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鸭坦布苏病毒浓缩后制备灭活苗,免疫试验鸡制备卵黄抗体,鸡胚中和试验表明,第3次免疫后15d,卵黄抗体中和效价为1:10^3.5,雏鸭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预防组和治疗组的保护率分别达到90%和78%,说明本试验制备的卵黄抗体对鸭坦布苏病毒病有着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免疫16日龄北京鸭的效力、免疫产生期和持续期。利用实验室制备的3批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201401、201402和201403批),以0.5 mL/只的剂量分别经肌肉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16日龄DTMUV抗体阴性北京鸭,首次免疫后14 d按照同样的剂量和途径进行二次免疫。分别于首免后14 d,二次免疫后7、14、42、60d和100 d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采血后以0.5 mL/只含500 DID50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注射鸭坦布苏病毒进行攻毒,攻毒后2 d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分离。3个批次疫苗免疫16日龄北京鸭,二次免疫后7 d均可检测到血清抗体,至60 d检测时抗体阳性率在80%以上。三批疫苗二次免疫后7 d即对试验鸭产生保护,保护率可达到60%以上,其中皮下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60 d,肌肉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100 d。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对16日龄北京鸭采用二次免疫的程序可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胸部肌肉注射途径优于皮下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鸭坦布苏病毒病重组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将3批次鸭坦布苏病毒病亚单位疫苗的实验室制品分别以高、中、低剂量免疫雏鸭,并以高剂量免疫产蛋鸭。通过对免疫雏鸭食欲、精神状态、注射部位观察及体重增加情况的监测来评价疫苗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免疫鸭食欲、精神状态均正常,注射部位未见明显病变,体重增长情况与非免疫组鸭一致。对产蛋鸭的产蛋量与孵化率进行统计发现,疫苗对免疫后30 d内产蛋鸭的产蛋率和免疫后4~6 d入孵蛋孵化率无明显影响。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低剂量组保护率为70%,中、高剂量组与商品活疫苗组的保护率均为100%,非免疫对照组鸭均表现为典型的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感染症状,其中4只死亡。以上结果表明,该重组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保护性。  相似文献   

4.
鸭坦布苏病的主要防控手段是疫苗免疫,目前主要的疫苗有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和WF100株以及灭活疫苗HB株.在免疫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免疫失败,从而引起鸭群发病.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起因鸭坦布苏病毒病弱毒疫苗保存不当引起免疫失败的案例,麻鸭疫苗免疫30 d后,部分鸭出现瘫痪、歪脖扭头等神...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在生产中的使用效果,我们对该产品的临床安全和效力进行了评价。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安全且有效。试验分为两个处理组:1)安全试验组,免疫后21d注射部位疫苗无残留,且该疫苗免疫对雏鸭体重、种鸭的产蛋率和孵化率均无明显影响;2)效力试验组,免疫鸭的ELISA抗体免疫后14d开始转阳,免疫后28d、60d、90d、120d和135d的阳性率均不低于90%。免疫后28d和135d的攻毒保护率均不低于80%。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用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苗三次免疫SPF蛋鸡,收取高免鸡蛋,制备成冻干高免卵黄抗体;用鸡胚中和试验和间接ELISA方法进行效价检测。试验结果显示,第3次免疫后2周,卵黄抗体中和效价为1∶103.5,4、5周达到最高值1∶104.5;间接ELISA方法检测冻干前后的抗体效价结果均为阳性;对鸭坦布苏病毒强毒的攻毒保护率达100%,可为鸭坦布苏病毒的防控提供一种有效的冻干高免卵黄抗体制剂。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的治疗效果,试验对3、5和7日龄健康易感雏鸭注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强毒RPVA1301-Z株,攻毒24 h后采用不同批次、不同剂量卵黄抗体进行治疗,同时设攻毒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但攻毒)和健康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也不攻毒),通过剖检试验雏鸭,观察病理变化,统计攻毒保护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显示,以0.5、1.0 mL卵黄抗体治疗3日龄感病雏鸭,治愈率为100%;以1.0、1.5 mL卵黄抗体治疗5、7日龄感病雏鸭,治愈率为100%,卵黄抗体使用剂量与感病雏鸭日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对于感染初期的雏鸭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且不同批次卵黄抗体治疗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具有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鸭瘟活疫苗滴鼻诱导的黏膜免疫效果,本实验将84羽21日龄雏鸭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一免滴鼻组与一免肌注组(仅免疫一次鸭瘟活疫苗)、二免滴鼻组与二免肌注组(首免后7 d加强免疫一次鸭瘟活疫苗)、对照组免疫后每隔7 d采样采用ELISA测定雏鸭呼吸道(鼻、气管)及消化道(腺胃、十二指肠、直肠)黏膜中IgA、IgG、IgM抗体水平。另30羽21日龄雏鸭采用上述方式免疫鸭瘟活疫苗35 d后进行100 LD_(50)鸭瘟Chv株强毒攻击。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式刺激鸭体内产生的3种抗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滴鼻组鸭Ig A抗体水平于免疫后21 d达到峰值,较肌注组峰值早7 d出现,该峰值在两组鸭的鼻、气管、十二指肠相接近(p0.05);IgG于免疫后14 d达到峰值,雏鸭各组织器官该抗体水平在滴鼻与肌注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IgM于免疫后7 d达到峰值,二免滴鼻组鸭的胃、直肠该抗体峰值显著高于肌注组,且仅气管该抗体水平显著低于肌注组(p0.01),其余组织器官该抗体水平或者与肌注组持平或者显著高于肌注组(p0.05)。攻毒结果显示二免后滴鼻组保护率由83.33%提升至100%,肌注组均实现完全保护。本研究结果表明鸭瘟活疫苗滴鼻免疫可以诱导产生与肌注近同等水平的保护力,但也存在一次免疫不确实的风险,二次免疫能够优化滴鼻免疫的效果,为滴鼻免疫在鸭病防治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新发的一种以蛋鸭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目前仍没有疫苗可预防和控制该病。将鸭坦布苏病毒强毒(FX2010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 broblasts,CEFs)上连续传代培养180代,获得1株致弱毒株(FX2010-180P株),利用该弱毒株研制了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本研究为了测定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毒种的保存期,将-80℃条件下保存了16个月的原始种子批和基础种子批各取3支,进行纯净性检验、鉴别检验以及病毒滴度测定。结果表明,各批次毒种在保存16个月后,病毒纯净无污染,病毒滴度没有明显下降。把基础种子在CEFs上增殖后,低剂量接种鸭子,检验毒种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用毒种增殖的病毒免疫原性良好,101.5和102.5 TCID50的剂量可以为接种鸭提供90%和100%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FX 2010株,建立雏鸭感染模型,动态观察感染雏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组织病毒含量及免疫反应。结果显示,雏鸭攻毒后第3天食欲下降,排黄白色稀粪,第5天时出现神经症状,部分雏鸭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22.5%(9/40)。剖检病、死鸭可见心内膜出血,脾肿胀、坏死,肝、肾变性肿胀,脑膜充血。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或见出血;脾淋巴细胞局灶性坏死并伴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大脑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变化。雏鸭感染后第1天各器官就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第3天器官病毒含量除脾外均达峰值,后逐渐下降。雏鸭攻毒后第5天血清中出现微弱的中和抗体,以后逐渐升高,第17天时达峰值。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后能迅速入侵机体各组织器官并大量复制,呈组织泛嗜性特征,造成全身广泛性组织损伤,重症雏鸭死于急性败血症病变。雏鸭接种病毒后能快速产生中和抗体以抵抗感染并迅速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53-557
对山东省滨州某鸭场2013年送检的疑似鸭瘟或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病料,通过PCR检测进一步确诊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并分离到了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毒,为获得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利用鸭瘟阳性血清对分离病毒连续进行2次中和试验,接种10日龄SPF胚并连续传3代,收获尿囊液,通过PCR鉴定获得了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对分离毒进行ELD50及血凝性等相关测定,并RT-PCR扩增全长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成功得从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料中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为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理等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将200只1d龄雏鸭随机分为2组,攻毒试验组150只,对照组50只,自由采食,预饲7d。8d龄时按100ELD50感染剂量进行雏鸭攻毒,攻毒7d内每日称取体质量并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生化指标检测。攻毒3d后攻毒组体质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攻毒组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胺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e)、尿酸(UA))等指标各自在不同时间阶段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所以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后不仅对其生长产生抑制,而且对机体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肾脏的性能造成影响。以上研究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后对其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鸭感染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0月年至2019年2月,笔者进行了两期蛋鸭坦布苏弱毒疫苗免疫保护攻毒试验。通过对免疫弱毒疫苗后的蛋鸭攻毒,记录鸭群产蛋率、抗体水平和剖检病变,结合病原检测,分析研究蛋鸭坦布苏弱毒苗的免疫保护效果。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试剂鸭坦布苏病毒种毒由福建省农科院提供的WR株;抗体诊断试  相似文献   

14.
新城疫疫苗预防鸭副粘病毒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新城疫疫苗对鸭副粘病毒病的预防效果,应用鸡新城疫活疫苗(I系和Lasota株)免疫2日龄雏番鸭,分别于免疫后7 d攻毒,并采血测定HI抗体。结果显示鸡新城疫I系活疫苗和Lasota疫苗对番鸭均安全,单独或混合应用均能有效抵抗鸭副粘病毒和新城疫标准毒(F48E8)的攻击;同时番鸭免疫后7 d I系疫苗诱导的HI抗体水平显明高于Lasota疫苗,而攻毒后35 d的HI抗体水平则以Lasota疫苗组高于I系疫苗组。上述结果表明新城疫I系和Lasota疫苗均可用于预防鸭副粘病毒病。  相似文献   

15.
鸭坦布苏病毒灭活油乳苗的制备及免疫效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坦布苏病毒(DTMUV)为新出现的病毒,主要引起鸭的产蛋量急剧下降,甚至绝产。为评价其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本实验从产蛋下降综合征的病鸭中分离鉴定到一株DTMUV,经鸭胚增殖,测定其尿囊液中病毒含量为5×102.25ELD50/mL;采用该尿囊液按照常规方法制备灭活油乳苗。将10日龄雏鸭分成4组,每组20只,分别免疫0.2 mL,0.5 mL,0.8 mL疫苗,以及PBS对照组,并于免疫后28 d攻毒。通过间接ELISA法检测鸭血清中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在免疫后7 d~21 d内,其中0.5 mL免疫组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免疫21 d时,E玫瑰花环试验检测鸭血清中T淋巴细胞数量,结果 0.5 mL组玫瑰花环形成率为67.09±1.23%,极显著(p<0.01)于对照组(51.86±1.14%);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0.2 mL组免疫保护率为80%,0.5 mL和0.8 mL组疫苗保护率均为100%,而对照组雏鸭均表现为典型的DTMUV感染症状,其中3只死亡。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鸭坦布苏病灭活疫苗能够有效诱导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为进一步研究鸭坦布苏病疫苗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鸭坦布苏病毒病也称为"鸭黄病毒病",2010年春季开始在我国主要蛋鸭养殖区传播,是一种新的禽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蛋鸭采食量减少,卵泡变形、变性,卵泡膜出血、充血。产蛋鸭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5%~15%之间,给我国养禽业带来了严重影响。2015年以来,除蛋鸭发生鸭坦布苏病毒以外,产蛋鹅、肉鹅、肉鸭、野鸡和鸡也能发生该病,鸭坦布苏病毒对肉雏鸭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对雏鸭全身组织器官损伤,最终使雏鸭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采食下降、神经症状和腹泻等,有研究表明雏鸭死亡率高于20%。自本病发生以来,我国学者对该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和抗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鸭瘟灭活疫苗效力试验和安全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已建立的鸭瘟病毒(DPV)AV1221株基础种毒经鸭胚繁殖、收集胚液病毒、0.2%甲醛溶液灭活后,与矿物油佐剂乳化制备了3批鸭瘟灭活疫苗.成鸭的免疫攻毒测定,疫苗最小免疫剂量为0.12 mL,确定使用剂量为每羽份0.5 mL.单剂量、单剂量重复和超剂量安全试验结果显示,疫苗不引起产蛋鸭的全身不良反应和明显的局部反应.疫苗的免疫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在不同品种的成鸭中,使用不同的免疫途径,均能诱导产生80%以上保护;在雏鸭中,经二次免疫也能够诱导产生80%以上保护.疫苗一次免疫鸭后,不同时间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GMT)分别是,7 d为1:3.2、10 d为1:4.6、14 d为1:8,21 d、30 d和60 d均为1:7;免后10 d可以产生80%攻毒保护,14 d和21 d可产生完全保护.疫苗的免疫持续期试验结果表明,成鸭经1次免疫后150 d,雏鸭经二次免疫后60 d均可维持80%以上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番鸭细小病毒(MPV)和番鸭源鹅细小病毒(MDGPV)二联活疫苗(以下简称"二联苗")对1日龄胶乳凝集抑制(LPAI)抗体阴性的雏番鸭的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进行了血清学效力检验与靶动物免疫攻毒保护相关性的研究及免疫持续期试验。不同抗体水平的雏番鸭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当免疫鸭血清MPV-LPAI和GPV-LPAI抗体效价分别达1.0 Log2和2.0 Log2以上时,即可有效抵抗MPV和GPV强毒的攻击。免疫期试验结果表明,二联苗以0.2 m L的剂量免疫雏番鸭,接种后各实验组雏番鸭均产生较高的LPAI抗体,其免疫期能持续360 d。上述结果表明该二联苗能够诱导雏番鸭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可以有效预防番鸭细小病毒病和番鸭小鹅瘟病。  相似文献   

19.
为疫苗的研究提供工具,建立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将168只35日龄无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7组,每组24只,其中1~6组分别以不同含量的鹅源坦布苏JS804株病毒肌肉注射进行攻毒,对照组肌肉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攻毒后2、4、6、8、13、20d每组随机取4只攻毒鸭扑杀,分别取每只鸭各脏器样品2份,一份放-20℃冻存,用于套式RT-PCR检测病毒;另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鸭于攻毒后腿瘫、头颈扭曲、行走不稳;各主要脏器均出现病变,其中以脾脏、肝脏、脑最为明显;套氏RT-PCR,攻毒后8日各脏器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中以脾脏检出率最高;由攻毒检测结果确定鸭的攻毒量为1.6×106TCID50。脑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水泡变性、肝小叶结构破坏;脾脏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免疫组化定位发现:心肌纤维细胞、脾脏生发中心、肺泡上皮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脑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均有棕黄色阳性信号。本试验成功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病樱桃谷肉鸭发病模型,为今后研制疫苗及免疫效果判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血清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弱毒疫苗株培育及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鸭甲型肝炎病毒血清3型引起的小鸭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肉鸭养殖业.本研究采用鸭胚连续传代对血清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分离株进行致弱,通过检测不同代次的鸭胚组织毒的毒力、稳定性及免疫原性,结果发现该病毒在鸭胚中连续传代至第53代以后对雏鸭无致病性,在雏鸭体内连续继代不出现毒力返强.雏鸭经颈部皮下接种5×105.9ELD50的第54代病毒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1日龄雏鸭免疫后4 d对强毒感染的保护指数为81.4%,免疫后6天的保护指数为100%.3日龄雏鸭免疫后5 d攻毒保护率为100%.1日龄雏鸭免疫后1周,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为10-3.29,至第4周达到高峰,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试验结果表明,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株第54代弱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毒力稳定,雏鸭接种后诱导产生的免疫力完全可以保护小鸭渡过鸭肝炎易感期,可作为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