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新化合物苦皮藤素V的分离与结构鉴定简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叶碟定量载毒虫法追踪活性,经柱层析及重结晶。从杀虫植物苦皮藤根皮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一个化合物G。这一化合物对昆虫有独特的作用机制;破坏昆虫中肠肠壁细胞,引起昆虫上吐下泻,大量失水而亡。主要利用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鉴定了这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为2β,8α-乙酰氧基-9β-苯甲酰氧基-1β,12-二异丁酰氧基-4α,6α-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经文献检索,化合物G来从未报道过的新化合物,命  相似文献   

2.
苦皮藤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岩峰  孙晓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843-10843
从苦皮藤(Cda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中分离出4个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经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鉴定其结构为1α,2α,β-三乙酰氧基-8α,9β-二呋喃甲酰氧基-4β,6β-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1)、1α,2α,6α,8α,13-五乙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4β-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2)、1α,2α,6β,13-四乙酰氧基-8α-异丁酰氧基-9β-呋喃甲酰氧基-4β-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3)、1α,2α,8β-三乙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13-异丁酰氧基4β,6β-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4)。  相似文献   

3.
苦皮藤毒杀成分(苦皮藤素Ⅱ,Ⅲ)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二种对粘虫具有毒杀活性的新化合物,以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鉴定其分子结构为1β,2β,6α,8β-四乙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12-异丁酰氧基-4α-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及1β,2β,6α,8β-四乙酰氧基-9β-苯甲酰氧基-12-异丁酰氧基-4α-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分别命名为苦皮藤素Ⅱ,Ⅲ。  相似文献   

4.
采用载毒叶片法测定了从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根皮甲苯提取物中分离的6个β-二氢沉香呋喃类合物[1,α2α,8β-三乙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13-异丁酰氧基-4β,6β-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YH-1);1α,2α-二乙酰氧基-8α,13-二异丁酰氧基-9α-苯甲酰氧基-4β,6β-二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YH-2);1α,2α,6β,13-四乙酰氧基-8α-异丁酰氧基-9β-呋喃甲酰氧基-4β-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YH-3);1α,2,α6β,8α-四乙酰氧基-13-异丁酰氧基-9β-呋喃甲酰氧基-4β-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YH-4);1,α2,α6β-三乙酰氧基-8α-异丁酰氧基-9β-呋喃甲酰氧基-13-(β-甲基)丁酰氧基-4β-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YH-5);1,α2α,6β-三乙酰氧基-8α,9β-二呋喃甲酰氧基-13-异丁酰氧基-4β-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YH-6)]对粘虫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这6个化合物除YH-4表现麻醉活性外,其余均对粘虫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杀活性,其中YH-1的活性最高,LD50为280.42μg.g-1。  相似文献   

5.
苦皮藤果实中农药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 5种溶剂对苦皮藤假种皮进行了系统提取 ,在灵敏的活性追踪指导下 ,分别从苦皮藤假种皮体积分数 2 5 %和 5 0 %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 4个化合物 :卫矛醇 (化合物 )、1α,2 α,4β,6 β,8α,9β,13-七羟基 -二氢沉香呋喃 (化合物 )、9β-苯甲酰氧基 - 1α,8β,13-三乙酰氧基 -二氢沉香呋喃 (化合物 )、β-谷甾醇 (化合物 ) ;其中化合物 有杀菌活性 ,化合物 有杀虫活性 ,化合物 为在苦皮藤中首次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6.
苦皮藤麻醉成分(苦皮藤素Ⅳ)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种对粘虫具有高度麻醉活性的新化合物,以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鉴定其分子结构为1β,2β,6α-三乙酰氧基-8β,9α-二(β-呋喃甲酰氧基)-12-异丁酰氧基-4α-羟基-β-二氢沉香呋喃,命名为苦皮藤素Ⅳ。  相似文献   

7.
新化合物苦皮藤素Ⅱ,Ⅲ,Ⅳ的分离和结构鉴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叶碟定量载毒饲虫的方法追踪活性,经3次硅胶柱层析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半制备,从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Max.)根皮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3个对粘虫(Mythimnaseparata)幼虫具有强烈毒杀作用和麻醉作用的化合物B,D,T.利用高分辨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鉴定了3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说明,这些化合物都属于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酯类,其中B和T为一对异构体,不同之处在于C—9位的苯甲酰氧基的构型,B为χ构型,T为β构型。经文献检索,这3个化合物都是从未报道过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苦皮藤素Ⅱ,Ⅲ,Ⅳ。  相似文献   

8.
苦皮藤素V引起粘虫兴奋的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皮藤素V是从杀虫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对昆虫有毒杀活性的一种新化合物。通过对该化合物引起粘虫产生类似神经毒剂兴奋症状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苦皮藤素V对昆虫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轴突动作电位(AP)无显著影响;试虫经苦皮藤素V处理后,抽搐期和失水期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分别下降33.9%和39.6%,谷氨酸(Glu)含量分别升高28.44%和49.18%,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分别降低42.11%和44.47%。抽搐期体内谷氨酸脱羧酶活性降低了8.67%。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邻—碘苯甲氧基乙酸及其乙酯、酰肼(6—8)的合成。化合物(6—8)为尚未见报道的化合物,其结构经IR、NMR谱及元素分析所证实。  相似文献   

10.
采用活性基团拼接的方法合成了中间体芳氧基烟酸。芳氧基烟酸经酰氯化,再与氨基噻二唑作用,得到了3种未见文献报道的芳氧烟酰胺类目标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表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探讨了目标化合物的其他理化性质,讨论了中间体芳氧基烟酸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条件。  相似文献   

11.
2003-2004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苗期鉴定及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谱,对2003-2004采自我国的117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4年,117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104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PHSS、PHTT和FHS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4.27%、3.42%和2.56%。毒性基因V2 a、V9、V24、V3 a、V19、V38、V39、V40、V41、V42、V43和V46的毒性频率<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有效抗病基因,特别是V38的毒性频率为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有很好的抗叶锈性。V1、V3 ka、V30、V18、V14 ab、V15、V20、V21、V23、V28、V29、V32、V33+34、V36、V44和V45的毒性频率都在30%~60%之间,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尚有一定的利用价值;V2 c、V3、V16、V26、V11、V17、VB、V10、V14 a、V2 b、V3 bg、V14 b、V25、V33、V34和VT3的毒性频率都>60%,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在2003-2004年生产上单独使用几乎没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6-1991年间,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鉴别寄主,首次采用毒性基因频率、毒性因子(FV)、毒性值(VV)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反映群体水平的参数,对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结构、频率、时间动态、空间格局及不同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的异质性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毒性基因 V2a、V9、V15、V19、V24、V28、V29的出现频率较低(小于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V1、V3ka、V10、V26的频率处于升高的趋势,V2a、V15的频率有下降的趋势;不同地区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因子、毒性值和毒性基因组合的多样性明显不同,我国和北美的叶锈菌至少存在4-5个毒性基因的差异;不同生理小种的毒性基因结构差异显著,叶中3号不具备V26基因,叶中34号不具有V1、V14a、V17和V27基因,而叶中4号携带有这些毒性基因。文中还对利用近等基因系作鉴别寄主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采用16个固定鉴别寄主和21个辅助鉴别寄主,在小麦苗期对2009-2011年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184个单孢子堆上纯化分离的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及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1年河南省主要优势致病类型为THTS、THTT、THKS、PHKT、PHTT、THPS、PHKS、PHSS、THFS、THPN和THSS,出现总频率为52.13%。毒性基因V1、V2c、V3、V16、V26、Vb、V25和V37的平均毒性频率超过95%,说明其对应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在河南省几乎完全丧失了抗性;毒性基因V9、V24、V19、V38和V47的平均毒性频率低于4%,说明其对应的抗病基因为目前河南省小麦叶锈菌有效抗病基因,尤其毒性基因V24的毒性频率为0,表明目前河南省无对其表现出毒力的小麦叶锈菌小种。另外,毒性基因V11、V15、V17、V30、V10、V14a、V23、V29、V18、V21、V32、V33+34、V36和V39等的毒性频率在2009-2011年际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及毒力频率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中,V1、V3a、V3b、V3c、V3f、V5、V5(Mli)、V6、V7和V8频率较高(>93.6%);而V2、V4a、V21、V5 6、V2 Talent、V2 Mid、V2 6频率较低(<17.7%)。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该地区与本省其它地区的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结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经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和毒力频率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具有基本相同的群体结构,其中V0、V1、V3a、V3b、V3c、V3f、V5、V5(Mli)、V7、V8为黑龙江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基因,而V2、V5 6、V2 Talent、V2 Mid、V2 6毒力频率较低,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5 6、Pm2 Talent、Pm2 Mid、Pm2 6,可作为黑龙江省抗小麦白粉病育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16.
豇豆属食用豆类间的远缘杂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种间的杂交亲和性,为开展豇豆属食用豆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绿豆、小豆、黑吉豆、饭豆、豇豆5种主要的豇豆属食用豆栽培豆种和Vigna minimaVigna nakashimaeVigna riukiuensis 3种小豆、饭豆的近缘野生种为亲本,进行豇豆属下食用豆种间的远缘杂交,并对“绿豆×小豆”、“饭豆×小豆”、“小豆×饭豆”的杂种幼胚进行幼胚拯救。通过调查杂交成荚率和杂种F1的农艺性状表现,分析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杂交组合间的杂交亲和性。【结果】各食用豆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及母本的选择影响远缘杂交结果。除包含豇豆种的杂交组合外,其他食用豆种间正反交杂交组合均能够结荚,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程度在各组合间存在差异。“绿豆×黑吉豆”、“小豆×Vigna minima”、“小豆×Vigna nakashimae”、“小豆×Vigna riukiuensis”4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遗传障碍,杂交成荚率较高,幼胚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但均可以获得能够正常出苗的杂交籽粒,F1 植株结实率降低。绿豆和饭豆间正反交均能够结荚,但绿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显著高于饭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且能够收获成熟的杂交荚和杂交籽粒。F1植株高度不育,即使与绿豆或饭豆回交也均不能获得有活力的后代种子。“绿豆×小豆”、“饭豆×小豆”2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杂交障碍,然而在受精后幼胚生长阶段却存在发育障碍。通过幼胚拯救可以获得两者的后代植株,前者F1高度不育,后者F1可育,但结实率降低。其他杂交组合间存在杂交荚发育一段时间后干枯或掉落、杂交籽粒胚败育等现象,未能获得后代植株。【结论】绿豆作母本与黑吉豆、小豆、饭豆杂交更利于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黑吉豆与小豆、饭豆杂交时存在胚败育现象;饭豆作母本与小豆杂交经幼胚拯救可以获得可育的F1植株;小豆与近缘野生种的杂交亲和性优于饭豆;豇豆与其他食用豆类间杂交均未成功。  相似文献   

17.
利用Browder和wolfe分别提出的毒力频率法比较了河北、山东、河南和陕西4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及其频率、分布和组合,为相应抗性基因及其组合的利用和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V2a、V3c等7个基因在4省的相对频率均在14.71%以下,属于稀少毒性基因;V2d,V3c等7个基因的频率均高于50.96%,属于优势毒性基因;V11,V20,V27,和V32的频率为15.87~49.15,属于中间类型;V1,V2b等11个毒性基因的频率在4省间则有较大的差异。各省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毒性基因频率较低的相应的抗性基因。在毒性基因组合方面,在6个优势毒性基因中,V3Rg,10,17,23,26和V3Bg10,14ab,17,26在4省均为优势组合,频率均在9.68%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不同盐度对苦草、刺苦草和水车前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沉水植物苦草、刺苦草及水车前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其在不同盐度下的种子萌发反应。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沉水植物种子萌发的环境因子之一,对沉水植物种子的萌发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水车前种子的累积萌发率显著高于苦草和刺苦草种子的累积萌发率,并且苦草和刺苦草种子的累积萌发率没差异。在湖泊沉水植被恢复与重建时,针对苦草、刺苦草以及水车前种子对盐度的耐受性和它们自生生活史特性,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恢复沉水植物。如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种植苦草和刺苦草;采取规划保护区的方式恢复水车前种群等。  相似文献   

19.
多卫星遥感降水产品寒区误差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北方寒区呼兰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地面雨量站及采用IDW插值方法获得的IDWP降水数据作为基准,采用多种统计学指标评估多卫星遥感降水产品在日、月、季度时间及0.05°×0.05°像元空间尺度对寒区地面降水探测精度,以SWAT模型研究其径流模拟适用性,比较TRMM最新一代3B42V7降水产品相对于3B42V6改进程度。结果表明,TRMM 3B42V7与TRMM 3B42V6相比,对流域平均及总体降水量探测均有改进,日时间尺度上,V6过低估计地面降水0.89%,而V7过高估计5.43%,月及季度时间尺度上,两者与雨量站降水量较为接近,降水强度探测方面,两者对不同降水强度区间降水发生频率均有不同程度估计,V6和V7均过高估计高强度大雨和暴雨量,分别高出21.98%、17.03%。V7对空间降水探测精度优于V6。日径流模拟方面,V7与V6相比,在寒区对径流模拟改进效果不显著,验证期二者模拟结果接近,均可应用于寒区径流模拟。CMORPH_CRT、CMORPH_RAW、PERSIANN_CDR数据在寒区评估效果较差,不宜在北方寒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草菇菌株在木薯渣栽培基质中的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和生物效率及其相关性,为筛选和培育适宜的草菇菌株及提高木薯渣栽培草菇的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木薯渣为主要原料的熟料基质,进行17个草菇菌株的栽培,测定针头期基质内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木聚糖酶(Xylanase)和漆酶(Laccase)活性,统计草菇的生物学效率,并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酶活性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3种木质纤维素酶在不同草菇菌株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有V9、V26、V10、V112、Vh和V木-2,木聚糖酶活性较高的菌株有V9、V112和Vh,漆酶活性较高的菌株有V9、V112、VL和V木-2.不同草菇菌株在木薯渣栽培基质上的生物学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V112的生物学效率最高,达29.5%;其次是V9和V木-2,两个菌株的生物学效率均高于20.0%.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活性与生物学效率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2650、0.2545和0.4729.[结论]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都是草菇高效转化木薯渣基质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漆酶是关键的限制性因子.17个草菇菌株中,V9、V112和V木-2的生物学转化效率较高,是适宜木薯渣配方基质栽培的草菇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