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春喜 《畜禽业》2013,(7):63-64
<正>建水县从1973年引进猪人工授精技术,猪人工授精技术的开展和推广,有效地促进了生猪生产的产业化发展。但建水县在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15年,在工作实践和生产应用中总结了一些解决这一问题的经验。1建水县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猪人工受精技术的不断推广和生产应用,对其技术应用中的输精器械不断改良、精液稀释配方不断改进、精子质量监控不断加  相似文献   

2.
李林春 《淡水渔业》2005,35(1):39-40
以中华鳖的新鲜精液为实验材料 ,研究鳖类人工授精技术 ;以自然受精作对照 ,研究人工授精对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对子代稚幼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同样体重的人工养殖雄鳖精巢重量、精液量分别是野生雄鳖的 3 32倍和 6 1倍。人工授精的受精率为 79 8% ,自然受精的受精率为 85 6 % ,人工授精受精卵的孵化率为 98 5 % ,与自然受精的孵化率 98 6 %基本一致。人工授精对其子代稚幼鳖的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平生  吴俊 《畜禽业》2008,(3):64-65
<正>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但是迄今为止仍未形成如奶牛业中人工授精那样的规模和获得可观的效益,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目前,畜牧业发达国家猪的人工授精普及率达90%以上。我  相似文献   

4.
猪人工授精的几个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新 《畜禽业》2001,(7):60-60
猪人工授精技术是科学养猪的技术措施之一,猪人工授精技术在我市应用十多年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全市猪一次情期受胎率达90%以上,窝平产仔数13 1头,提高猪人工授精受胎率、产仔数可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来,由于浙江省对猪人工授精工作的推广,采取了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所以,猪人工授精的技术迅速得到应用和推广,数量不断增加。我市也和全省一样从2007年开始推广猪人工授精工作,从起初的每年几百胎次到2009年达到了8000多胎次,比例达到了25%左右,同时还建立了2个猪人工  相似文献   

6.
杨永琼 《畜禽业》2008,(7):26-27
<正>1人工授精的主要优点1.1人工授精进行杂交改良,可以充分利用优良种公猪,减少种公猪的饲养数,节约饲料。从杂交优势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2引入新品种时可防止疾病传播。人工授  相似文献   

7.
为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人工苗种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受精方式和环境因子对单环刺螠受精与孵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受精的受精率(95.67±2.32)%显著高于人工授精(8.79±6.02)%~(57.83±8.23)%(P0.05);人工授精中,精卵比例为5∶1~10∶1时的受精率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授精组实验组(P0.05),可达50%左右。环境因子中,水温在15.0~21.0℃时,孵化率均达86%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P0.05);盐度为24.1~30.0的实验组中有幼虫孵化,且盐度为27.2时孵化率最高,为(86.70±2.24)%,与其他盐度组差异均显著(P0.05);pH为6.96~9.01的实验组中有幼虫孵化,且pH为8.02时孵化率最高,为(84.26±4.20)%,与其他pH组差异均显著(P0.05);受精卵密度为1 ind./mL时的孵化率为(89.43±2.34)%,较其他实验组稍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充气+搅动实验组的孵化率为(90.50±2.23)%,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通过搅动水体可将孵化率提高30%以上,而充气可将孵化率提高10%以上。综上所述,受精方式的不同以及环境因子(水温、盐度、pH、充气方式等)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单环刺螠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本研究通过对比实验,获得了单环刺螠人工授精的最佳精卵比例以及在较大实验水体中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环境因子条件,这将为单环刺螠的全人工苗种繁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20,(7)
作为目前我国肉质食品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产品的质量一直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人们对猪肉产品需求的多元化,猪品种的培育也愈发多样。传统的猪品种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对稳定的遗传因素来进行杂交所得,人工授精技术在品种改良中的应用,可使猪品种的优秀基因得以延续,从而保证猪产品的质量。阐述了猪品种的改良,并从猪舍卫生、猪的运动量、交配次数等3个方面简述改良猪品种的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9.
《畜禽业》2021,(10)
公猪精液质量、对母猪发情时间的把握以及输精时的操作方法等多种原因直接影响猪人工授精改良效果。部分养殖户在应用这一技术的过程中,由于对关键技术环节的操作把握不好,造成改良失败,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通过实践工作,分析总结了提高猪人工授精改良效果的技术措施,以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军  张良 《畜禽业》2007,(7):21-21
<正>猪的人工授精技术经过30年的推广应用,已经被广大养猪户所接受。送精到户不但方便了养猪户,节省了饲养种公猪的费用,减少疾病的传播,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快了猪品种的改良。由此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猪的人工授精技术目前已被广大技术员所掌握,并且已达到了熟练操作的程度,现仅就在猪人工授精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并值得注意的环节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韦骏  莫兴恒 《畜禽业》2007,(7):19-20
<正>猪人工授精是否成功一般以公猪输配母猪数量的大小、受胎率的高低、窝产仔数的多少来决定。近年来,随着猪人工授精技术不断地发展,尤其是输精器械不断改良、精液稀释配方不断改进、精子质量监控不断加强、输精方式不断改善,采用猪人工授精技术无论是在公猪输配母猪比例、受胎率还是窝产仔数上都要好于本交。  相似文献   

12.
鹤壁市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业》2014,(3)
<正>近几年来,鹤壁市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能繁母猪128 424头,人工授精20.692 3万胎次,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91.56%。1主要做法1.1指导发动猪人工授精技术是进行猪品种改良的最有效手段,可以加速品种更新和提高商品猪质量。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减少公猪的饲养数量,提高优秀公猪的配种效率,减少疾病的传播,提高猪场的繁殖效率,克服体格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对笼养的贵州乌骨鸡进行杂交改良,与肉黄鸡自然交配的繁殖性能作比较,阐述了人工授精的优越性,讨论了鸡人工授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HCG剂量和受精方式对黄鳝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德亮 《水利渔业》2006,26(2):38-39
HCG剂量为3 000 IU/kg时,催产率最高(95.6%)且效应时间最集中(168~175 h)。人工授精时孵化出苗率较低,但受精率明显高于自然产卵孵化。综合受精率和孵化出苗率,在产卵数相同情况下,人工授精孵化出苗数要高于自然受精。在内、外因子适合的条件下,用HCG对黄鳝进行人工催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人工饲养 2~ 3年的暗纹东方鱼屯 ,平均体重为 75 0 g ,催产 3尾雌体和 4尾雄体 ,经人工授精获受精卵 30余万粒 ,催产率 10 0 % ,受精率 98.5 % ,其中静水孵化 (干法受精不脱粘 ) 10万粒 ,孵化率 98.5 % ,流水孵化 (半干法受精不脱粘 )受精卵 2 0万粒 ,孵化率 6 5 % ,共孵化出幼苗 2 3万尾。研究了在暗纹东方鱼屯人工孵化中 ,脱粘与不脱粘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鲷鱼人工杂交育种开始于1964年4月,那时是采用天然亲鱼的卵进行人工受精。鲷鱼不同种间并不容易进行人工杂交,那时人工培育真鲷种苗技术也未被开发。1955年9月,把在明石市沿岸捕获的天然稚鱼,运送到和歌山县白滨的近畿大学养殖场养殖。9年后初次采卵,一部分采用养成的黑鲷精液进行杂交: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argus♂)的亲鱼斑鳢(C.maculata)培育、杂交鳢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结果显示:斑鳢在杭州地区池塘条件下经人工培育可达性成熟,但无法在自然条件下过冬,需进行保温越冬。杂交鳢人工催产繁殖的适宜水温在22℃以上,以25~28℃为宜。25~30℃水温条件下,分二次注射LHRH-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在32 h以内;采用自然受精,泡沫箱或网箱孵化,其平均催产率为93.3%,平均受精率为72.9%,孵化率为64.1%,孵化时间18~45 h;通过定时过筛、分级分养、适时驯食等技术培育20 d左右,鱼种全长可达3.3~3.8 cm,平均成活率56.5%。  相似文献   

18.
徐志洪 《畜禽业》2005,(10):14-15
猪人工授精技术是利用器械的方法采取公猪的精液,对其进行品质检查、稀释保存等适当处理,再用器械把精液输送到发情母猪子宫内从而使其受孕的一种方法。猪人工授精技术是进行科学养猪、实现养猪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市自70年代开始引用猪人工授精技术以来,逐步推广应用到各乡(镇),现在我市的大部分乡(镇)、商品猪场采用这一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9.
徐伟 《水产学报》2005,29(3):339-343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水晶彩鲫、红鲫、锦鲤和荷包红鲤的相互杂交试验,测定各个杂交组合子代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4种鱼能够相互杂交受精,孵出鱼苗。孵化率锦鲤自交最低为46.4%,其它组合为70%~80%;杂交鱼苗经28d的人工饲养,水晶彩鲫与荷包红鲤、锦鲤的正、反杂交,同其它杂交组合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其生长速度慢,个体之间差异大,成活率低;杂交子代的体型分为3类:鲫鱼型、鲤鱼型和鲤鲫型。鳞片反光组织(虹彩细胞或鸟粪素细胞)为2类:完全型、缺失型。体色分离复杂多样,水晶彩鲫与红鲫杂交是水晶彩鲫,红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是青灰色鲤鲫杂种,水晶彩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都会出现水晶彩色和青灰色鲤鲫杂种。  相似文献   

20.
<正>杂交育种是培育鱼类优良品种快捷有效的方法之一,杂交鲂是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e)作为母本、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作为父本杂交而得到的品种。2005年,由潮安县东凤韩东水产苗种繁育场成功培育,命名脆肉杂交鲂(中华雪龙鱼)。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养殖,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规模化繁育技术。现将2013年度通过亲鱼营养强化、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等措施,取得规模化繁育杂交鲂苗种的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