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采用5因素4水平L16(45)正交设计,以甘薯品种渝薯6号为研究材料,研究栽插期、栽插密度、剪顶期、剪分枝数以及生根剂浓度对渝薯6号的结薯数、薯重、地上鲜重、商品率以及干率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极差比较和均值比较来确定最优栽插方案。结果表明栽插期在6月13日,栽插密度为90 000株/hm2,栽后70 d剪顶,剪分枝数为3个/株,使用生根剂浓度为30 mg/kg时能获得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2.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3.
在江西红壤旱地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对甘薯新品种赣薯2号结薯性状和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栽插密度为6.75万株/hm2时,甘薯的鲜薯产量最高,可达49 260kg/hm2,同时在此栽插密度下结薯性状好,外观品质佳。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宜冷凉地区甘薯健康种薯的繁育种植模式,以济薯26、烟薯25、济薯25的试管苗扩繁的薯苗为材料,开展不同种植方式对种薯繁育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平栽法下三个品种的块根产量、结薯数以及中薯率均高于斜插法。相同的栽插方式和栽植密度条件下,随着栽插时间的推迟种薯产量和大薯率逐渐降低。不同的栽植密度下,三个品种的块根产量、干物率差异不显著,其中在T4(5 500株/667 m2)和T5(6 000株/667 m2)种植密度下其种薯的中薯率达到70%以上。综合种薯的各种性状表现,按照5 500~6 000株/667 m2的密度在5月20日采用平栽法进行种植其种薯产量和中薯率最优。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生产丽薯6号小种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m^16-52株的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结薯数、小薯比例逐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单株薯数、单株薯重、单薯重则不断下降。其中对各处理的结薯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综合试验表明:网棚生产丽薯6号小种薯的最佳栽培密度为每m^52株。  相似文献   

6.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栽插密度、栽插期、氮素水平、磷素水平和钾素水平对川中丘陵区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川薯217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栽培因素对川薯217鲜薯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素水平>钾素水平>磷素水平>密度>栽插期,在较大栽插密度,适宜栽插期,充足氮肥的前提下,增施磷钾肥可获得高产。川薯217的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措施:密度57 750~60 255株/hm2,6月3日~6月5日栽插,施纯N 56.44~61.56 kg/hm2,P2O5 36.8~43.2 kg/hm2,K2O 53.79~66.21 kg/hm2,可获得37 500 kg/hm2以上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7.
脱毒马铃薯种薯苗田间扦插成活率及产量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5因素混合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18(61×34),研究了不同品种、施肥比例、生根剂、生根荆浓度和扦插密度对脱毒马铃薯种薯苗田间扦插成活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成活率及产量的最大因素均为密度,其次为品种和生根剂,而肥料比例与生根剂浓度影响不大.品种为台湾红,施肥比例(N∶P∶K)为10∶5∶20,生根剂为吲哚丁酸(IBA),浓度为100mg/L,扦插密度为100株/m2的处理为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结果】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本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生产出紫薯脱毒苗,进行了紫薯济薯18号脱毒苗的芽诱导及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济薯18号茎尖分生组织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0.6 mg/L 6-BA+0.1 mg/L NAA。在含有NAA的MS培养基中,当NAA浓度为1.0 mg/L时,茎的出芽和生根所需时间最短,培养28 d后叶片数和生根数也最多;但根长和株高在NAA浓度为0.1 mg/L时最高,说明NAA在较低浓度时促进根的生长。在6-BA浓度为0.1 mg/L时,株高最高,根最长;在6-BA浓度为1.0 mg/L时,脱毒苗的生根生芽时间最短,根数最多,叶片数也最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栽插密度及施肥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为该品种在广西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栽插密度与施肥量的L9(34)正交设计,4个试验因素分别为栽插密度(A)、施氮量(B)、施磷量(C)和施钾量(D),各因素均对应3个试验水平.测定小区鲜薯产量,对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对比不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设计条件下,栽插密度因素对京薯6号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施钾量和施氮量,施磷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栽插密度和施钾量对京薯6号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施氮量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在广西南宁地区种植京薯6号的适宜密度为6.00万株/ha,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分别为纯N 135 kg/ha、P2O5 45.0 kg/ha、K2O270 kg/ha.  相似文献   

11.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 ,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2.
甘薯新品种‘龙薯13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食用型甘薯品种‘龙薯13号’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密度、栽插期、不同苗段和施肥量4个因素对‘龙薯13号’产量的影响,以期获得高产的最佳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栽插期、不同苗段对甘薯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施肥量对甘薯产量有显著影响,适当提高密度(40 005~49 995株·hm-2)、提早栽插、采用茎蔓顶端苗和适当提高施用复合肥量(150~525kg·hm-2)都能提高甘薯的产量。在中等地力水平条件下,当栽插密度为49 995株·hm-2、7月18日栽插(生育期133d)、采用顶端苗、施用进口复合肥525kg·hm-2是最佳组合,能取得比其他组合更高的甘薯产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脱毒瓶苗作为基础苗进行剪顶扦插、生前脱毒小薯,试验结果表明:扦插密度以400株/m^2产量最高;生产周期60d日产薯当量最高;对扦插苗进行分期收获可以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结薯数,增加大中薯比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丘陵地区甘薯栽插密度过稀(37 500~40 500株/hm2)的问题。[方法]以淀粉型甘薯品种济薯21和鲜食型甘薯品种济薯2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栽插密度对甘薯产量及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济薯21和济薯22号叶面积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密度在全生育期呈单峰曲线,40~80 d为快速上升期,80 d左右为最高峰,随后开始缓慢下降;随密度的增加,群体通风透光性下降,两个品种的单株叶数、分枝数、蔓长、茎叶干鲜重呈下降趋势,当密度超过75 000株/hm2时,产量显著降低。品种间最适栽植密度存在差异,济薯21最适栽植密度为45 000~60 000株/hm2,济薯22号最适栽植密度为60 000~75 000株/hm2。[结论]适宜的密度可产生合理的群体结构,较好协调甘薯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可以获得高产。品种间最适栽插密度存在差异,在确定品种栽插密度时,应综合考虑基因型、环境、地力、栽插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鄂薯7号为材料,通过设置栽插日期与地膜覆盖两个因素研究其对鲜薯产量及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鄂薯7号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显著增产,干率也有相应的提高。栽插期越早鲜薯产量越高,干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叶菜型甘薯大棚越冬栽培薯苗存活率及其产量性状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叶菜型甘薯的繁殖系数,保证种植种源的持续供应,采用薯苗大棚栽培越冬留种,研究不同品种和节位薯苗越冬栽培的薯苗地上和地下部性状。结果表明:叶菜型甘薯福菜薯18和鄂菜薯1号的茎尖薯苗和二节薯苗越冬存活率最高为77.50%,最低为66.25%;鄂菜薯1号茎尖薯苗越冬苗株高最高为29.3cm,茎尖薯苗株高均与二节薯苗的株高差异显著;二节薯苗分枝数、薯苗产量最高分别为62.77个/m2、493.34kg/667m2,均显著高于茎尖薯苗;越冬地下茎存活率以二节薯苗优于茎尖薯苗,存活率在73.75%~82.50%;茎尖薯苗的柴根产量和数量均优于二节薯苗,分别达128.89kg/667m2和16.1个/m2。结论:以二节薯苗栽培越冬,其来年薯苗分枝、产量、地下茎性状均优于茎尖薯苗,薯苗直接栽插繁殖、地下茎萌发繁殖速度均快于柴根。  相似文献   

17.
不同扦插密度与施肥模式对马铃薯微型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薯2号的脱毒试管苗为试材,研究不同扦插密度与施肥模式对成都地区马铃薯微型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扦插密度为78株/盘(624株/ m2),其产量最高,平均每盘合格薯为77.2个,平均每盘薯重155.5g;在生根第1、2周喷施烟草复合肥70 g+尿素30 g+水15 kg,在第3、第4周喷施烟草复合肥100 g+水15 kg,在第5、6周喷施烟草复合肥60 g+磷酸二氢钾40 g+水15 kg,采用该施肥处理产量最高,其单薯重为1.93 g,每盘产薯重178.4 g.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广薯87号和泉薯9号在江西东乡红壤旱地上的生长及养分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泉薯9号的薯块生物量及产量均高于广薯87号的,其薯块生物量高速累积期更长,蔓藤长度和分枝长度更长,但广薯87号的分枝数和叶片数较多;广薯87号各器官的氮素含量显著高于泉薯9号的,其蔓、薯块中的钾素含量也明显高于泉薯9号的,但在两个品种间各器官磷素含量差异不大;施肥对泉薯9号的增产效果更加明显,但广薯87号对养分的转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广薯87号和泉薯9号在江西东乡红壤旱地上的生长及养分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泉薯9号的薯块生物量及产量均高于广薯87号的,其薯块生物量高速累积期更长,蔓藤长度和分枝长度更长,但广薯87号的分枝数和叶片数较多;广薯87号各器官的氮素含量显著高于泉薯9号的,其蔓、薯块中的钾素含量也明显高于泉薯9号的,但在两个品种间各器官磷素含量差异不大;施肥对泉薯9号的增产效果更加明显,但广薯87号对养分的转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普薯32的最佳栽培密度和钾肥适宜施用量,设置栽培密度(D)和钾肥施用量(K)的交互试验,研究二者对普薯32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其中D1、D2、D3分别为40 500、45 000、49 500株·hm-2,K1、K2、K3、K4分别为0、90、180、270 kg·hm-2。结果表明:相同栽培密度下,甘薯分枝数、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单株薯重、鲜薯产量、薯干产量、茎蔓产量均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T/R值则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增施钾肥可促进甘薯茎叶生长、提高薯块产量。相同钾肥水平下,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甘薯分枝数和最长蔓长减少、大中薯率和单株薯重降低,单株结薯数、鲜薯产量、薯干产量、茎蔓产量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密度条件下,增加钾肥用量并不能显著增加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不能提高甘薯生产效益,反而会增加肥料成本。综上,本研究推荐大田县普薯32合理的栽培密度和钾肥施用组合为D3K3处理,即栽培密度为49 500株·hm-2、钾肥(K2O)施用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