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6个不同播种量播种春小麦,以探究播种密度对春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小麦出苗期没有影响,而播种量过大时会推迟小麦的抽穗期和成熟期;播种量对春小麦株高的影响不大,而对穗长、分蘖数和穗粒数有一定影响;在播种量为240 kg/hm2时,小麦的产量最高,达6 528 kg/hm2。因此得出:播种量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提高小麦产量,而确定最合适的播种量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不同播种量结合除草剂对杂草抑制效果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使用除草剂的情况下,随着小麦播种量上升,看麦娘和菵草的发生密度呈下降趋势,与75.0 kg/hm~2播种量相比,112.5~225.0 kg/hm~2播种量下小麦田杂草发生密度显著降低24.64%~77.73%。相同播种量下,不同剂量化学除草剂对看麦娘发生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与相同播种量、不使用除草剂相比,5%唑啉·炔草酯EC 60 g/hm~2,a.i对看麦娘和菵草抑制作用分别为52.46%~74.44%和44.55%~75.44%。相同除草剂使用剂量下,随播种量增加,杂草受抑制作用也呈上升趋势,其中5%唑啉·炔草酯EC30 g/hm~2,a.i,小麦播种量150.0~225.0 kg/hm~2时,与75.0 kg/hm~2播种量相比,看麦娘密度显著下降28.43%~50.00%,菵草密度显著下降70.80%~83.70%。可见适当提高小麦播种量可通过改变小麦-杂草生态竞争关系,抑制杂草发生密度,提高化学除草效果,而且适当增加小麦播种量,配合使用5%唑啉·炔草酯EC对小麦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等没有显著不利影响,150.0 kg/hm~2小麦播种量时,使用5%唑啉·炔草酯EC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但不同剂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187.5 kg/hm~2小麦播种量时,是否使用除草剂对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当增加小麦播种量可促进化学除草剂使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以贵农5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条件下播种量与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麦的不同发育阶段,施氮量与播种量的各个处理组合对小麦株高的影响变化趋势不显著;在不同施氮的条件下,低播种量处理(10万粒·667m-2)有利于小麦有效分蘖的形成和高产群体结构的建立;高播种量处理(18万粒·667m-2)能够增加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小麦的根系活力,对小麦获得高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小麦的产量,以N3T1处理组合为最高.表明在低播种量高氮肥的条件下,小麦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与最低产量相比增加142kg.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稻麦共期及不同小麦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本试验设置双因子试验,3个稻麦共生期分别为0 d、7 d、14 d,3个小麦播种量分别为225 kg/hm2、300 kg/hm2、375 kg/hm2;以不同播种量为主因子,不同共生期为副因子,设置3个重复,共27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增加,基本苗增加,但播种过晚,基本苗、次生根明显减少,共生期过长,播种量过大,抑制叶片的生长,但在拔节以后影响较小;共生期过长、播种过迟,且播种量过大,对拔节期小麦株高有抑制作用。播种过晚,播种量过大,无效分蘖增加,不利于有效分蘖的形成;小麦的结实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稻麦共生期为7 d时,播种量为225 kg/km2时,小麦的产量最高,共生期为14 d时,小麦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低。本试验对灌云县稻茬晚播小麦的合理播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帆 《乡村科技》2023,(19):93-95
以镇麦10号为试验对象,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设置6个播量梯度,研究秸秆深耕深旋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在120~210 kg/hm2,小麦生育期无明显变化;播种量超过240 kg/hm2后,小麦生育期开始延长;播种量由120 kg/hm2增加到210 kg/hm2,小麦产量显著增加,可增产10.73%;随着播种量的进一步增加,小麦产量有所减少。综合考虑生育期、产量等多个因素,镇麦10号播种量为210 kg/hm2时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6.
正一、试验目的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不仅由其品种特性决定,还受制于品种的抗病性、施肥、降水等多种因素,同时也受播种量的影响。长期以来,郸城县小麦生产上播种量较大,病虫、倒伏困扰着小麦高产优质。依照省委、省政府"四优四化"决策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应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现根据郸城县粮食生产生态条件,按照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周口试验站要求,选择新审定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511开展播种量试验示范,以期找出优质小麦最佳播种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群体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为150 kg/hm2的产量最高,为5 793.0 kg/hm2,播种量为210kg/hm2的产量最低,为4 969.5 kg/hm2。对于小麦群体而言,播量为150 kg/hm2的群体比较适宜,实粒数多,抗倒伏性强。因此,播种量控制在150 kg/hm2左右小麦较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适合江苏省盐城市海丰地区宽幅条播小麦高产栽培的最佳播期和播种量,特以"扬麦1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播种量下宽幅条播小麦的生育进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扬麦13"采用宽幅条播,晚播小麦的田间出苗率、高峰苗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产量均低于早播小麦;在同一播期条件下,随着播种量的提高,高峰苗数、有效穗数均有所上升,每穗实粒数有所下降;播期、播种量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根据播期和播种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早播小麦每667 m2的最适播种量为8.5 kg,在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以确保最终成穗数。  相似文献   

9.
不同小麦种植区、不同种植习惯以及不同播种期决定了小麦播种量差异较大。以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分别在小麦播种量为180、225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小麦籽粒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组播种量处理下,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均没有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施药。在小麦播种量相同的前提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随拌种剂量的提高而上升,持效期延长;在拌种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随着播种量的加大,前中期防效无显著差异,后期防效提高,持效期延长。在试验剂量下,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美国规定的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最高限量标准,不同的播种量对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没有显著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技术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可高效控制麦蚜为害,在产品中残留也低于国际最高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小麦播种时,播种量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播种量过少,达不到预期的亩成穗数,产量上不去。过多,易造成群体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茎杆发育不良,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和倒伏,导致减产。所以小麦播种时,亩播种量应结合小麦品种特性、地力、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精细播种。精细播种量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14—2015年开展播种量对小麦百农矮抗58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的播种量下,生育期没有明显的区别,但随着播量的增加,无效分蘖的数量增加,降低了小麦的成籽数量,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随着小麦的播种量从112.5 kg/hm~2增加到142.5 kg/hm~2,产量由8 254.5 kg/hm~2降低到7 902.0 kg/hm~2,降低幅度4.27%,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112.5 kg/hm~2播种量处理与127.5 kg/hm~2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考虑成本,南阳市适宜的播种量为112.5 kg/hm~2。  相似文献   

12.
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较长期低温条件下氮、钾肥和播种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较长期低温逆境下,N、K2O的肥料效应曲线均呈报酬递减型函数关系,N、K2O、小麦播种量三因素之间对产量均呈正交互作用,即高肥力(或高施肥量)条件下,宜提高小麦播种量,反之减少播种量;在较长期低温逆境条件下,小麦产量水平较往年降低,但氮、钾肥用量较往年明显提高,这可能与低温条件下,肥料利用率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小区对比法,对玉米宽行增密、小麦精量匀播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行距70 cm、播种量为45 kg/hm~2及小麦播种量为195 kg/hm~2时,产量较高;随着播种季节推迟,行距增加,要相应增加播种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播种量和施氮量对稻茬免耕小麦产量和相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播种量1125 kg·hm-2最高,播种量过多或过少的产量和相对经济效益均降低。播种量75 kg·hm-2,氮肥增加,产量增加;播种量1125 kg·hm-2,氮肥增加,产量差异不显著;而播种量150 kg·hm-2,氮肥施用太多,产量反而降低。播种量1125 kg·hm-2,施纯氮180~240 kg·hm-2,可以达到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兴义市地主推小麦品种丰优8号的最佳播种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5种不同的播种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播种量9kg/667m2产量最高,达330kg/667m2,比对照(ck)播种量8kg/667m2增产38kg,增长13%。因此,在大面积生产中种植小麦品种丰优8号,要想获得最佳产量,播种量以9k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为寻求最佳栽培因子组合,为小麦增产提供科学依据,在陕北黄土高原川地中等肥力条件下,进行了三因素二水平正交设计试验。研究表明,三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顺序为施肥量>种植方式>播种量。同时研究了播种量与施肥量、播种量与种植方式、施肥量与种植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小麦品种石86-51446000 kg.hm-2以上栽培方案为:播种量120 kg.hm-2,施氮量189 kg.hm-2,施磷量129 kg.hm-2,并进行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17.
<正>据调查,近年来在小麦播种方面存在六大问题,直接影响到产量水平的提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1.播种量过大。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民总是存有播种量少了麦苗稀、穗子少、产量低的错误观念,因而盲目加大播种量。在适期播种的范围内,每667平方米(1亩)播种量就达到15~20千克,有的甚至更多。小麦分蘖后麦苗拥挤,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个体生长细弱,特别是冬前气温高的年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最佳播期条件下的最佳播种量,以期为制定有利于发展冬小麦生产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泰农18及济麦22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播量播种来研究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泰农18子粒产量降低,即小播量(R1)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济麦22子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中播量(R2)达到子粒产量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R3)达到穗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粒数及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小播量(R1)达到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最大值。[结论]随着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即小播种量达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最大值;随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达到穗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小麦播量田间试验,进一步得到相山区小麦适宜播种用量,达到解决小麦生产中播种量过大,产量不高等问题。结果为相山区农户提供小麦最佳播种量为14kg/667m2,平均产量532.25kg/667m2,产值1224.18元/667m2。  相似文献   

20.
灌溉地春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播种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是在小麦传统条播和穴播技术基础上的革新,为探索该播种方式下小麦的适宜播种密度,进行了灌溉地春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播种量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产建议条播播种量以525 kg/hm~2左右较适宜;宽幅匀播播量以600~67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