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5月4日~5月30日,永吉县能源环保站对永吉县玉米、稻谷等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产量、分布、收集方式和利用途径等,对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摸清我县作物秸秆资源状况,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资源总体评价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指导永吉县秸秆能源化开发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农业部于2009年3月5~6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全国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全面启动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我国秸秆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秸秆能源、秸秆工业加工、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等,并进行秸秆资源化效益分析,以为我国秸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列出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指标,同时利用SPSS对农户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高邮市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高邮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形式是直接还田,其他形式的秸秆利用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秸秆利用模式有待优化。正在逐步地推广秸秆能源化、秸秆基料化、秸秆养畜等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调查过程、样品采集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秸秆资源量和经济性评价、秸秆资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方面进行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依据《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通过对太湖县农作物秸秆生产和管理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与评价,获得全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分布、利用途径等数据,为全县开展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制定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作物秸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副产品。我国农作物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但近年来,随着秸秆产量增加、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应用,加上秸秆资源不清、利用现状不明,分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滨海新区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全市农村能源工作统一部署,开展了我区秸秆资源调查,通过调查,了解本地区秸秆资源产量、可能源化利用潜力等,为制定滨海新区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河北省农业统计数据并且结合2005~2006年度河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对河北省秸秆资源数量进行了估算,并且分析了2005~2006年河北省作物秸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6年河北省秸秆数量在4500万t左右,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数量占秸秆总资源数量的80%以上。在秸秆利用方面,该研究分别从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堆肥还田)、饲料、生活能源(包括秸秆直接作燃料和做沼气)、原料(秸秆造纸等)、焚烧(包括秸秆田间焚烧和地头焚烧)以及堆弃6个方面进行统计,2006年河北省秸秆还田、饲料和生活能源比例分别为40.7%、24.2%和22.5%。主要作物秸秆中。小麦秸秆还田比例超过50%,达到57.7%,玉米秸秆还田比例也在38.4%。从不同地区来看,以小麦为例。秸秆还田比例从24.7%到96.3%差异较大,小麦秸秆还田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解决环境污染和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秸秆固化、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液化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在部分技术中存在生产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生产效率低、能耗高、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最后展望了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解决环境污染和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秸秆固化、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液化等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原理,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在部分技术中存在生产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生产效率低、能耗高、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最后展望了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陈为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572+5644-5572,5644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对辽宁省辽阳市境内2县5区总计23个乡镇进行秸秆资源总量调查与评价,统计2012年的种植结构及种植数量,根据统计数据换算辽阳市作物秸秆资源现有情况,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辽阳市作物秸秆使用情况及秸秆资源利用情况,并通过科学分析给出了现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秸秆利用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丰 《现代农业》2014,(10):91-92
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小麦、玉米、稻谷等农作物以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副产品。我国是农业大国,作物种类较多,具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其中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秸秆占很大比重。大力开发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能,既是我国开拓新的能源途径,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可利用资源分析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选择不同的秸秆资源评价指标,对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吉林省玉米、水稻、大豆3种主要农作物秸秆的可利用资源量为3 113.37万t,秸秆总量表现为"一高两低",即玉米比重大,水稻和大豆比重小;空间分布呈现"两高一低"的特征,即中西部高,东部低。依据吉林省秸秆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将吉林省秸秆资源划分为富集区、相对富集区、一般区、贫乏区,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农业部前不久组织完成了首次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专项调查,并发布了《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调查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已达到69%。其中,作为饲料利用2.11亿吨,占30.69%;作为燃料利用(含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6.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秸秆资源在不同地区分布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农业大省的秸秆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等方面经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其巨大的转化利用能力证明了这个农业大省在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等作出的经济和环境上的贡献。一、秸秆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村能源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发展农村能源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要大力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太阳能和秸秆资源利用等清洁能源及其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及能源化利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生产与利用现状入手,针对吉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状况,对吉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实物资源量为4 038.89万t,其中,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达3 101.99万t,折合标准煤1 622.58万t;单位土地面积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为7.97 t/hm2,其中:松原10.43 t/hm2、四平9.15 t/hm2、白城8.47 t/hm2、长春8.16 t/hm2;这些地区具有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吉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农作物果实而忽视农作物的秸秆。我国每年生产5亿t粮食,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亿t(可收集资源量为6.87亿t),却有2亿t秸秆白白腐烂和焚烧,这其实是白白浪费了生产2亿t秸秆的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等资源。因此,充分发展秸秆产业,提高秸秆利用率,实质上等于提高了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产出率。秸秆产业是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以秸秆为纽带,将秸秆收集与生态种养、秸秆能源化和秸秆材料化有机  相似文献   

20.
秸秆焚烧与还田等处置方式存在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各种弊端,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相悖。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能源,探究科学、合理的资源回收与利用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农村振兴的路径之一。通过分析秸秆处置不当的各种情境,结合政府对秸秆回收利用的支持政策,探究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路径,助力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民安居乐业,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