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越夏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不同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小麦田自生麦苗上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研究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在新疆不同麦区的越夏区域。【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常发区的不同海拔高度,调查小麦自生苗上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在伊犁河谷地区在海拔669~1 875 m处自生麦苗上均可以越夏;喀什地区小麦白粉病在海拔1 308~1 916.2 m处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在该区域未发现小麦条锈病病株;昌吉州小麦白粉病在海拔770~1 145m处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在该海拔区域未发现小麦条锈病病株。【结论】小麦白粉病在各调查区不同海拔麦区均可越夏;小麦条锈病在伊犁河谷不同海拔区均有越夏孢子分布,在昌吉麦区及喀什麦区调查中未发现小麦条锈病越夏病株。  相似文献   

2.
赫章县小麦条锈病越夏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赫章县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域,2004年9月在赫章县古基乡首次发现小麦条锈病能够越夏后,于2005-2008年对赫章县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安全越夏区域为海拔1 700 m,面积约0.5万hm2;不同年份间越夏海拔下限存在差异,在夏季最热时段气温偏低年度,越夏海拔高度可下降至1 600 m左右.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既越冬又越夏地区的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具有大区流行特点的小麦条锈病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小麦条锈病相关因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越冬区进行了气候区划。明确了我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越冬的范围,可为制定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为条锈病菌越夏、越冬情况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一、目的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都在10%-30%。2005年9月,省植保植俭站对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开展普查,发现卢氏县自生麦苗上存在大量的锈病孢子,鉴定为条锈和叶锈混生。小麦条绣病在河南不能越夏,怎么调查中出现了条锈孢子。为彻底搞清楚条锈病能否在户氏县高寒山区越夏,我们开展了小麦条锈病在户氏县越夏规律研究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文中介绍了全国小麦锈病工作者通过60多年通力协作,对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的显著成绩,系统揭示了中国小麦条锈病的越冬、越夏规律、菌源传播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以及品种抗病性“丧失”的规律与原因,发现中国小麦条锈病存在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2大菌源基地。提出了“综合治理越夏异变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和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的病害源头治理策略,研发出小麦条锈病分子诊断、异地测报以及抗锈良种、药剂拌种、退麦改种、适期晚种和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等一系列病害监测预警和关键防治技术,构建了以生物多样性利用为核心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防病保产效果极其显著。文中并对病菌致病性变异机制、早期预警和越夏易变区生态治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适宜临夏回族自治州小麦条锈病流行及越夏的条件,指出该区域小麦条锈病流行及越夏的特点为:流行为害时期长;突发性强,发生范围广;夏孢子存活期长,越夏菌源量大 ;生理小种类型多,新的生理小种出现频率高.  相似文献   

7.
调查明确了陕西省商洛市一些高寒山区存在不稳定的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2001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加重,分析了10a来发生流行特点与原因,提出了合理品种布局、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培训指导、重视药剂防治等全程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外地采集小麦条锈病病叶,然后在大田接种,小麦接近收获时将大田接种的条锈病病叶再转接到昆嵛山上人工种植的小麦植株上,探索条锈病是否能在昆嵛山区越夏。  相似文献   

9.
2016年7~10月对宁夏六盘山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在宁夏六盘山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小麦条锈病菌在六盘山地区分布广泛,在该地区可以安全越夏;宁夏六盘山地区是小麦条锈病病原越夏基地之一。并提出建立以小麦病虫害预测预报、多种种植方式和多品种搭配的生物多样性利用为核心,以化学农药控制为主要措施的宁夏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平凉市小麦条锈越夏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了平凉市2009年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分布区域和发病特点,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预防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刚 《北京农业》2007,(1):48-49
为科学界定我国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和越冬区,加强分区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根据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工作总体部署,农业部制定下发了《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方案》,决定于2006-2010年,开展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中国新发现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贵州省赫章县小麦条锈病秋季发生情况,2006年秋季笔者主要对该县古基乡、野马川镇、六曲河镇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19块地,自生麦病田率为55%,秋播小麦病田率为20.20%。古基乡发病较多,自生麦苗上有多个发病中心,有的秋播小麦田块亦呈现病叶较集中现象。在海拔1660-1910m范围内,都有小麦条锈病发生,说明当地越夏菌源能够为本地区秋苗发病提供充足菌量。对进一步研究内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赫章县小麦条锈病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庄浪县小麦条锈病越夏特点及其菌源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浪县小麦条锈病越夏期病源发生的特点是:病菌源头在高寒阴湿山区;阴坡地自生麦苗始见期早,菌源量大;有效菌源寄主生长时间长、范围广;密度高、苗龄大的自生麦苗发病重.通过对1989-2006年小麦条锈病越夏调查资料统计分析,认为越夏病菌量与8-9月降水量和当年条锈病流行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温度≥22 ℃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并组建了越夏病菌量测报模型,预报准确率达到94.4%.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秦州区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与流行原因,提出小麦条锈病仍将在今后数年内大流行,应采取合理布局抗(耐)锈品种,全面推广粉锈宁为主的药剂拌种;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开展综合治理;适期晚播;铲除越夏区自生麦苗及调整种植结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崆峒区控制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应采取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崆峒区小麦条锈病菌源地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提出控制越夏菌源应采取的措施是:优化种植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合理布局,选用抗源品种;铲除自生麦苗,减少寄主和越夏菌源数量;压缩复种面积,扩大伏耕面积和次数;适度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环境;加强预测预报,及早控制越夏菌源量.  相似文献   

16.
结合宝鸡地区小麦条锈病冬前、春季发生状况,就小麦条锈病在关中西部的发生规律,越夏调查方法,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平凉市小麦条锈病周年循环规律的调查研究,初步阐述了影响当地小麦条锈病在越夏、秋苗发病、越冬、春季流行各个阶段的关键因子,提出了当地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长、中、短期预报方法及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平凉市崆峒区属于小麦条锈病菌源越夏场所,近年来,受小麦条锈病菌源量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小麦条锈病在崆峒区呈高发趋势,导致小麦产量下降,且增加了农民的防治成本,为减轻小麦条锈病对崆峒区小麦生产的影响,提高小麦产量,于2019年进行了小麦条锈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结合冬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喷施的产量最高,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最好,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小麦条锈菌越夏规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全国小麦锈病防治研究协作组,根据国内自四十年代以来的研究结果,按地理位置将我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formis)越夏区划分成西北、华北、西南三大片。西北片有5个主要越夏区;华北片有2个越夏区;西南片仅1981年黄光明报道,存四川境内的阿坝、甘孜、凉山3个州存在着较多的越夏菌源。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地貌复杂,层状结构明显,小麦呈垂直分布。自六十年代以来,小麦条锈病曾于1963、1973、1979、1980、1981年度发生过五次大流行,是小麦条锈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