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影响茶叶的化学组成及其品质的因素很多。品种不同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茶树生长地的生态环境常超过了品种的影响。我们在过去几年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干旱的气候条件对茶叶的化学组成和茶叶产量均有不良后果。如在苏联的格鲁吉亚共和国查克戈地区在正常情况下每年8月间的茶树新梢均含有最高的可溶物质,出产最好  相似文献   

2.
多茶类生产可充分发挥鲜叶的经济价值,是发展茶叶生产的好办法。由此可见以茶类划区是不正确的。茶类是服从于茶树品种;茶树品种又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划区应先考虑气候,其次考虑茶树品种;茶类消长是依销售的需要,人力可以左右,气候、品种一时难以克服。关于这个问题,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3.
<正>茶树品种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形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特性的相对一致性,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其产量、品种和适应性等方面符合生产需要的茶树群体。茶树品种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名优茶生产的前提条件,品种的抗逆性是发展无公害茶园的关键。茶树良种是指在一定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栽培、采摘制度下,能够达到高产稳产,制茶品质优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丰产、稳产、优质、早发和广适等  相似文献   

4.
安徽茶树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茶叶,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茶树生长地区的气候条件,有利发展茶叶生产。作者在原六十年代初期,研究安徽茶区气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安徽地区茶树气候区划,用以揭示安徽各地种植茶树的有利、不利条件,并对茶叶产量、质量影响的程度等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5.
倪伯荣 《茶业通报》1998,20(2):23-24
茶树品种资源的引种、选择与利用能较快获得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栽培良种。实践证明,这是简便而行之有效的选种方法与途径。本文试从茶树品种资源在茶树育种中的作用,浅述个人的见解。1品种资源在选种中的作用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极其丰富,各产茶省不断从现有品种资源中筛选出优良品种,直接应用于大田生产,为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作出一定贡献。那么品种资源究竟对选种方面有何作用呢?以个人之见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1.1品种资源是选种的重要原始材料。品种资源包括品种(地方品种,新育成品种)、品系、单株、野生种和近缘植物。除了新育成…  相似文献   

6.
该文详细地分析了铜仁地区茶叶生产的气候资源,揭示了该区具有发展优质高产茶叶的气候环境,阐明了茶树品种的气候适应性及优化布局,提出了发展茶叶生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文详细地分析了铜仁地区茶叶生产的气候资源,揭示了该区具有发展优质高产茶叶的气候环境,阐明了茶树品种的气候适应性及优化布局,提出了发展茶叶生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茶叶氨基酸对茶叶品质有显著的影响,成为重要的品质成份之一,其与品质的相关系数高达0.987。茶叶科学工作者对茶叶氨基酸的含量变化、生物合成以及茶园生态对氨基酸动态变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于鉴定茶树品种、茶叶品质以及探索茶园生态对茶树生理影响等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茶叶中的氨基酸总量及种类则因品种及环境条件的差别而不同,一般认为含有二十余种氨基酸,其中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四种氨基酸被认为是对茶叶品质影  相似文献   

9.
制造高级茶,就需要优质的鲜叶。为了改良茶叶品质,除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改善栽培管理,包括施肥及各种采摘方法外,而且需要改良茶树的遗传性。近来,在茶树栽培方面,采用无性凡殖品种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种子凡殖品种。这已使绿茶品质得到很多改良。1973年,无性凡殖品种的茶园达到日本茶园总面积的36%。无性  相似文献   

10.
获得茶叶高产优质因素众多,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言:主要有,茶树品种、生态因子(土壤、地形、气候、植被等)、栽培管理、采制技术和贮运方法等。涉及学科多,牵连面大,综合作用强。生态因子是目前上述四个方面最难以人工干预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改造自然环境或人工模拟,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内在品质是可能的。前人对自然环境和茶树  相似文献   

11.
茶树品种品质化学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锦时 《茶业通报》1989,11(4):16-18
茶树是叶用作物,成品茶的质量,受茶园管理,采、制技术等制约外,起重大作用的是茶树品种。茶树品种的遗传特性,左右着茶叶化学成份的组成与含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种的好环,实际上反映了茶叶中内含化学成份数量与组成上的差异。由于茶树品种内含物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研究茶树品种品质化学指标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在茶树育种工作中,鉴定茶叶品质,历来都是应用直接鉴定法,即把鲜叶制成茶后,进行感官审评。此方法受评茶人员的经验和爱好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很难判断品种的内  相似文献   

12.
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很多,从茶树品种、鲜叶采摘、加工工艺、制茶机具到包装贮运和整理拼配,贯穿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但是生态条件更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生态条件是指与茶树生长发育有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指光照、温度、水分、土壤酸碱度、地形、海拔和纬度。此外还有植被、微生物等生物和人类的影响。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对茶树体内物质代谢的途径有一定的影响,使得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物质成分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有所不同,与茶叶品质有关的许多化学成分诸如氨基酸、咖啡碱、多酚类等等,都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本文试从生态角度出发探讨生态条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五个茶叶品种光合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茶树资源最佳利用与茶叶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出发,对皖南茶区生产上常见的5个茶树品种的光合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有5个供试茶树品种中,福鼎大白茶、槠叶齐的光合作用优势明显,光合能力强,可以作为本区茶叶生产上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4.
皖浙闽三省是我国主要产茶省,茶叶产量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而且茶叶品质色、香、味、形兼优,具有独特风格的“名茶”也比较多。一种名茶的产生,固然与茶树品种、栽培管理、采制技术有密切关系。但是,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产生名茶的基础。而生态环境中,气候又是主要的因素。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对皖浙闽三省主要名茶的气候生态作了初步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茶树品种一芽二叶蒸青固样方式中主要生化成分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其主要生化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蒸青时间对茶叶水浸出物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对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茶叶蒸青时间宜控制在4分钟到5分钟,此时茶叶中内合成分尤其是水浸出物含量的保留量最大。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农业厅于1982年1月6日在合肥召开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产茶地区农业局,省祁门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学院、劳动大学茶叶系,屯溪茶校等多人。会议认为鉴于安徽省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有不少优良群体品种及名丛单株。为了摸清我省资源家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东非茶叶杂志上刊登地门波,克尔柯和肯尼亚的一些无性系和实生群体茶树产量,特别是在最近三年气候条件十分顺利的条件下,能看出茶叶产量性状。下述产量纪录是多年来从十月到九月的产量(产量为干茶公斤/公项)  相似文献   

18.
晏保繁 《种子科技》2022,(22):47-49
无公害茶叶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种植与采摘等整个操作过程无污染性,其中无公害茶叶栽培主要涉及茶叶种植土壤管理、茶园水肥管理以及茶叶包装加工等多个复杂环节。从实际情况来看,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6个方面内容,一是确定生产基地,二是选择高产、优质无公害茶叶品种,三是无公害茶叶茶园开垦与茶树种植,四是无公害茶叶茶园施肥,五是防治无公害茶叶病虫草害,六是修剪采养无公害茶树。文章总结经验,从实际出发,重点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进一步总结和阐述了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的要点,希望为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的运用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为开展利用气候资料进行茶树生长季气象服务工作,研究了茶树生长季的气象要素指标值,利用长清地区(1981—201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热量、水分和光照条件的分布特征及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探讨了有利和不利的气候因素以及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基本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冬、夏两季气温相差较大,影响茶树的生产周期和旺季生长;1—4月的低温冻害,对茶芽的萌动和春茶的产量有一定影响;长清月平均降水量变化较大,5—9月降水量基本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冬春季节(12—4月)的降水量偏少,加上空气干燥,不利于春茶产量的提高;光照时数能满足茶树生长的要求,但在茶树生长季的6—9月,日照百分率>45%,茶叶品质受到影响。准确掌握当地气候条件的利弊,为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提供气象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Owuor  PO  王守生 《茶业通报》1991,13(3):47-47
红茶是由茶树的幼嫩芽叶加工而成的,是消费最广的不含酒精的饮料。现已证实,它的香味特性随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表明,香味差异显著,生长条件的地区差异必大。最近证实,肯尼亚商品茶的挥发性芳香化合物的组成可以和高香茶生产而出名的地区的茶叶相媲美。香气是肯尼亚茶一项重要的质量参数。虽然肯尼亚茶树种植区的地理和气候差异是非常小的,但植茶者都知道,肯尼亚茶叶的质量随栽培地点的不同而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