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和谐环境伦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环境伦理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它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和谐环境伦理推向实践,应当加强和谐环境伦理教育;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发展绿色科技,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同时强调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第一位,说明了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特征。本质上是一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伦理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实践,也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反思和超越。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现,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浅析和谐社会的伦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燕 《现代农业》2008,(5):110-1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处于和谐有序发展状态的社会。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既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定内涵,又显示了社会伦理的特征。概括起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黄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27-18529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2个方面论证了可持续消费伦理是一种和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伦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并阐述了要构建可持续消费伦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是前提,提高公众的消费素质是基础,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是保证。  相似文献   

7.
政府是最大的环境伦理责任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环境伦理责任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在新农村中建设中,必须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开发的关系.防止重蹈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为此.必须高度重视乡镇基层政府的环境伦理责任,建设生态型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8.
发展观伴随人类社会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丰富而演进。科学发展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和科学把握,是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治本良策。确立全面、协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体现出的原始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可视为当代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深层生态伦理一致的思想成分;深层生态伦理以"天人合一"生态智慧为价值取向,把"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作为最高准则,重新唱响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旋律。但由于这两种生态伦理观均离开人的本质属性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而都是不科学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应当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实践本性,以人的两重属性而生成的"两重生命"为基石,使自然界与人的"类生命"在存在的意义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五个统筹”的要求。作为中国的弱质产业,农业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作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它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图书馆作为一项文化事业,其自身也应该走均衡发展之路,以均衡发展的图书馆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本文还通过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和甘肃定西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的扶贫与共建活动,探讨了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哈格洛夫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他的思想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坚持弱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融美于环境伦理规范,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主张环境保守治疗法。哈格洛夫环境伦理思想是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的反思,体现了人类长期以来对待自然态度的自我觉醒,更是人们改变过去一味地从自然索取转而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实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生态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战略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发展是和谐的基础,要依靠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以人为本。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通过社会和谐保障科学发展,为此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重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方建斌  崔益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45-10846
当代环境问题的深刻根源之一乃是我们的社会还未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法律只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其调整对象的范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基于以上认识,从哲学、法理学及法律实践3个方面论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初步构想了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交互性关系中的基础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向。面对当前知识进步、技术迭代、制度变迁等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重建基于"文化—技术—权力—制度"多维联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是新时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维度阐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时代意蕴,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维集成路径,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余维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17-66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及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能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反映出我党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及执政能力的提高,也是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老子自然哲学观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和“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观。研究它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追求这一理想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直接启蒙着后来的探索者,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为这一探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也为后来的改革家们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供了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