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牛补饲维生素E和硒对新生犊牛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择年龄、胎次、体况评分、顸产期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成2组,一组自由舔饲维生素E富硒舔砖,一组不补饲舔砖,研究维生素E(VE)和硒对新生犊牛生长和免疫的影响.试验期90 d,从预产前60 d到产后30 d.结果表明,试验组母牛血清中VE的含量在产后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硒的含量在产前30 d和产后12 h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母牛分娩后12 h,血清中IgG、IgM的含量,初乳中IgM、IgG、IgA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犊牛出生后12 h,血清中VE和硒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gG、Ig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犊牛初生体质量和体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日龄体质量和体尺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犊牛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50%.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牛舔舐对新生犊牛行为及血清应激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30头初生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母犊牛,依据其出生后被母牛舔舐的时长分为2组,每组15头。对照组(Con组)犊牛出生后仅被舔舐几下或没被舔舐,舔舐组(Lick组)犊牛出生后被舔舐15~20 min。录像记录犊牛被舔舐之后24 h的行为,检测犊牛被舔舐之后0和24 h血清应激激素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结果表明:1)Lick组犊牛进入犊牛舍后初次成功站立用时有低于Con组的趋势(P=0.056),Lick组犊牛进入犊牛舍后在初次尝试站立至成功站立期间的尝试站立次数有低于Con组犊牛的趋势(P=0.094),Lick组犊牛初次尝试站立至成功站立用时显著短于Con组(P<0.05)。2)Lick组犊牛采食初乳时站立时长占总采食时长的比例有高于Con组的趋势(P=0.068),Lick组犊牛躺卧时长占总采食时长的比例有低于Con组的趋势(P=0.068)。3)采食初乳前后,Lick组犊牛站立时长和次数显著高于Con组(P<0.05),躺卧时长显著低于Con组(P<0.05),行走时长和次数显著高于Con组(P<0.05),探索时长有高于Con组的趋势(0.05≤P<0.10),探索次数显著高于Con组(P<0.05)。4)被舔舐之后0 h,Lick组犊牛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在被舔舐后24 h,Lick组犊牛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有低于Con组的趋势(P=0.097),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综上所述,母牛分娩后对新生犊牛进行15~20 min的舔舐可以降低犊牛的应激水平,增强新生犊牛的活力,同时使犊牛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新生犊牛被动免疫转移失败(failure of passive transfer,FPT)会导致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影响后期生长发育。本试验针对国外引进的安格斯母牛初乳产量和质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新生犊牛被动免疫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新生犊牛初乳管理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健康安格斯初产母牛(24月龄)和经产母牛(36~48月龄)各15头,待母牛产犊后立即进行人工挤奶测定初乳产量、营养成分及免疫球蛋白浓度。选取初产和经产新生犊牛各15头,测定其初生重,分别采集犊牛出生后未食初乳(0 h)和食初乳后(24~36 h)血样,测定其血清总蛋白含量及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 初产母牛平均初乳产量极显著低于经产母牛,但其初乳中乳蛋白、非脂乳固体、乳糖、灰分含量,以及密度和电导率均极显著高于经产母牛(P<0.01)。初产母牛和经产母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浓度分别为28.72%和26.24%,合格率分别为93.33%和91.67%,差异均不显著(P>0.05);初产和经产新生犊牛被动免疫失败率分别为33.3%和25.0%;初产新生犊牛平均初生重极显著低于经产新生犊牛(P<0.01);被动免疫成功犊牛平均初生重和球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被动免疫失败犊牛(P<0.01)。【结论】 新疆安格斯犊牛FPT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母牛初乳产量低导致新生犊牛初乳摄入不足,初生重较低的犊牛FPT的风险性较高。本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新生安格斯犊牛初乳补饲计划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燕芬  陈志伟 《饲料工业》2007,28(13):26-28
新生犊牛通过初乳获得被动免疫,但是关于热应激对新生犊牛被动免疫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牛初乳对新生犊牛被动免疫是否有显著影响,并与非热应激生产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动物为对应于采食热应激和非热应激母牛初乳的新生犊牛各4头,在其采食母牛初乳后的不同时间内采血用于免疫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热应激奶牛哺乳犊牛血清中各成分含量在144h内均低于非热应激奶牛哺乳犊牛血清中相对应成分,其中IgG、T3、T(472h内)变化差异显著(P<0.05),INS和IGF-Ⅰ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热应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生犊牛被动免疫,有关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定牛初乳对奶用雌性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笔者将奶牛产仔后1 h内挤得的牛初乳饲喂初生雌性犊牛。试验选取出生状况良好,身体健康的犊牛24头,按出生顺序分为A组、B组和C组,每个试验组8头犊牛。A组犊牛在出生24 h内饲喂1餐初乳,B组犊牛在出生后24 h内饲喂2餐初乳,C组犊牛在出生后24 h内饲喂3餐初乳。饲养20 d观测犊牛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C组犊牛的日增重显著高于A组(P<0.05),C组的乳重比显著低于A组(P<0.05);C组,B组,A组对应的健康率为87.5%、75.0%和37.5%。试验表明,雌性犊牛出生24 h内投喂初乳量与次数适当增加,能显著提高犊牛的日增重和降低乳重比,同时还能改善犊牛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6.
硒(Se)缺乏和添加,对肉用母牛初乳免疫球蛋白以及将特异性抗原和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转移给其犊牛的影响,进行了测定。80头接近Se缺乏的肉用母牛(血液Se浓度为50μg/L)按品种和年龄随机分成4个Se处理组(20头/组):(1)不添加Se;(2)肠道外给予0.1mgSe和lmg维生素E/千克体重;(3)不限量采食120mgSe/kg盐—矿物质预混剂(SMM);(4)肠道外给予0.1mgSe和lmg维生素E/kg不限量采食120mgSe/kgSMM。所有母牛用溶菌酶IM接种,试验从怀孕中期开始至分娩后24小时结束,饲喂Se缺乏牧草或干草(21~62μg/kg)。尽管特异性溶菌酶抗体浓度不受影响,但给予120mgSe/ksSMM(处理组3和4)母牛初乳IgG浓度,较Se缺乏母牛(处理组1和2)高(P<0.002);来自处理组3和4母牛的犊牛哺乳后血清IgG浓度,较来自处理组1和2母牛的犊牛高(P<0.01)。初轧IgM和犊牛血清IgM浓度不受处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荷斯坦牛围产后期乳成分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集了79头新产母牛产后0~7 d每次挤奶的牛奶样品,测定1 573份样品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牛奶尿素氮含量和乳干物质率,比较初乳和常乳在各项乳成分上的差异,并分析乳成分在母牛产后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利用SAS 9.2软件分析胎次和挤奶时间对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新产牛产后第1次分泌的牛奶相比,产后第2次分泌的牛奶中的乳成分已发生改变;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干物质率在产后逐渐下降(P<0.05),而乳糖率和牛奶尿素氮含量在产后逐渐上升(P<0.05);除乳脂率外,其他乳成分在产后第7天尚未达到常乳水平(P<0.05);胎次对初乳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均有显著影响,挤奶间隔时长造成早中晚所产牛奶在乳脂率、乳蛋白率和牛奶尿素氮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选择初乳及过渡乳饲喂犊牛时,应充分考虑产后时间、胎次和挤奶间隔等因素对营养成分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探讨初乳饲喂次数对娟姗犊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初生重接近的健康娟姗犊牛20 头,随机分为4 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II组和III组,每组5 头犊牛,试验期为60 天。4 组犊牛出生当日饲喂两次初乳,首次初乳量按照体重的10.0%进行灌服,第2次初乳于出生后6~8 h按照体重的5.0%进行饲喂。4 组犊牛出生当日在产房饲养,2日龄时均转为室外犊牛岛单栏饲养。2日龄后,对照组每天上午06:00和下午16:00时各饲喂常乳1次,2~6日龄每次饲喂1.50 L,7~20日龄每次饲喂1.80 L,21~35日龄每次饲喂2.50 L,36~60日龄每次饲喂3.00 L,自7日龄开始犊牛自由采食颗粒料。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分别继续饲喂初乳至犊牛2日龄、4日龄、6日龄后再饲喂常乳,饲喂时间和饲喂量与对照组一致。结果表明:(1)在饲喂初乳后48 h、72 h、96 h,试验组与对照组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均差异显著(p<0.05),120 h、144 h、168 h,试验Ⅰ组与对照组比较,犊牛血清Ig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Ⅲ组血清Ig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2)随着初乳饲喂次数的增加,可有效降低犊牛20日龄内腹泻发生率,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较对照组比较犊牛腹泻发生率分别降低9.5%、22.5%、36.5%,治疗犊牛腹泻总成本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2.0 元、43.2 元、76.8 元,3 组试验组犊牛成活率为100.0%。(3)初乳饲喂次数的增加,使0~60日龄娟姗犊牛平均日增重(ADG)升高,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日增重均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增加16.7 g、33.3 g、80.0 g。试验Ⅱ组、Ⅲ组较试验Ⅰ组ADG差异也极显著(p<0.01)。综合考虑,建议娟姗犊牛饲喂初乳至6日龄,可降低犊牛腹泻发生率、减少治疗费用,提高犊牛成活率及ADG。  相似文献   

9.
1犊牛1.1早喂初乳一般犊牛生后0.5~1.0h,便能自行站立,此时要引导犊牛接近母牛乳房寻食母乳,若有困难,则需人工辅助哺乳。若母牛健康,乳房无病,可让犊牛直接吮吸母乳,随母自然哺乳。若母牛产后生病死亡,可由同期分娩的其他健康母牛代哺初乳。在没有同期分娩母牛初乳的情况下,也可喂给牛群中的常乳,但每天需补饲20mL的鱼肝油,另给50mL的植物油以代替初乳的轻泻作用。1.2早期补饲植物性饲料犊牛从7—10日龄开始,训练其采食干草。在犊牛栏的草架上放置优质干草,供其采食咀嚼,可防止其舔食异物,促进犊牛发育。  相似文献   

10.
16头犊牛在哺喂初乳前血清内 IgG_1、IgG_2和 IgM 的含量均很低,且未测出有 IgA。对128头奶犊牛自出生后即进行6小时的连续观察,并测出其48小时的血清内 Ig 浓度。各类 Ig 的含量均与第一次吮乳的潜在因素有关,而含量下降则与母牛的胎次和产犊的月份有关。出生后6小时内未辅助哺乳或6小时后未立即辅助哺乳的犊牛则 Ig不能达到足够的含量。虽然各类 Ig 的含量均较高,但其中任何一类 Ig 的含量均与断奶时截止的日增重之间无关。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胎次、加热温度与加热时间对奶山羊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规模化养殖模式下羔羊培育技术流程。选取体况良好,发情周期正常,无繁殖及传染性疾病,待产关中奶山羊母羊9只(初产6只,经产3只),于产羔后0、2、6 h和1、3、5、7 d采集初乳样品,测定初乳中营养成分和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另选取经产母羊9只于产后0、2、6h采集初乳样品,等比例混合后水浴加热,测定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温度为58、60、62℃,时间为30、60、90min。结果发现:在母羊产羔2h内,经产母羊初乳中常规成分各项指标均高于初产羊,且在产后2 h达到峰值,随产后时间延长逐渐下降。除初产羊IgM外,产后0~6 h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初产奶山羊免疫球蛋白含量比经产奶山羊高。初乳加热试验发现,初乳中IgA、IgG和IgM含量随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增加而降低(P<0.0001)。当加热温度为58℃,加热时间为30 min时,初乳中IgA、IgG和IgM含量高于其他处理组(P<0.0001)。由此可见,经产母羊产羔后2 h初乳...  相似文献   

12.
1哺喂初乳在奶牛饲养中,犊牛出生后应与母牛分开饲养,所以要对犊牛进行人工哺乳。犊牛出生30分钟内喂给初乳为宜,不能超过1小时。根据犊牛的初生体重和健康状况确定初乳喂量,原则上,首次喂量要多,至少应饲喂2千克,并在出生后6小时饲喂第二次,以便让犊牛在出生后12小时内从初乳中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出生后24小时内共要饲喂初乳3~4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乳房基底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乳腺炎大鼠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plup peroxidase,MPO)、乳过氧化氢酶(milk catalase,LP)及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的影响。从70只SD正常雌性大鼠中随机选取5只,于产后72 h,即试验-1 d屠宰,作为正常对照,同时其余65只参照国内常用建立乳头管灌注内毒素的方法,从大鼠乳房基底部注入0.05 mL(50 μg)内毒素。乳腺炎模型建立成功1 d后,即试验0 d,随机选5只屠宰作为对照,同时将其余60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乳房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50 μL)、抗生素组(乳房基底部注射抗生素50 μL(5000 U/侧))和移植BMSCs组(乳房基底部移植BMSCs 50 μL(1×106个)),每组20只,于试验1、3、5和7 d各组分别屠宰5只,所有屠宰大鼠从心脏处采血制备血清,送检血清中MPO、LP、IgM、IgA和IgG含量。结果表明,治疗后各时间点移植BMSCs组血清中MPO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和7 d时L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和5 d时移植BMSCs组IgA、IgG和Ig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 d时IgG和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和7 d时IgG含量、3和5 d时IgA含量及5 d时IgM含量均与抗生素组差异显著(P<0.05)。因此,BMSCs和抗生素都能降低乳腺炎大鼠血清中MPO和LP含量,提高IgM、IgA和IgG含量,且移植BMSCs组对抗体的总体作用效果比抗生素组显著。  相似文献   

14.
鉴于新生犊牛的免疫状态和抗病力由它们在出生后几小时内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来确定,而后者又是从母畜初乳内获得的。因而,在实践工作中,必须使新生犊牛达到高度免疫状态。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犊牛出生后,应在母牛在场的情况下(母牛在场可使犊牛对免疫球蛋白的吸收增加30%)立即给予初乳;②出生后头5—6小时内,给予的初乳量不应少于2升,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能低于50克/升,③犊牛出生后,饲喂初乳的时间不得少于3天;④第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分析由致犊牛腹泻大肠杆菌分离株K99-F41分别制成的二价菌毛油佐剂苗和全菌体油佐剂灭活苗不同注射剂量时的妊娠母牛、所产犊牛免疫抗体效价及抗体消长时间的差异,试验采用免疫接种方法将两种疫苗分别按照不同剂量接种怀孕母牛,收集母牛产后6个时段内的初乳及所产犊牛灌服初乳后1,3,5,7天的血清,并通过间接ELISA法检测初乳和犊牛血清中相应抗体效价。结果表明:两种疫苗在剂量为5 m L时初乳中抗体效价明显高于3 m L,初乳中抗体效价在24 h后呈下降趋势;犊牛血清中的抗体效价明显上升;两种疫苗5 m L时犊牛腹泻自然发病率分别为15.4%和7.7%。说明两种疫苗均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及预防初生犊牛的大肠杆菌腹泻。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不同剂量的自主研发牛支原体灭活氢氧化铝佐剂疫苗对怀孕母牛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效果,本试验选择产前30~15d围产母牛70头,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头牛,间隔15d,采用不同剂量免疫,定期采集初乳和犊牛血清,采用已建立的牛支原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初乳乳清和犊牛血清中的抗体滴度,统计分析其抗体消长规律。结果表明,使用自主研发牛支原体灭活氢氧化铝佐剂疫苗免疫怀孕母牛无红肿、发热等症状,是安全可靠的;用不同剂量疫苗免疫怀孕母牛,初乳乳清抗体中牛支原体Ig G抗体水平在奶牛分娩后3h达到一个峰值,随着奶牛产后时间的延长抗体水平呈逐步下降,在奶牛产后96h,抗体值均在0.3以下;A组的抗体最低,B组、C组、D组抗体均低于E组和F组;E组和F组抗体滴度较高,两者无差异。不同剂量疫苗免疫母牛所产犊牛哺食初乳后,犊牛血清中牛支原体Ig G抗体在犊牛出生后24h达到最高,随着犊牛日龄的增加,抗体滴度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在A组、B组和C组抗体呈现层次不齐的状况,D组抗体水平高于A组、B组、C组,低于E组和F组;E组和F组抗体水平较高,且维持时间较长。研究结果为牛支原体疫苗的免疫程序制定提供了...  相似文献   

17.
牛初乳是母牛分娩后3d内所分泌的乳汁,富含生长因子,含有重要的免疫球蛋白(IgA、IgG1、IgG2和IgM),其中主要免疫球蛋白是IgG1(80~90%).牛初乳对初生犊牛具有重要的特异性保护作用,正确哺喂初乳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1饲喂培育哺乳犊牛应注意从单胃消化转为复胃消化,从奶的营养到饲草营养的过渡。1.1及时喂初乳母牛产后5~7d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初乳中含有多种抵抗疾病的免疫物质和维生素。犊牛出生后1h内必须吃到初乳,没有吃到初乳的犊牛很难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1.2哺喂常乳犊牛饲喂初乳5~7d后,即可开始哺喂常乳。因初乳、常乳、混合乳的营养成分差异很大,犊牛最好吃其母亲常乳10~15d后,再饲喂混合常乳,以免造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牛轮状病毒(BRV)基因重组二价减毒疫苗(LLR-85和R191株)对怀孕母牛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RV LLR-85(G10)和R191(G6)株等比例混合后进行乳化,肌肉途径接种怀孕7个~8个月的母牛.采用间接ELISA和病毒中和(VN)试验对接种牛血清抗BRV的IgG、IgA以及VN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接种2周后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可以使原有的抗体滴度升高4倍~32倍,高滴度抗体可持续约2个月,接种母牛均未发生流产等副反应.犊牛通过饲喂初乳,可以在出生后1d内获得最高水平的血清和肠道粘膜抗体.结果表明,BRV基因重组二价减毒疫苗对孕牛不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且其高滴度抗体可以通过初乳使新生犊牛获得有效的被动免疫.这些研究结果为该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10日龄的健康艾维茵肉仔鸡250只,随机分为5组。21日龄时除阴性对照组(Ⅳ组)外均用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virus,NDV)强毒株攻毒,各治疗组(Ⅰ组)在22Ⅲ组)在2225日龄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2.0%的复方中药"禽康散",第Ⅳ、Ⅴ组(阳性对照组)不用药。在攻毒前1d和攻毒后1、3(用药后2d)、7(停药后2d)、15(停药后10d)d观察血清免疫球蛋白及新城疫抗体效价的变化。结果显示:Ⅰ、Ⅱ组血清IgG在攻毒15d(停药10d)时与Ⅲ、Ⅳ、Ⅴ组差异极显著(P<0.01);Ⅰ25日龄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2.0%的复方中药"禽康散",第Ⅳ、Ⅴ组(阳性对照组)不用药。在攻毒前1d和攻毒后1、3(用药后2d)、7(停药后2d)、15(停药后10d)d观察血清免疫球蛋白及新城疫抗体效价的变化。结果显示:Ⅰ、Ⅱ组血清IgG在攻毒15d(停药10d)时与Ⅲ、Ⅳ、Ⅴ组差异极显著(P<0.01);Ⅰ组血清IgA浓度在攻毒后3、7d均明显高于第Ⅴ组(P<0.05或0.01),以1%治疗组效果最佳;各组之间血清中IgM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ⅠⅢ组血清IgA浓度在攻毒后3、7d均明显高于第Ⅴ组(P<0.05或0.01),以1%治疗组效果最佳;各组之间血清中IgM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新城疫抗体效价在攻毒7d后各阶段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0.01),以第Ⅲ组最佳。结果表明,日粮添加1.0%Ⅲ组新城疫抗体效价在攻毒7d后各阶段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0.01),以第Ⅲ组最佳。结果表明,日粮添加1.0%2.0%质量分数的"禽康散"能明显增加血清中IgG、IgA含量和新城疫抗体效价,从而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功能,达到提高机体抗NDV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