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olium具有很强的再生性和耐刈性,为了确定最佳的刈割利用方式,在有限的耕地中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特高和杰威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品质和生长特性有较大影响,随刈割高度的增加,年产草量增加,生长强度增加,再生速度减慢,粗蛋白含量下降.75 cm刈割平均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为70 451.9和9 634.8 kg/hm2,比30 cm高刈割平均增产40.97%和58.9%.75 cm高刈割平均生长速度最慢,但生长强度最大,干物质积累速度最高,平均达到43.54 kg/(hm2*d).特高和杰威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黑麦草草质柔嫩多汁,适口性好,在春秋季生长繁茂,大多不能过夏。苦荬菜喜温耐炎热,夏季生长十分旺盛,所以黑麦草和苦荬菜可以解决种鹅和商品鹅牧草的常年供应。昆山市城北镇新乐村养鹅专业户范新春等种植牧草养鹅,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1 黑麦草的特点和栽培技术 1.1 特点黑麦草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欢排水良好的饲肥沃湿润土壤,适宜土壤pH值为6.0~7.0,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气候及土壤状况很适宜种植黑麦草。该草在昼夜温度为12~27 ℃时再生能力强,生长最快,可在短时间内提供较多青饲料,是春秋季商品鹅良好的饲草资源,但天热后再生性差。 1.2 栽培利用自留地、责任田种植黑麦草,一般在9月上旬撒播,覆土1~2 cm;也可在10月稻田收割前直播,每亩播种量1.5~2 kg。待草长至35~45 cm高时,可进行刈割,留茬高5 cm,每年刈割4~5次,每亩总产量可达6 000~7 000 kg,每亩田可饲养250只鹅。黑麦草对氮肥敏感,每次刈割后应追施20 kg速效氮肥,并及时浇水,以促进氮肥吸收。根据鹅每天的喂量,黑麦草可分块轮流收割,错开收割期。 2 苦荬菜的特点和栽培技术 2.1 特点苦荬菜又叫山莴苣、鹅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苦荬菜茎直立,茎上多分枝,喜温耐炎热,能耐36 ℃高温,夏季生长良好。苦荬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各类土壤均能种植。其茎叶柔嫩,干物质粗蛋白含量为20%左右,味稍苦,适口性特别好,能促进食欲,提高利用率,是种鹅和商品鹅在夏季采食的理想牧草。 2.2 栽培苦荬菜种子小而轻,出土力弱,因此,播种前要求精细整地。同时为了增加产量,需施2 000 kg厩肥作底肥。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上旬撒播,每亩播种子1~1.5 kg,覆土1~2 cm。条播行距25~30 cm为宜,通常不间苗,2~3株一丛也生长良好。苦荬菜生长快,5月上旬即可开始刈割,株高40~50 cm时可第一次刈割,留茬高度10 cm,每年可刈割4~6次,于9月最后一次齐地割完。每亩可产鲜草8 000~9 000 kg,每亩可饲养150~200只鹅。还可采用剥叶利用的方法,不断剥取外部大叶,留下内部小叶继续生长,每亩产量为6 000~7 000 kg。为调节利用时间,可分期播种,分期刈割。苦荬菜由于生长快,产量高,所以需肥量大,每次刈割后浇水并施速效氮肥,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 黑麦草在我国南方各省栽培面积较大。其特点是生长快、再生力强,耐刈割,产量高,营养价值也较高。黑麦草的年总产量及其营养含量的高低,与刈割时植株的高矮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探讨植株高度与产草量和营养含量的关系,对于根据生产需要掌握适宜的高度刈割,可望获得较理想的生物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刈割次数对杂花苜蓿草产量、营养成分、越冬率和可持续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进行了不同刈割次数的研究试验,并对不同刈割处理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平均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而对茎叶比、鲜干比、越冬率影响显著(P〈0.05)。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在刈割1次处理下的茎叶比、越冬率最高,分别为0.98、95%;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平均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较高,分别为59cm、1.30cm/d、3.76;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全年干草总产量最高,为5211kg/hm^2;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平均值较高,分别为20.5%、140;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值较小,分别为35.9%、40.6%。综合考量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影响,种植当年刈割1次最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哈尔滨市几种一年生牧草不同刈割高度下,再生性能及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时留茬高度不同,对牧草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晚熟籽粒苋留茬50 cm,刈割时期为抽穗初期,刈割次数可达到3次,总产量可达到54 500 kg/hm^2;晚熟苦荬菜株高达到60-100 cm,留茬20 cm,产量达到43 950kg/hm^2;菊苣株高50-60 cm,留茬5 cm,产量达到50 700 kg/hm^2;高丹草留茬20 cm,产量达到96 300kg/hm^2。  相似文献   

6.
合理配置牧草品种提高种草养鹅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鹅喜欢采食的牧草品种 1 黑麦草营养丰富,茎叶多,幼嫩多汁。开花期鲜草干物质含量为19.2%,黑麦草生长快,再生能力强,产量高,每亩可产鲜草3000--4000千克。 2 紫花苜蓿 为多年生草本。适应性广,品质好,号称牧草之王。一年四季可播种,每年可刈割2~5次,鲜草产量可达5000千克以上。紫花苜蓿质地柔软、味道清香,适口性好,宜晒制干草,国内和国外市场需求量很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找到热研4号王草(Pennisrtum purpureumxp typhoidevm‘Reyan No.4’)在河南省黄河滩区营养和产量俱佳的刈割利用方式,从苗高80cm开始,在留茬15~20cm的情况下,采用每隔30d、40d、60d和全年1次性的刈割方式,研究不同刈割方式对王草生长、产量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为当地草食家畜的发展提供优质且稳定的饲草。研究表明:刈割会限制茎长,增加茎粗,有利于植株的分蘖及降低倒伏率;过频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叶面积指数(LAI)和生长速度,不利于饲草生产;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有利于牧草的高产。另外,刈割次数对热研4号王草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著,多次刈割会提高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每隔30d与40d刈割1次与1年仅割1次相比,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5.47%(P0.05)和2.80%,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6.67%(P0.05)和5.54%(P0.05),而每隔60d刈割1次和1年仅割1次相比,饲草营养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每隔60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cm,牧草生长良好,粗蛋白质含量可达到13.01%,全年产草量达到29.83tDM·hm-2,均达到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次试验共引种15个牧草品种,其中豆科紫花苜蓿3个品种,禾本科10个品种,菊科菊苣2个品种。经试验,除多年生黑麦草2个品种越夏困难外,大多数品种适应性良好,抗逆性强,产草量高,在102~210d的生长期内,可刈割3~4次,适宜在汉江平坝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如禾本科中高丹草(宝百饲)可刈割4次,产草量最高,达169 019.40kg/hm~2,豆科紫花苜蓿3个品种中巨能995产量最高,达26 598.30kg/hm~2。  相似文献   

9.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2108.1kg/hm2),其次是抽穗期刈割,留茬7cm(2095.82kg/hm2)。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473.7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留茬3cm(439.8kg/hm2)。初花期刈割,留茬5cm的ADF和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10.
刈割对混播草地种群生长与产量关系及种间竞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不同刈割次数和时间下,混播草地中多年生黑麦草产量与叶片生长、分蘖数间的关系,白三叶产量与匍匐茎生长、分枝数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种间竞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黑麦草产量随分蘖数(年刈割8次和4次例外)或叶片生长长度增加呈弱显著或显著增加趋势,白三叶年产量与匍匐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高频刈割利于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生长的正效应发挥,低频刈割和对照增强种间个体的竞争;两者生长点数、种群产量关系由高频刈割的显著正相关向低频刈割和对照的显著负相关转化。可见,随刈割频率的降低和刈割日期的推后,黑麦草和白三叶的种间竞争渐趋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刈割措施对紫花苜蓿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及返青率的影响,本试验以留茬高度5~8 cm为对照组设置0、2~5 cm、8~11 cm三个留茬高度处理;以一年刈割4次为对照组设置一年刈割1次、2次、3次三个刈割频次处理,测定各处理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翌年测定各处理组的返青率。结果表明: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刈割最后一茬紫花苜蓿后,A3(刈割留茬高度为8~11 cm)处理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和返青率值分别为89.41 mg/g和81.2%,B3(一年刈割3次)处理为81.87 mg/g和86.6%,均为各处理组中最优值。基于刈割措施会极显著影响返青率,本试验推荐银川地区以一年刈割3次为宜,末茬留茬高度8~11 cm。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最佳刈割利用时期,在有限的耕地中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种不同刈割高度对苜蓿IS - 1085、Maximus、IS - 1075、07 01399 ALFALFA、CA - 0504 ALFALFA、WL903HQ等6个品种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高度对苜蓿鲜草产量和风干草产量有较大的影响.6个品种孕蕾期刈割的鲜草产量和风干草产量平均为7.41kg/m2和1.73 kg/m2,比30 cm高刈割平均产量5.75 kg/m2、1.28 kg/m2增产28.87%和35.17%;比45 cm高刈割平均产量5.93 kg/m2、1.35 kg/m2增产24.96%和28.15%,差异均极显著(P<0.01),30 cm与45 cm高刈割的产量和6个品种同一刈割高度产量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黑麦草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麦草是禾本科牧草,须根系、丛生型,属暖温带草本植物,在广西平原农区为越年生。特点是幼嫩、多汁、营养丰富,生长快、耐刈割、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畜禽适口性好。如何提高黑麦草的生产性能,发挥其优质、高产的特性。近年来我们经过多次、多点试验观察研究,摸索出...  相似文献   

14.
施肥和刈割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苗期竞争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赵林  李保平  孟玲 《草业学报》2008,17(3):151-155
通过种植牧草抑制外来入侵种紫茎泽兰是一条重要的替代控制途径。为探究施肥和黑麦草刈割等管理措施对紫茎泽兰与多年生黑麦草竞争的影响,运用de Wit取代系列设计,设置不施肥与施肥2个肥力水平、黑麦草不刈割与刈割2个干扰水平,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苗期的相对竞争表现进行了研究,同时观察了紫茎泽兰苗期的形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和黑麦草刈割2个因素对紫茎泽兰的相对产量(RY)有显著互作效应,但对黑麦草RY没有互作效应。施肥能提高紫茎泽兰的相对竞争力,而刈割黑麦草可以降低紫茎泽兰的竞争力;在所有管理处理下,黑麦草的竞争强度均大于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在施肥和不刈割黑麦草处理下达到最大,而在不施肥和刈割黑麦草处理下最小。建议在与本试验地类似的土壤中,不施或少施肥并增加黑麦草的刈割次数,来降低紫茎泽兰的竞争力,以提高黑麦草的替代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草地土壤酶活性与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关系密切。本文研究了刈割制度对呼伦贝尔羊草草原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主要结果为: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对刈割制度的响应较为敏感,与逐年刈割相比,刈割间隔2年到6年草地0~30 cm土壤的脲酶活性提高了0.34~0.64倍,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28.9%~44.2%。刈割对草地30~60 cm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更大,表现为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在各处理间0~30 cm土壤中没有显著的变化,仅6年1割样地较逐年刈割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0.5%;随刈割间隔年限的增加,30~60 cm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36~0.66 g/kg和12.26~17.73 g/kg,并且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都有降低的趋势。不同刈割制度下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不尽相同,正负兼有。研究结果表明逐年刈割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有限,逐年刈割适用于该研究区的草地管理。  相似文献   

16.
刈割高度对桂牧1号象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桂牧1号象草100~110cm、160~170cm、220~230cm三个高度刈割的产量和品质比较。结果表明,桂牧1号象草在160~170cm刈割,鲜草产量及干草产量高,差异极显著,草品质较优,为最佳刈割时期。  相似文献   

17.
华东农区紫花苜蓿短期栽培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紫花苜蓿在华东农区冬闲田短期栽培利用的可行性,选用秋眠性较弱的紫花苜蓿品种游客与金花菜、多花黑麦草进行了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秋播紫花苜蓿第二年4~5月生长迅速,在种植夏季作物玉米或水稻前可刈割2~3茬。刈割2茬的鲜、干草产量分别达到59902.71kg/hm2和12372.18kg/hm2,低于多花黑麦草而显著高于金花菜。紫花苜蓿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多花黑麦草,与金花菜相差不大,粗蛋白质产量与多花黑麦草相近。由此认为,紫花苜蓿在华东农区具有短期栽培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籽粒苋生育期在118天左右,株高1.8~2.4m,地径在1.5~4.2cm。刈割1次的产量为78000kg/hm2,刈割两次的第1次产量为30000kg/hm2,第2次产量为24000kg/hm2。籽粒苋对地力消耗较大,不耐寒,不适应在沙地、盐碱地生长。  相似文献   

19.
刈割对羊茅黑麦草叶片组织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测定叶片组织转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在营养期或繁殖期开始以2、6、10和14cm留茬刈割度高,对羊茅黑麦叶片发生,伸长,枯萎和死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期以低茬刈割较为合理,可加快羊茅黑麦草叶片组织转化速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由刈割高度(留茬高度为5,10,15,20 cm)和刈割频率(1次性和每隔60,40和30 d刈割)组成的双因子试验,来研究不同刈割频率和刈割高度对地处温带的河南黄河滩区皇竹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以便解决该草在黄河滩区种植中存在的利用期短、产量低、品质差、易倒伏的难题。研究证明,刈割对皇竹草的生长和生产有显著的影响,1年多次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和叶面积指数(LAI),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过频过低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每隔30 d刈割)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能显著地提高鲜干比和单株分蘖数,能显著降低倒伏率;不利的方面是会显著降低皇竹草刈割后的再生速度,不利于饲草的生长和生产。试验证明,在中原地区种植皇竹草适宜每隔60 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 cm为宜,全年产草量为31.58~32.41 t DM/hm2,均显著地高于其他刈割组合,和一次性刈割相比,提高14.26%~17.34%(P<0.05),另外,适度刈割有利于减轻皇竹草的倒伏,减少收获中营养和能量的损失和浪费。总之,在河南黄河滩区种植皇竹草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在科学种植,合理灌溉和及时施肥的基础上,保持合理刈割高度和适当的刈割次数是优化和协调生长和生产各指标的重要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产量和营养损失,有利于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