基部第1至第4节间主要物理性状及抗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株高降低,茎秆节间变短,基部节间茎秆抗折力增强,花后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提高,尤以深翻耕处理表现最好;茎秆基部节间茎壁加厚,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提高,从而增强了茎秆抗折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