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在1957年首次在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又称甘保罗病。该病不仅造成大量鸡死亡淘汰,影响增重,而且会破坏鸡的法氏囊,从而导致鸡群免疫抑制,免疫后的鸡群免疫应答下降,抗 相似文献
2.
3.
目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病因及防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生不仅能直接引起病鸡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能引起病鸡产生免疫抑制,从而使病鸡发生多种疾病继发感染,死亡率高,有的高达80%以上。给IBD防治工作带来困难,使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就该病的流行特点、病因及防治对策等几方面加以分析,希望能对该病的防治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发现,又称甘保罗病。我国于1979年发现该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侵害雏鸡和成年鸡的法氏囊等免疫免疫器官,破坏法氏囊产生B淋巴细胞,导致鸡体液免疫能力下降,使鸡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对ND、IB等疫苗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病原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感染所引起,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鸡自啄肛门、腹泻、饮水增加,还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增加鸡群死亡率,为养殖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目前,传染性法氏囊炎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对其流行特点以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7.
8.
9.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然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鸡,3~6周龄最易感,发病率为3%~35%,有时高达80%,而且感染率可达100%,死亡率差异较大,有时仅为5%,有时可达70%。近年来,该病被认为是与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并列的三大传染病,一是鸡只死淘率增加。二是免疫抑制,使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IBD的流行又有新的特点,出现了变异株和超强毒株。为给临床提供确诊依据,对宿迁地区自2006年4月至2007年5月IBD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1方法1.1琼脂扩散试验。1.2夹心-ELISA检测IBDV。2结果2.1流行情况调查自2006年4月至2007年5月,对宿迁地区IBD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回访及电话回访的方式。在送检现场或养殖场无菌采集病死鸡的法氏囊和脾脏,并做好相关病料的标记和记录工作,在有冰块的保温壶内及时将病料送实验室待检,整个运送 相似文献
12.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危害不仅是影响鸡只增重、淘汰、死亡,更重 相似文献
13.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损害法氏囊为特征。由于法氏囊是中枢免疫器官,能促使B淋巴细胞形成,使之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故该器官被损伤时明显增加了鸡对多种疫病的易感性,由此可见能很好的预防和及时治疗该病,就会大大减少由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1流行特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最易感。在流行病学上本病具有一过性的特点,即本病的潜伏期极短(1~5d),发病突然,病程一周左右。感染后第3d开始出现死亡,4~6d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少,8~9d停止。发病… 相似文献
15.
17.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临床性病毒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0~85日龄鸡,15~60日龄鸡最易感,一旦发病,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20%~35%,对鸡群特别是大规模饲养的鸡群危害极大。现将漳州市某新建养鸡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传播迅速、危害极大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受IBDV污染严重的环境下,若消毒不严格,免疫预防不当,易造成鸡群发病。2000年秋季白云区某鸡场发生IBD,经实验室诊断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本次发病的诊断与防制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与控制,将迅速蔓延,危及整个鸡群。海城市一肉鸡养殖户饲养的4000只14日龄肉鸡突然发病。最初少数鸡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一系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首发现于美国特拉华州的冈博罗,又称冈博罗病(Gumborodisease).目前,也是威胁我国养鸡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幼鸡,死亡率差异很大,低者为3%~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