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4种常见根结线虫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用120个随机引物对4种常见根结线虫10个小种和类型进行了全基因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析,筛选出的11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91条RAPD谱带,86条是多态性谱带,占总谱带的94.5%;OPL12、OPK01对4种根结线虫种及其小种扩增的谱型有明显的特异性。聚类分析显示在种间水平上4种根结线虫中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532,北方根结线虫与另外3种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最远,平均遗传距离为0.786;种下水平上同种根结线虫的不同小种和类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差异,南方根结线虫4个生理小种间,花生根结线虫2个生理小种间亲缘关系较近,爪哇根结线虫2个酯酶谱带类型间,北方根结线虫2个细胞生物学小种间遗传差异较大。在RAPD技术的基础上探索根结线虫分类鉴定的分子方法有着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尖镰孢菌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通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38株尖镰孢菌的遗传多样性并开发可在近缘镰孢菌种中通用的尖镰孢菌EST-SSR标记,利用设计和筛选的18对多态性EST-SSR引物对38株尖镰孢菌和5种近缘镰孢菌进行SSRPCR扩增,经6%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扩增产物,并用NTSYS软件分析供试尖镰孢菌的PCR扩增结果。结果表明,18对EST-SSR标记引物在38株尖镰孢菌中检测到7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达92.6%,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4.2条;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65~0.946之间,平均为0.721;来源于同科寄主植物群体的菌株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以葫芦科最大,锦葵科最小,依次为葫芦科兰科豆科亚麻科茄科锦葵科。在相似系数为0.756时,供试38株菌有35株按照不同科寄主植物聚为不同的类群,说明尖镰孢菌SSR类群的划分与其寄主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8对EST-SSR引物在近缘镰孢菌种中均能有效扩增的引物数及通用性比率为10对和55.6%,均显示多态性的引物有2对,占供试引物总数的11.1%。表明尖镰孢菌ESTSSR区域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尖镰孢菌EST序列开发镰孢菌通用SSR标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红火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Simon(1994)发表的Cyt b基因的通用引物,扩增了红火蚁、黑火蚁及其杂交种不同地理种群的Cyt b基因片段.所测样品在Cyt b基因上存在两个不同单倍型.经序列比对后,根据核苷酸位点多态性,设计了检测红火蚁的特异引物.PCR实验结果表明:引物成功检测出所有红火蚁样品,而黑火蚁样品未被检出,该方法对不同虫态的红火蚁分子检测均有效.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根结线虫DNA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用5组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南方地区的30个根结线虫种群进行RAPD分析,并从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引物12个。共扩增出179条DNA多态带,各供试种群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扩增结果表现出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的共同趋势,这表明上述12个引物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种群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北方根结线虫与另外3种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最远;在3种主要根结线虫中,爪哇根结线虫与南方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基于种群间的相似系数分析和应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树状图,显示出不同的根结线虫在较低的相似性系数范围聚类,而绝大多数种内的不同种群均以较高的相似性系数聚在一起,这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反映了形态学分类的分子遗传本质,同时也表明了应用RAPD技术进行根结线虫亲缘关系分析和种类鉴定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还对RAPD方法对南方根结线虫小种鉴定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开发可用于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及其近缘种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引物,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PCR技术,通过对从NCBI下载的87 086条拟轮枝镰孢菌的EST序列信息进行分析,设计EST-SSR引物,检测其在拟轮枝镰孢菌及其近缘种中的扩增情况,并用筛选出的多态性引物对15株拟轮枝镰孢菌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EST序列中,共查找到11 952个SSR位点,592种重复基元,SSR出现频率为1.09%,重复基元出现数量最多的为三核苷酸(54.00%),其中(CAA/TTG)n基元出现频率最高。设计的25对EST-SSR引物在拟轮枝镰孢菌种内的有效扩增率和多态率分别为80.00%与32.00%,对5种近缘镰孢菌种的通用率和多态率分别为40.00%和8.00%。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664水平下,供试菌株可划分为4个SSR类群,但类群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表明基于拟轮枝镰孢菌EST序列开发的SSR引物可用于拟轮枝镰孢菌及其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英华 《植物检疫》1995,(3):144-147
溴甲烷,磷化铝在不同剂量,不同处理时间和不同处理温度下熏蒸处理鹰嘴豆象的成虫,卵,幼虫和蛹的杀虫效果显示:所有虫态的耐药性均较低,不同虫态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RAPD研究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亲缘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RAPD技术对18个松材线虫株系、8个拟松材线虫株系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研究。在事先优化的条件下,用15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一共扩增出165条谱带,多态性为91.5%。通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种间和种内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但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因而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应为2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8.
不同核盘菌菌株及其近缘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利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分析了7个生物学性状差异较大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遗传多样性,并同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小核盘菌(S.minor)的代表性菌株和莴苣上的一种产菌核病原菌的代表菌株Let-19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0个引物中8个引物能稳定地从供试菌株中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通过分析这些多态性片段可以看出7个供试核盘菌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05 2~0.793 1,而核盘菌、三叶草核盘菌,小核盘菌和Let-19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幅则为0.194 2~0.385 3。莴苣上的菌株Let-19的RA PD图谱同供试其它种的菌株既存在明显差异的DNA片段电泳带,又显示出一些位置一致的DNA片段电泳带。因而Let-19同核盘菌属真菌的亲缘关系较近。供试的引物中OPL14既能介导从供试的7个核盘菌菌株和3个近缘种的3个菌株的DNA样品中扩增出相同的DNA片段,又能扩增出种或菌株特异性DNA片段。因而RAPD技术适于研究核盘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分析核盘菌属真菌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简称TCK)是小麦上的一种重要检疫性真菌。本研究利用内部简单重复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技术研究TCK及其近缘种的DNA多态性,开发了一种可靠而简单的方法用于TCK的分子鉴定。用ISSR引物P4从TCK中扩增出一条1 113 bp的特异性条带,据此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TCKF/TCKR,在12个TCK菌株中均能扩增得到一条882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其他近缘种包括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 caries)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 foetida)及相关黑粉菌的14个菌株均无扩增条带。用该特异性引物检测TCK的下限为25 μL反应体系中可检测到1 ng DNA模板。本研究开发的种特异性引物,可将TCK与其形态上相似的近缘种尤其是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准确区分开,本研究基于ISSR标记建立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分子鉴定方法为腥黑粉菌的检疫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是对现有分子鉴定方法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初步分析了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群体遗传结构。从1 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32个扩增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对不同年份采自辽宁、云南、湖北和浙江等水稻种植区的5 6个菌株进行扩增。32个引物扩增出2 2 3条带,绝大多数引物对不同年度采自不同稻区的菌株扩增的DNA谱型相同,大多数菌株间相似性系数达0.80以上。根据扩增DNA片段的多态性,从空间分布来看,来源于北方、长江流域和南方的菌株难以划分出明显的地理宗谱;不同年度的菌株DNA多态性也无明显的差异。上述结果初步表明稻曲病菌遗传稳定,寄主选择作用(寄主的基因型及其时空分布)对稻曲病菌变异的影响较小。但是尚需采用其它的分子技术测试更多的菌系,才能较系统地分析我国稻曲病菌系的遗传变异及群体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Toxicity measurements were made with three closely-related Bollworm species, Heliothis virescens F., Helicoverpa zea (Boddie), and Helicoverpa armigera (Huebner) using insecticides of 3 different chemical classes. Tests were carried out by a leaf-dip method using neonate larval stages, a topical application test on 3rd larvae, and a topical test with imagines. H. armigera populations from Ivory Coast, Turkey, Thailand, and India were obtained and investigated. H. virescens originated from the USA and Colombia, and H. zea from Guatemala and Nicaragua. Resistance was expressed in all species, the sensitive reference strains having similar LC50s in tests with monocrotophos, profenofos, thiodicarb, and methomyl. Since resistance appeared not to be a quality related to species but rather a feature common to all of the samples investigated, its origin must be connected with the type of cotton culture and the selection pressure they were subjected to in their respective agro-ecosystem. Resistance was highest for monocrotophos and cypermethrin in Central American countries, differences in the treatment regime being reflected by the resistance levels attained. In all stages tested, resistance was sufficiently well expressed to make a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neonate larvae, the 3rd larval stage, or imagines of the species possible. The final decision as to which should be used for a general, comparative monitoring system, therefore, should be governed by the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test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甜玉米虫害发生危害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广东省部分地区甜玉米害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明确了甜玉米各生育期害虫发生危害的情况.当地甜玉米害虫有亚洲玉米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和蚜虫,广州还发现红腹灯蛾、毒蛾类及蜗牛危害;甜玉米以5~8月受害虫危害最为严重;在苗期至6叶期,受甜菜夜蛾平均被害率为15.5%~57.3%, 而在喇叭口期、抽雄期和乳熟期则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较重,其心叶、雄穗以及雌穗和茎秆的被害率分别为75.3%~91%、24.5%~96.5%和83.5%以上.玉米螟对喇叭口期、抽雄期和散粉期植株有较高产卵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N. LODOS 《EPPO Bulletin》1981,11(2):87-89
Maize and related crops suffer from a large number of insect pests in Turkey but all are not of the same importanc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This paper lists about 80 species, of which only a few ( Sesamia nonagrioides, Helicoverpa armigera, Ostrinia nubilalis , cutworms ( Agrotis spp.), Tanymecus dilaticollis, Gryllotalpa gryllotalpa ) are of primary importance. The pest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each species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片法HSG显带技术,对棉铃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其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同 时通过C-带处理表明棉铃虫染色体单倍数目为n=31,染色体长度从2.05μm至6.20μm不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陕西关中地区玉米生长后期钻蛀性害虫的为害情况及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为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在陕西关中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进行调查,并且于2016年6月8-10日在阎良区种植21个玉米品种,观察不同品种的抗虫性。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地区玉米生长后期钻蛀性害虫有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桃蛀螟3种,其所占比例因地而异。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对21个供试玉米品种为害程度均较高,但不同品种之间受害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细胞色素 P4 50和细胞色素 b5在 KQR和 HDS种群棉铃虫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含量不同 ,但变化规律大致相似 ,均是在 3龄期含量较低 ,从 3龄到 6龄含量上升并达到最高值 ,然后含量逐渐下降 ,直到蛹期达最低值。单加氧酶 MROD和 ECOD在 KQR种群棉铃虫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活性大小不同 ,而且变化规律明显不同。从 3龄到 6龄期间 ,MROD活性呈上升趋势 ,并在 6龄期达到最大 ,之后活性逐渐下降 ,在蛹和成虫阶段活性达最小 ;而 ECOD活性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间的差异则不是很大 ,没有明显的阶段表达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液泡型ATP酶(vacuolar-type proton ATPase,V-ATP酶)亚基A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Bt杀虫机制中的作用,采用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棉铃虫V-ATP酶亚基A基因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其在棉铃虫不同发育历期和幼虫肠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并比较了4龄幼虫取食含Cry1Ac蛋白饲料后中肠中该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棉铃虫V-ATP酶亚基A基因全长2 578 bp(Gen Bank登录号KP090287),开放阅读框1 863 bp,编码621个氨基酸。V-ATP酶亚基A高度保守,不同物种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0%。V-ATP酶亚基A在棉铃虫整个生育期都有表达,在4龄幼虫体内表达量最高,是卵期的3.00倍;在幼虫肠道不同组织中,中肠中表达量最高,是后肠中的2.65倍。4龄棉铃虫幼虫取食含Cry1Ac蛋白的人工饲料后,中肠V-ATP酶亚基A的表达受到抑制,表达量为对照的0.39~0.81倍。表明V-ATP酶亚基A基因可能参与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并可能与抵御Cry1Ac的毒杀作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和烟青虫初孵幼虫对植物顶尖嫩叶的偏好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和烟青虫是一对除寄主范围以外差异极小的近缘种,目前初孵幼虫取食选择对决定两者寄主谱所起的作用尚不明确。为此,本试验选取16种植物(烟草、番茄、辣椒、茄子、棉花5种是共同寄主;月季、菠菜、甘蓝、大葱4种是非寄主;玉米、大豆、花生、黄瓜、胡萝卜、西芹、黑杨7种是棉铃虫寄主),在培养皿两侧分别放入植物顶尖嫩叶和滤纸对照,在中间放置初孵幼虫进行选择,每隔10min观察记录一次结果,持续24h,2h后选择结果呈稳定趋势。结果表明棉铃虫初孵幼虫取食选择范围广,选择玉米、茄子、烟草、大豆、黄瓜、胡萝卜、菠菜、番茄、棉花、西芹、花生、辣椒、大葱这13种植物,这些植物除菠菜和大葱外均为已报道的棉铃虫寄主植物。而烟青虫初孵幼虫取食选择范围窄,选择甘蓝、大豆、烟草、茄子、西芹、番茄6种植物,其中烟草、茄子和番茄为已报道的烟青虫寄主植物。此外,棉铃虫初孵幼虫在除甘蓝外其他植物上的选择率均高于烟青虫,其具备取食多种植物的能力。两者初孵幼虫取食选择对确定各自寄主谱范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能完全限定寄主谱,其仍然具备取食寄主谱以外其他植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红地球葡萄健康叶片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和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北京、成都、合肥、武汉等4个地区的红地球葡萄在开花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健康叶片中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平板分离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葡萄叶片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在8.0×10~3~2.8×10~4CFU·g~(-1)之间,其中武汉地区最高;不同生长时期葡萄叶片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在0.8×10~3~1.5×10~4CFU·g~(-1)之间,其中成熟期数量最大。扩增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获得的内生细菌属于芽胞杆菌属、泛菌属、短小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葡萄球菌属,芽胞杆菌属为常见菌群。DGGE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地区和同一生长时期的样品间相似性较高;不同地区以成都地区的内生细菌种类最丰富;不同生长时期以成熟期种类最多。对特征条带回收测序,结果显示不可培养细菌和未确认的海洋浮游细菌在葡萄叶片中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20.
不同波长光对棉铃虫飞翔活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模拟城镇周围光照环境,在室内设置3种光:505 nm绿光、589 nm黄光、380~780 nm白光,光照强度为2~11 lx,对棉铃虫的飞翔活动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白光对棉铃虫飞翔的主要参数有显著影响,如:飞行次数、累计飞行距离、累计飞行时间、最长持续飞行时间明显缩短,最长持续停飞时间明显延长等;绿光和黄光对棉铃虫的飞翔活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