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丽格海棠的商品化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亚玲 《南方农业》2008,2(4):28-30
丽格海棠(Begonia elatior)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花大色艳,枝叶翠绿,尤其是重瓣品种花团拥簇,光彩夺目,在新年花市上非常受欢迎,市场需求量很大,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商业化盆花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2.
丽格海棠(Begonia elatior)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花卉,是球根秋海棠和野生秋海棠的杂交品系。丽格海棠枝叶翠绿,花型花色丰富,花期长,已经成为国际上十分流行的盆花品种,发展前景广阔,因而做好丽格海棠的栽培管理,对生产优质丽格海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醋糟在花卉栽培中的应用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露地花卉、盆栽花卉作为试验材料,按照不同比例对醋糟有机基质进行配置,并对花卉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露地花卉按照1∶1比例(醋糟、沙)配制的基质、盆栽花卉按照8∶1∶1比例(醋糟、鸡粪、沙)配制的基质中,花卉的生长发育情况都比较好。可见,醋糟作为新型有机栽培基质,在花卉播种、扦插及盆花上盆、换盆等栽培过程中应用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陈峰晖 《南方农业》2012,(11):29-30
近几年来,对福建省福州市内园林绿地进行了盆架木(Alstonia scholaris)害虫调查,鉴定出福州园林绿地盆架木上的害虫3种(鳞翅目螟蛾科1种、同翅目蜡蚧科1种、同翅目花木虱科1种)。调查发现,当前在福州园林绿地盆架木上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主要害虫为鸭脚树星室木虱。  相似文献   

5.
1从材质上选素烧盆:又称瓦盆或泥盆,呈黄褐色或黑灰色,质轻,使用方便,其盆底、盆壁有细微的孔隙,排水透气性好,有利于花卉根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功能种子包衣剂 ,在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上进行的盆载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该种衣剂可有效综合防治作物多种病虫和鼠害、促进作物根系发育 ,提高作物出苗率 1 2 % ,增产 1 5 %左右  相似文献   

7.
马蹄莲、彩叶芋、龟背竹等盆花,适宜摆放在居室墙面或家具基调较深的卧室里;君子兰、万年青、铁树等叶色较深的盆花,适宜摆放在居室墙面或家具基调较浅的卧室里。有些家庭的卧室较宽敞,可选择一些较大的盆花点缀:如在墙角空间安放一盆青枝绿叶的文竹,茶几上配一盆旱伞草或一盆蒲葵,床头柜上置一小型瓶插。  相似文献   

8.
吊盆植物是盆花市场的主流,无论是观叶或观花植物,只要枝条或叶片有悬垂性或蔓性,都能栽种成吊盆植物。市面上常见的吊盆植物有口红花、黄金葛、球兰、常春藤、波斯顿肾蕨、蔓性椒草、矮牵牛、蔓性夏堇、吊兰、爱之蔓等。买回家的吊盆植物,除了需依其特性,摆放在合适的地点外,日常的管理与维护也很重要,否则常会发现买回家一段时间后,枝叶就开始稀疏,花朵也不再开放了。管护要点:(1)吊盆植物的水分较易散失,需常注意补充水分。(2)在花朵盛开后,最好将残花(注  相似文献   

9.
(1)盆面及露根处理。"树不露根,如同插木。"单株树只需用水经常冲刷盆面让根桩显露出来给人以立体感就行了。用浅盆栽植水旱式、丛林式等类,要注意盆面处理,让青苔铺满盆面2/3。为避免单调,选取长绒苔、短绒苔、小草搭配使用,让人感觉有森林般意境。(2)缺铁黄化病的防治。盆栽小叶女贞易发生缺铁黄化现象。症状:株形矮小,幼嫩部分叶肉失绿黄化,叶细脉仍为绿色,严重时整张叶片黄色乃至白色,嫩叶极小、枯焦、脱落,根茎生长受抑制,长期缺铁状况下,新梢就会枯死。引起缺铁原因:a.盆土中铁含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方法,在避雨透光棚内,研究不同形态氮源及其配比[NO3–-N∶NH4+-N=100∶0(硝酸钙42.16 g.盆1)、NO3–-N∶NH4+-N=75∶25(硝酸钙31.62 g.盆1,碳酸氢铵7.06 g.盆1)、NO3–-N∶NH4+-N=50∶50(硝酸钙21.08 g.盆1,碳酸氢铵14.12 g.盆1)、NO3–-N∶NH4+-N=25∶75(硝酸钙10.54 g.盆1,碳酸氢铵21.19 g.盆1)、NO3–-N∶NH4+-N=0∶100(碳酸氢铵28.25 g.盆1)、尿素10.71 g.盆1]对枳砧纽荷尔脐橙叶片光合速率(Pn)日变化、光合色素含量、叶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影响,为柑橘的氮素营养及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NO3–-N∶NH4+-N为75∶25处理的脐橙叶片中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全天Pn都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氮源配比处理,上午10:00脐橙叶片的Pn、Tr、WUE和Gs均是最高的,极显著高于其他氮源处理,其Pn、Tr、WUE和Gs分别为4.81μmol(CO2).m–2.s–1、2.30mmol(H2O).m–2.s–1、2.09和0.09 mol.m–2.s–1。随着NH4+-N比例的增加,脐橙叶片中Chl.a、Chl.b和Car.的含量与Pn、Tr、WUE和Gs均逐渐下降。100%NO3–-N处理的脐橙叶片Pn也极显著低于NO3–-N∶NH4+-N为75∶25处理,其Pn仅为3.53μmol(CO2).m–2.s–1。单一尿素氮处理(施用10.71 g.盆1尿素)的脐橙叶片中Chl.a、Chl.b、Car.和Pn含量最低,其Pn为3.07μmol(CO2).m–2.s–1,与单纯施用NH4+-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氮源处理的脐橙叶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值分别维持在861.51μmol.m–2.s–1和10.09μmol.m–2.s–1左右。NO3–-N和NH4+-N混合比例为75∶25时有利于提高纽荷尔脐橙Pn。  相似文献   

11.
南方耕作土壤酸化问题普遍,探明酸性土壤施用石灰石粉对紫云英产量与养分截获的影响,为紫云英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盆栽试验条件下,在强酸性水稻土和酸性红壤上分别设7个水平的石灰石粉改良剂施用量。每盆装土2 kg,石灰石粉用量分别为0(CK)、0.267 g/盆(T1)、0.534 g/盆(T2)、0.801 g/盆(T3)、1.068 g/盆(T4)、1.335 g/盆(T5)、1.602 g/盆(T6)(折算为0、600、1200、1800、2400、3000、3600 kg/hm2)。盛花期测定紫云英产量、养分截获、土壤pH值及交换性酸。结果表明,与CK相比,水稻土施用石灰石粉的紫云英鲜草产量增幅为41.5%~122.8%,产量随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红壤增幅为175.2%~989.1%,增产效果随施用量的提高呈递增趋势,两种土壤分别以T4与T6处理鲜草产量最高,与CK差异显著;水稻土施用石灰石粉氮素截获量增幅为147.5%~614.7%,红壤氮素截获量增幅为285.7%~1316.8%。水稻土施用石灰石粉后土壤pH值较CK增长1.5%~5.1%,交换性铝含量降幅为7.3%~55.9%,红壤施用石灰石粉pH值比CK增长3.4%~18.8%,交换性铝含量降幅为32.3%~95.4%;红壤施用石灰石粉后鲜草及干草产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酸化土壤是限制紫云英产量与养分截获提升的重要的因素。在红壤和水稻土上施用石灰石粉能提高紫云英的产量、养分截获、土壤pH值,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相同用量下,在酸性红壤上的改良效果优于强酸性水稻土。强酸性水稻土与酸性红壤施用石灰石粉后土壤pH值分别为4.66和7.05时,紫云英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常年多旱灾,玉米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省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常年春、夏、伏旱频发重发,造成玉米年际间产量不稳定。评估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状况,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保险部门确定保费率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四川省144个玉米种植区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以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分析四川省6大玉米种植区域(盆南丘陵区、盆中浅丘区、盆西平丘区、盆周边缘山地区、盆东平行岭谷区和川西南山地区)玉米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干旱发生风险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各区域干旱频率变化趋势不同,但大部区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明显增加,其中拔节—乳熟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除盆东平行岭谷区随年代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区都呈上升趋势,乳熟—成熟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盆南丘陵区、盆西平丘区及盆周边缘山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盆南丘陵区轻旱发生次数最高,盆中浅丘区中旱发生次数最高,盆西平丘区及盆东平行岭谷区发生干旱次数相对较低;干旱发生风险度空间分布为:全生育期干旱风险重度区主要集中在盆中浅丘区、盆东平行岭谷区大部及盆南丘陵区部分区域,拔节—乳熟期重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及盆中浅丘区大部,乳熟—成熟期重度干旱区域分布在盆北、盆东南及盆中浅丘区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以贵州省为例,基于2000-2018年MODIS NDVI数据和温度、降水数据,采用距平分析、滑动平均、M-K检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复相关分析及F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定量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貌类型下温度和降水对植被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8年贵州省年均NDVI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格局;NDVI在2007年和2010年发生突变,并于2013年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变化趋势呈现极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较大的是岩溶峡谷区和断陷盆地区,非喀斯特区较小;(2)NDVI以中高稳定和中等稳定为主,变异系数空间上存在着西北高于东南的格局;非喀斯特地貌稳定性最高,岩溶峡谷地貌的稳定性较差;(3)Hurst指数介于0.07~0.99,高值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地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岩溶峡谷区和断陷盆地区呈现正向持续区域面积均超过对应地貌类型面积的1/2,其余地貌区以反向持续的区域面积比相对较大;(4)贵州省年均温度在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低南部地区高的格局。以0.260℃/10 a的速率上升,断陷盆地区温度变化是最稳定的,非喀斯特地区和岩溶槽谷区的温度变化差异性较大。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较高,仅研究区西北部略低。年均降水以38.16 mm/10 a的速率上升,除断陷盆地区降水以减少趋势占优势,其他地貌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5)贵州省NDVI受温度的影响强于降水,断陷盆地区受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均不显著;岩溶高原区、岩溶峡谷区和非喀斯特地区受温度的影响高于降水。  相似文献   

14.
水稻秸秆用量对淹水培养土壤表层溶液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水稻秸秆用量对淹水培养土壤表层溶液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根据秸秆还田量设0g·盆-1、100g·盆-1、200g·盆-1和300g·盆-14个处理,每盆装土15kg,施尿素2.8g以调节系统碳氮比,分别测定培养液的电导率、pH、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表层溶液电导率在培养初期呈上升趋势,第36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60μs·cm-1、1150μs·cm-1、1467μs·cm-1和1620μs·cm-1,随后略有降低,到培养结束时分别为683μs·cm-1、910μs·cm-1、1083μs·cm-1和1277μs·cm-1。pH值在培养的前3d呈缓慢下降趋势,与秸秆用量呈负相关;从第4d开始pH迅速升高,16d后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到培养结束时变化不大。施加的尿素导致各处理培养液中全氮在20d内保持较高浓度,随后全氮浓度迅速下降,到第76d,下降趋势减缓;施加秸秆对全氮浓度影响较小,施加秸秆能够提高全磷含量。秸秆中钾释放迅速,培养1d后,溶液全钾含量达到较高浓度,分别为6.87mg·L-1、36.10mg·L-1、60.27mg·L-1、114.23mg·L-1,在整个培养期全钾浓度变化不大。淹水培养条件下施加秸秆能够增加培养液中电导率、全磷及全钾浓度,与秸秆用量呈正比,但对pH、全氮影响较小。从养分流失角度考虑,控制田面养分流失主要时期为水稻秸秆还田后30d内。  相似文献   

15.
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对褐潮土水稻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盆栽试验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常规施肥+钾硅钙微孔矿物肥4 g·盆-1、常规施肥+钾硅钙微孔矿物肥8 g·盆-1、常规施肥+钾硅钙微孔矿物肥12 g·盆-1 5 个处理, 研究了自主研制的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对褐潮土水稻生长、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施肥相比, 加施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后土壤容重降低0.04 g·cm-3, 土壤孔隙度增加1.8%, 土壤有效硅、有效钾含量分别提高9.4~27.0 mg·kg-1 和10.6~39.7mg·kg-1, 土壤pH 提高0.1 个单位。在水稻生长方面, 加施矿物肥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 旗叶面积最高增加4.8 cm2, 有效穗数增加2.3~5.0 穗·盆-1, 千粒重提高0.1~1.9 g, 水稻平均增产幅度达13.6%。加施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后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0.6%~7.5%、0.1%~1.5%和8.5%~13.5%。基于产量分析, 褐潮土钾硅钙微孔矿物肥的最佳施用量为4 g·盆-1(相当于450 kg·hm-2)。  相似文献   

16.
吊竹梅(Zebrina pendula)又名吊竹兰,鸭跖草科吊竹梅属多年生常绿草本。茎细弱,绿色,下垂,多分枝,节上生根。叶长圆形,叶面绿色杂以银白色条纹或紫色条纹,有的叶背紫红色。小花白色、腋生。性喜温暖、湿润和通风良好的环境,畏寒,耐阴,需避开烈日照射。其叶色娇艳,四季不凋,是室内绿化的好品种。作小型盆栽,生长迅速,1年即可覆盖满盆,枝叶匍匐悬垂,叶色紫、绿、银色相间,光彩夺目;置于高几架、柜顶端任其自然下垂。也可吊盆欣赏,或布置于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按生长习性和商业特性对矮牵牛品种作的分类;阐述了矮牵牛的种植技术,包括播种育苗、移植上盆、管理养护、病虫防治等.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中氮素循环和烤烟氮素利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四个处理:5 g/盆纯氮(CK),5 g/盆纯氮+100 g/盆生物炭(T1),3.5 g/盆纯氮+100 g/盆生物炭(T2),2 g/盆纯氮+100 g/盆生物炭(T3),利用15N标记的氮肥,测定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条件下烤烟生长不同时期土壤中15N的残留量、不同形态氮素的含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移栽后90 d烟叶对不同氮源氮素的累积量。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时,生物炭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中15N残留量、土壤无机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和叶片对氮素的累积量。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时提高了肥料氮在烟叶中的占比,使15N利用率也提高了25.4%-63.3%。与对照相比,T2处理植烟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在移栽后75 d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7.3%、8.0%、7.2%,碱解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在移栽后90 d时也高于对照。在本试验条件下,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氮素的影响是显著的,施用生物炭时减少30%氮肥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82~1955年四川盆周21个山地剖面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盆周山地逆温规律,指出山地逆温使山地某些气候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现非线性变化。掌握这些变化特点对认识山地气候分布规律及其对农业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水稻不同生育期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四川盆地按地理地貌类型及水稻种植区划分为5个区域即盆南、盆中、盆西、盆周和盆东,基于区内102个县(市)气象台站1980-2014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3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水稻生育期资料,利用干旱评估指标分析四川盆地水稻各生育期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分蘖期干旱频率在盆中及盆南部分区域高达90%以上;分蘖-拔节期及拔节-孕穗期干旱频率也相对较高,大部地区集中在50%~90%;水稻孕穗-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的干旱发生频率与其它生育期相比较低,孕穗-抽穗期干旱发生频率除盆西部分区域、盆中及盆东北局部在70%~84%以外,其余大部在50%左右;抽穗-成熟期干旱发生频率大部分在5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