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选择420头体况维持在2.0~3.0的当年产犊乏情母牦牛分3个组,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诱导发情处理。第1组:注射GnRH-PG-GnRH;第2组:注射GnRH-PG-E2;第3组:注射PG-GnRH。结果表明: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经不同的处理后,发情率分别为70.00%(98/140)、54.29%(76/140)、52.14%(73/140),受胎率分别为48.57%(68/140)、34.28%(48/140)、21.43%(30/140)。第1组发情率分别显著高于其它2个组(P0.05);采用GnRH-PG-GnRH处理方案,通过三年扩大试验,发现牦牛平均发情率在66.67%(72/108)以上,受胎率在44.44%(48/108)以上。 相似文献
3.
产后无发情和亚发情母牦牛激素诱导发情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怀孕母牦牛84头,在生产前后1个月进行补饲,其中40头在产后当年发情季节进行激素诱导发情试验,44头作对照;另选择60头自然生产的产后母牦牛在发情季节进行单纯的激素诱导发情试验,60头作对照.激素诱导发情方法是0 d注射氯前列烯醇0.2 mg,7 d后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 25 μg,连续3 d;在0和7 d进行直肠检查和血样采取,血样进行孕酮测定;测定处理时母牦牛卵巢状态,观察母牦牛发情配种受孕情况.结果显示,通过直肠检查和血浆孕酮测定,发现无发情状态的产后母牦牛占产后牦牛的63.33%和65%,亚发情的产后母牦牛占产后牦牛的36.67%和35%.采用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方案进行诱导发情,26.67%的产后母牦牛在处理后出现了发情;对怀孕母牦牛在围产期进行补饲,产后母牦牛在发情季节采用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发情,有45.45%的产后母牦牛恢复了发情,而只补饲不进行激素诱导发情的母牦牛只有20%的母牦牛出现了发情;通过孕酮测定发现2组中激素诱导发情成功的母牦牛中,有68.18%和72%是处于亚发情状态的母牦牛.结果表明,氯前列烯醇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行诱导发情的处理方案适合于产后亚发情状态的母牦牛.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不同繁殖体况的母牦牛采取不同程度的补饲方案,研究补饲对母牦牛同期发情处理后发情和受胎的影响,从而探讨环湖地区牦牛繁殖率低下的形成机理及解决方案。试验选用青海省环湖地区3~10岁营养体况相近的受体母牦牛352头,按试验要求随机将青年牛、经产牛分为3组,分别补饲0,0.5,1.0 kg饲料,补饲时间为3个月,补饲结束后实施同期发情试验和定时授精,授精后40~60 d采用直肠检查法检查受胎情况。结果表明:补饲前与补饲后相比青年牛、经产牛营养状况差异显著(P<0.05),不同卵巢机能状态对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Ⅱ组和补饲Ⅰ组青年牛、经产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Ⅱ组与补饲Ⅰ组青年牛、经产牛同期发情处理后的发情率和受胎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母牦牛体内营养储备状况是制约牦牛繁殖率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放牧条件下通过适度补饲能够改善母牦牛的繁殖体况和卵巢机能状态,可明显提高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 相似文献
5.
补饲对母牦牛的同期发情试验及适时授精后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月初,对青海贵南县126头3-10岁受体母牦牛实施了同期发情试验,分别采用放置阴道栓和生殖激素肌肉注射法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对所选取的受体母牦牛采取不同程度的补饲方案,结果表明补饲组Ⅰ发情率达到91.83%,受胎率达到77.56%,补饲组Ⅱ发情率达81.44%,受胎率达到77.11%,对照组发情率达到59.38%,受胎率达到53.13%;补饲组Ⅰ比对照组的发情率提高32.45百分点,受胎率提高24.43百分点;补饲组Ⅱ比对照组的发情率提高25.06百分点,受胎率提高17.78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氯前列醇诱导牦牛同期发情的效果。[方法]选择夏河县桑科种羊场母牦牛为试验牛,采用氯前列醇注射液诱导牦牛同期发情。通过统计阶段发情率及产犊率来判断生殖激素不同处理方式对牦牛辅助繁殖的影响。[结果]首次氯前列醇注射液肌注2 mL处理后,牦牛发情率及产犊率大于第2次氯前列醇注射液肌注3.2 mL处理及第3次氯前列醇注射液肌注3.2 mL处理。[结论]通过氯前列醇处理牦牛同期发情,提高首次处理的发情率可有效提高整体产犊率,生殖激素调控藏区牦牛同期发情来提高牦牛繁育率。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7,(3):5-8
用ELISA对10头发情期内和5头乏情期内的初情期母牦牛进行24 h内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分泌情况检测并比较体重和解剖观察子宫的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发情期母牦牛体重、子宫重、子宫颈-子宫体长、外阴-子宫体长均高于乏情期母牦牛(P0.05),并且在发情期内发情母牦牛高于未发情母牦牛(P0.05);发情期24 h内初情期母牦牛在GnRH、LH、FSH分泌量明显高于乏情期母牦牛(P0.001);在发情期内发情母牦牛GnRH、LH、FSH的分泌量明显高于未发情母牦牛(P0.001)。对比发情期内未发情母牦牛与乏情期母牦牛,二者分泌量均较低,但是发情期内未发情母牦牛激素含量较高并且有较为明显的峰值出现。 相似文献
8.
在青海省环湖地区390头3~10岁繁殖体况不同的母牦牛中,研究了不同繁殖卵巢机能状态及胎次,母牦牛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产青年母牦牛与经产母牦牛中隔年犊牛组与当年产犊牛组的排卵率及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经产母牦牛中无黄体卵泡组与有卵泡组和有黄体组排卵率及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年龄和胎次及卵巢的机能状态对母牦牛的同期发情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通过生殖激素处理,能够明显改善母牦牛的生殖机能状态,从而提高母牦牛的发情及排卵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艳芳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22,(1):19-22,40
青藏高原地区母牦牛繁殖率普遍偏低,初情期母牦牛的乏情情况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其繁殖性能.为探究初情期母牦牛乏情产生的机理,以其营养代谢为切入点,对乏情和发情的初情期母牦牛的血液各类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乏情组母牦牛促性腺激素(GnRH)、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雌激素(E2)和孕酮(P4)均显著低于发情... 相似文献
10.
选择30头空怀1年的乏情母牦牛,随机分成2组,第1组用传统的藏兽医方法进行治疗;第2组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绒毛模促性腺激素(HCG)进行治疗。结果表明,第1组发情率为33.3%,第2组发情率为55.6%,第2组发情率比第1组高22.3%(P<0.05)。 相似文献
11.
饲喂添加剂对乏情母牛诱导发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饲喂PEP(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添加剂)结合激素处理154头产后乏情母牛,以期诱导发情。结果表明,饲喂PEP30d组未处理对照组极显著提高总发情率(96.1%比69.2%)极显著提高1、2情期受胎率(87.7%比58.3%),极显著提高繁殖率(84.3%比51.9%)《 相似文献
12.
采用ELISA方法对青海海晏地区85头(1岁、3岁各30头,2岁25头)牦牛进行生殖激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母牦牛FSH含量测定平均值为7.564±1.838IU/L,14.347±6.616IU/L,16.637±4.96IU/L;不同年龄母牦牛LH含量测定平均值为32.557±6.453ng/L,53.983±30.081 ng/L,51.389±15.53ng/L;不同年龄母牦牛GnRH含量测定平均值为37.476ng/L,77.282±36.774ng/L,81.089±16.355ng/L。生殖激素含量的测定对牦牛发情和乏情的研究,以及提高牦牛繁殖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饲喂PEP(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添加剂)结合激素处理154头产后乏情母牛,以期诱导发情。结果表明:饲喂PEP 30d组结合激素处理比未处理对照组极显著(P<0.01)提高发情率(100%比65.6%)和繁殖率(84%比46.9%),比单独的激素处理组极显著地(P<0.01),提高发情率(100%比75%);单独饲喂PEP(P)组比对照组可显著(P<0.05)提高发情率(87.3%比65.5%)和繁殖率(76.4%和46.9%),激素处理结合饲喂PEP(P-H)组可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的发情率(93.6%比65.5%)和繁殖率(78.7%比46.9%),但P组和P-H组间的发情率,受胎率和繁殖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对 2 5 9头乏情牛皮下埋入十八甲炔诺酮 ,同时肌注苯甲酸雌二醇。 12天后 ,取出“十八甲管” ,并肌注冻干孕马血清。试验结果表明 ,接受处理的乏情牛发情率在 97%以上 ,受胎率 5 4.8%。本试验不需要大量经费投入 ,畜主也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6.
奶牛产后长时间不发情.延长产犊间隔,降低了生产效益。近几年,通过对产后85天不发情奶牛应用黄体酮结合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促黄体素释放素类似物2号(LRH—A2)处理试验.取得了较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滩羊乏情期诱导发情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张一玲教授发明的“埋植孕管法”诱导发情最新技术,对4-5月份乏情期滩羊首次诱导发情试验结果证明,选择断奶1月左右,中等膘情的适龄繁殖母羊,放牧加补饲玉米秸和青干毛茹子,滩羊乏情 期发情受配率可达95.5%;纯放放松扌,诱导发情受配率为零。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