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五味子是经济价值很高的野生药食兼用树种,主产东北三省山区,其中辽宁所产五味子以产量大、质量佳而著称,国内外市场畅销.北五味子全身是宝,其果实是常用大宗名贵中药材,有效成分为木脂素,还含挥发油约3%,柠檬酸12%,苹果酸10%及少量酒石酸和单糖类.种子含脂肪油33%、挥发油1.6%、五味子素、五味子醇、Vc、Ve等.果实还可制做五味子酒、五味子茶、五味子蜜、五味子饮料等一系列保健食品.其枝蔓、根茎和花、叶都具有强烈香气,可制做调味剂和化妆品.另外五味子幼芽嫩叶食疗价值很高,是餐桌上的美味山野菜.北五味子可谓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野生经济植物,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高.辽宁东部山区,包括宽甸、抚顺、桓仁、本溪、新宾等地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北五味子的人工栽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保护野生北五味子资源、提高本地区经济效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简要回顾和预测了五味子的市场行情,并对五味子的栽培繁育技术、产品开发、市场前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五味子的采集与加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味子是著名的滋补性中药,因其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故名五味子。因产地不同.又有南北五味子之分,以北方五味子为上乘。我国北方对其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在较低的水平.而人工栽培利用几乎还是一个空白。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及生产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希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北方五味子的开发利用得到重视及发展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五味子规模化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别名北五味子、辽五味子、山花椒、乌梅子、软枣子等,为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以野生为主,为常用中药材.主要以果实入药,因有甘、酸、辛、苦、咸五味而得名,有敛肺、滋肾、止汗、生津、止泻、涩精等功能.可以治疗咳嗽、哮喘、口渴自汗、盗汗、遗精、久泻、神经衰弱等症,也是很好的果酒和饮料的原料.前些年,由于过度砍伐森林和过量的不合理采收,使得野生五味子资源受到较大破坏,产量远不能满足医药市场需求,人工种植五味子已逐步成为人工栽培中药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商洛是中药材生产主要基地,也是五味子适生区,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五味子人工规模化栽培,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华中五味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木脂索类,有明显的促进肝糖元生成、降低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保护肝细胞的作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华中五味子的根、茎、叶与果实中木脂素的代表物质五味子甲素及五味子乙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华中五味子的根、茎、叶和果实中均含有五昧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其中根中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为最高,分别达1.464%和1.644%,其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果实(甲索和乙素含量分别为0.201 3%和0.117 4%)、新梢愈伤组织(甲素和乙素含量分别为0.047 45%和0.021 48%)、新梢(甲素和乙素含量分别为0.0366 2%和0.0183 1%)、1~2年生藤茎(甲素和乙素含量分别为0.026 97%和0.010 75%)与叶.五味子甲素及乙素在根中的含量远高于果实,根作为果实的替代入药部位具有可利用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五味子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五味子属是现存双子叶植物中的原始类群,全世界有28种,呈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主产亚洲东南部至东部,我国产10种,是南五味子属的自然分布中心,该属植物对于理解被子植物的起源、演化、迁移和植物区系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系统介绍了南五味子属植物分类、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及开发利用等4个热点问题.将南五味子属植物应用于药物开发、食品开发和园林造景等方面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但目前关于南五味子属的栽培、繁殖及应用研究十分匮乏.最后,对其合理化开发利用提出了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引种驯化及加强综合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南五味子的地理分布与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五味子为半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和观赏价值,介绍我国南五味子的地理分布.生态学特性,阐述其优良特性以及园林的应用领域,并对其在园林中的配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五味子具备优良的观赏特性和生态学特性,适合用作篱垣绿化、棚架绿化、假山绿化、屋顶阳台绿化、立体花坛绿化,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园林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8.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五味子野生资源极为丰富,尚待开发利用。本文对柞水县南五味子的品种资源及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求证,对当地气候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对环境安全因子进行检测,对照《药典》载南五味子生长环境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证明:柞水县南五味子生长环境与《药典》载南五味子相吻合,是南五味子的适生区;柞水南五味子生长地土壤、水、空气含重金属、农药残留符合规定,是南五味子的优生、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4种木脂素,在不同采收期分别在五味子种子和果肉中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中,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在9月上旬达到最高值。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甲素在9月中旬含量达到最高值。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佳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北五味子的生物学特性、栽培园地选择、播种育苗、栽植管理、采收和粗加工等人工栽培关键技术做出详尽的归纳和总结,旨在为北五味子产业开发和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北五味子是著名的药用植物,市场潜力大,价值高.文章阐述了五味子的生态学特性,从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时间和方法、苗期管理、幼苗移栽及圃地管理以及容器杯育苗等6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五味子的播种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2.
北五味子是一种药用植物,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欢迎,其价值高而且市场的潜力大。人工栽培的北五味子种植广泛。因此,如何对人工栽培的北五味子进行病虫害防治,对于提高北五味子的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人工北五味子进行了概述,同时分别对人工北五味子常见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由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承担完成的"北五味子人工栽培及丰产技术的研究成果",于1988年9月28日在哈尔滨市通过省级鉴定.该成果具有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北五味子的生物学和栽培学的研究中,有新的突破和进展.对其生态学、生理学和形态学上的贡献是空前的.首次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了北五味子,科学地把常规的种  相似文献   

14.
北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及乙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测定北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和乙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色谱条件:日本KYA HIQ silC18柱(250mm×4.6mm,5μm),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0nm,进样量15μL.梯度洗脱程序:乙腈/水溶液在30min内由65%线性升高为85%,保持2min,随后在2min内线性降为65%,平衡5min后等待再次进样.样品制备:以100%甲醇超声波(40kHz)提取北五味子样品80min.用上述方法测定了北五味子根、茎叶和果实中的五味子甲素及乙素的含量.结果显示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在果实中最高、茎叶次之、根中最低;五味子甲素在茎叶与果实中含量基本相当,茎叶作为果实的替代入药部位具有可利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北五味子的生境及分布范围进行调查研究 ,指出了北五味子的用途 ,提出了保护、利用北五味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亦称北五味,为五味子科落叶木质藤本,长可达6-8米.叶簇生,广椭圆形、倒卵形或卵形.花期5-6月,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乳白色或粉红色的花被片散发着淡淡幽香,雅而不俗.8-9月聚合浆果如一串串红玛瑙,艳丽夺目,是优良的观花赏果垂直绿化植物,而且,五味子果实为著名传统中药,有滋补收敛作用,对于神经衰弱、肺虚咳嗽、盗汗等有良好的功效,因此在城市园林中栽植五味子,不仅可供观赏,  相似文献   

17.
小陇山林区野生五味子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优势。通过采集7个地区的野生五味子种子在李子林场区域内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发现栽培效果最好的为黑龙江方正县、李子林场、龙门五林场。通过对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味子在生长过程中对P的需求最为明显,其次为K、N在五味子生长初期比较关键,但是需要严格控制。为此,建议:在以后五味子的栽培过程中使用大田育苗,以避免营养富集造成五味子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五味子生境的调查,对五味子种子的处理技术、种植技术、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五味子的栽培与利用提出了确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北五味子实生苗技术的实践,找到了适合北五味子实生苗育苗的方法,并对北五味子的效益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北五味子又叫山花椒,在内蒙古、东北、河北、陕西等地山野自生.其叶互生或簇生,长5~10厘米,边缘有小锯齿.5~6月开花,7~8月果实成熟,果实呈球形、红色.北五味子的果实可入药,为中枢神经兴奋、强壮药.中医用作健胃剂和镇咳剂,对神经袁弱、失眠等有特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