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于有忠 《野生动物》2005,26(5):27-28
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禽,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现将在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东方白鹳连续几年的观察情况报道如下。一、环境背景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的北部边缘,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东部地区,属中国草原带东缘,是草原带生物多样性较高的部分。地理坐标为北纬44°15′30″-45°17′15″,东经121°41′  相似文献   

4.
2002年天津动物园东方白鹳自然孵化与育雏首次获得成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1对笼养条件下东方白鹳繁殖期筑巢、交配、产卵、孵化和育雏等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的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环境安静的早晨和傍晚;亲鸟自然孵化时,每天凉卵次数、时间并不固定,根据外界气温而随时改变;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哺育、护理幼雏的责任,但2个亲鸟不同时喂食,以雌鸟为主;整个孵化期和育雏期亲鸟都有护巢、恋巢和补巢的行为,但补巢以雄鸟为主。  相似文献   

5.
笼养东方白鹳越冬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东方白鹳(Cionia boyciana)越冬行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笼养东方白鹳在越冬期其活动有一定的节律性;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时间分配比例分别为静栖行为59.25%、避风行为11.17%、觅食行为6.41%、瞭望行为5.56%、理羽行为5.39%、游走行为5.14%;成年个体与幼雏在越冬行为时间分配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两性间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不大;不同的温度、天气条件,对笼养东方白鹳越冬行为有影响。经观察发现:东方白鹳在高纬度北方地区越冬,对北方寒冷的天气有一系列的适应性,能在北方室外安全过冬。  相似文献   

6.
东方白鹳的繁殖生态与幼雏的驯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文发  赵和生 《野生动物》1990,(2):16-17,27
东方白鹳(Ciconia ciconia boyciana)属鹳形目鹳科,涉禽,晚成鸟。是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春季在我国东北和苏联境内繁殖,冬季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越冬。近年来在北戴河对其迁徙数量调查中发现,总数仅三千多只,实为珍稀鸟类。为了解其繁殖生态与幼雏的生长发育规律,我们于1987、1988年春对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内的东方白鹳作了观察研究,现整理如下: 一、自然概况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兴凯湖东北,从太阳岗至龙王庙区间的湖岗以及东侧大片芦苇沼泽地,平均海拔67米。属寒温带,年平均气温为3℃,年降雨量为503mm。冬季多为西北风,夏季则多为西南风。保护区内有松阿察河、瞿麻子河、地河等,大小湖泡达14个,主要有莲花池、南大泡、东大泡子  相似文献   

7.
东方白鹳消化器官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四只成年东方白鹳的消化器官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发现一些明显特点。东方白鹳的十二指肠极为发达,长约80—100厘米。肠绒毛较长,且无分支现象。小肠其它各段和大肠较短,盲肠一对,但很不发达.仅长约0.8—1.1厘米。盲肠腔窄小,管壁厚,壁内充满了淋巴组织,肠腺很少。肝、胰脏组织结构基本与家禽的结构相似。  相似文献   

8.
东方白鹳迁地保护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东方白鹳迁地保护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对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上海动物园于1984年人工繁殖成功东方白鹳尚属首次。据统计目前世界共有88家动物园饲养繁育约552只东方白鹳,其中,中国就有58家动物园饲养东方白鹳342只。我国对东方白鹳的研究偏重于生态、生理、繁殖三方面,并在笼养繁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属鹳形目鹳科,原为白鹳(C.ciconia)的东北亚种(C.ciconiaboyciana)。在吉林省,东方白鹳最早的分布记录见于1981年(傅桐生先生等)。其后,陈鹏(1983年)、杨世和等(1983年)、高玮等(1984年)、赵正阶等(1984年、1985年)先后都有报导。但所有这些,东方白鹳只是作为区域性鸟类资源的一部分而有所涉及,至于在全省范围内,比较深入的专项研究报导尚未见到。为此,笔者于1981年—1987年,分别在全省各地区、尤其是1984年后,在莫莫格、向海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本文即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吉林省东方白鹳的初步研究及保护对策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东方白鹳消化器官的组织学研究(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四只成年东方白鹳的消化器官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发现一些明显的特点。东方白鹳无嗉囊,其食管为一直行管道。在中、下段食管粘膜上皮表面有一层均质的粉红色分泌物覆盖。上段食管的固有膜内有食管腺分布,但中、下段食管则没有食管腺分布。在食管与腺胃交界处管壁的固有膜内有明显的盲囊状结构,其囊腔与该交界处的管腔直接相通。腺胃明显大于其它家禽的腺胃。粘膜乳头多而密集。有发达的胃腺。  相似文献   

11.
大丰麋鹿保护区冬季鸟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彬  丁玉华  任义军 《野生动物》2010,31(4):192-196
2009年12月,2010年1月、2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种不同生境类型的鸟类群落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3目29科71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8种,占总物种数的11.3%。鸟类的季节型,以留鸟比例最大,占38.0%;鸟类的地理型以广布种鸟类最多,占42.3%。从鸟类数量来看,稀有种的种类最多,占鸟种类总数的50.7%,其留居类型以留鸟最多,占鸟类种数的38.0%;密度最大的优势种鸟类种类最少,占鸟类种数的11.3%,其季节型以冬候鸟最多。7种生境中,落叶阔叶林群落植被结构最复杂,鸟类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大,而植被结构较简单的互花米草草滩群落最小。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2月,采用样线法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种不同生境的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共记录到鸟类150种,分属16目43科,其中水鸟56种,分属7目12科。以密度划分鸟类优势种类,优势种21种,常见种53种,稀有种76种。鸟类的区系以广布种为主,占鸟类总数的48.67%,其次为古北界鸟类45种,占30%,东洋界鸟类32种,占21.33%。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14种,占鸟类总数的9.33%。5月和9月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分别出现峰值,为鸟类迁徙的重要时期。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比较:阔叶林生境最高,为3.488,其次为荒地、狼尾草、白茅、农田、互花米草,多样性分别为3.293、3.185、3.184、3.030和2.857,鱼塘生境最低为2.679。不同季节鸟类多样性比较:春季最高,为3.711,其次为秋季、夏季,多样性分别为3.538和3.381,冬季最低为3.043。  相似文献   

13.
在笼养东方白鹤繁殖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能量分配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笼养东方白鹳繁殖期,雌鹳和雄鹳的可代谢能摄入率无显著差异;采食量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差异很大(P〈0.05),多数在繁殖期采食量高且随气温降低而增加。成体与亚成体可代谢能摄入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成体的可代谢能摄入高于亚成体,致使两者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大差异(P〈0.05)。雌雄之间冬季可代谢能量摄入差异不显著,雌雄间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不大且在温度〉-10℃时,要比温度≦-10℃时更活跃。  相似文献   

14.
大丰麇鹿种群增长抑制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丰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受到种群密度、食物资源匮乏、体表寄生虫害及近亲繁殖等因素的制约。笔者从实施易地保护、开展淘汰麋鹿鹿产品利用研究、建立野生麋鹿种群,麇鹿栖息地内草场改良、降低狼尾草的竞争优势、草场轮牧,异地交换优质雄鹿等方面,提出大丰麋鹿种群健康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引进种互花米草的利弊争论由来已久.2008年,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麋鹿及其栖息环境内的互花米草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在大丰滩涂上,互花米草是麋鹿等食草野生动物的喜食植物,互花米草生境更是大丰野生麋鹿最佳的栖息环境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大丰野生麋鹿采食互花米草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玉华 《野生动物》2009,30(3):118-120
学术界对引进种互花米草的利弊争论由来已久。2008年,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糜鹿及其栖息环境内的互花米草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在大丰滩涂上,互花米草是麋鹿等食草野生动物的喜食植物,互花米草生境更是大丰野生麋鹿最佳的栖息环境之一。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全粪收集法对哈尔滨市儿童公园笼养的4只东方白鹳幼雏(分别于2004年3月25~27日孵出)日粮(以泥鳅为主)中初水分、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等的代谢率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表明:初水分27.04%,干物质73.16%,粗蛋白52.01%,粗脂肪48.85%,能量80.77%。  相似文献   

18.
2008和2009年的3~5月,对扎龙、洪河、兴凯湖3个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24个巢址。研究表明,人工巢和天然巢在植被类型、巢基牢固度、巢基类型及距树林距离等因子上差异显著,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天然巢和人工巢址生境方面有4个因子发挥重要作用,依照贡献值大小依次是:巢基类型、巢间距、距树林距离、巢基牢固度,正确率达91.7%。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4种,依次为食物因子、安全因子、取材因子、巢基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