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了探索水稻主要病虫综合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010~2012年在合浦县采取7个不同防控病虫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以及运用不同方法测算各处理水稻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不同的试验处理对水稻产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以完全不防治损失最大,平均损失率为40.8%~74.4%;以科学综合防治损失最小,平均损失率为2.2%~3.8%;其他处理因不同年度间病虫发生程度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农民习惯防治区的平均损失率为13.3%~20.2%;防虫不防病区平均损失率为31.2%~52.9%;防病不防虫区平均损失率为15.3%~59.1%;不防稻飞虱区平均损失率为12.6%~49.9%。病虫防治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以科学综合防治效益最大,为426.6元~1013.8元/666.7㎡,其他处理因不同年度间病虫发生程度有很大的差异,病虫发生越重,病虫防治挽回的损失越大,效益越高。  相似文献   

2.
2009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1.97万hm^2,我站在小河镇庆丰村进行了中稻病虫草害综合为害损失评估试验,通过设立专业化综防区、农民自防区、非防区、杂草防治区,系统分析水稻在各种病虫害并存的状态下,水稻产量综合受害损失情况,总结出比较全面准确的病虫为害损失统计标准,科学评估病虫害对水稻的为害以及各个单项病虫对综合为害损失的作用,为准确评测各病虫单一为害损失提供依据。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氮肥对水稻增产的效益显著,但因施用量过多而招致病虫严重危害造成减产的事例亦不少。因此,弄清施氮量与病虫发生的关系,探索一个既能保证高产、又不会诱发病虫严重发生的氮肥用量,不论对水稻病虫的防治或提高氮肥的增产效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不同施氮量对病虫发生影响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是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贯穿于水稻生产的全过程,综合应用农业、生物和化学防治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就环江县实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提出按地理位置、病虫害发生种类、为害特点、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划分水稻病虫害防治区,各稻区依病虫发生为害情况,采用相应的综防策略.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与不施药防治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翔  尹勇  罗林明 《植物医生》2005,18(3):31-32
在水稻病虫防治中,单纯依靠化学防治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稻田生态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病虫草害发生严重,一些偶发或次要病虫危害逐年加重,部分害虫(例如二化螟)已产生严重抗药性.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增加了水稻种植成本,而且还污染了稻米,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了验证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综合防治技术的效果,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的安排,四川省在水稻病虫发生危害具有代表性的天全县和双流县稻区建立了水稻病虫综防技术示范区和不施药对照区,探索科学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稻病虫简化药剂防治技术水稻病虫简化药剂防治技术是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总结出的“抓两头控中间,混配兼治和指标防治”的一套简便防治方法,经综防区1989年至1991年大面积应用,取得经济效益3100万元,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抓两头”指水稻种...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农牧渔业部全国植保总站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南方十三省(市、区)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座谈会。会上参观了湘阴县的综防成果。着重分析了七十年代以来水稻病虫发生消长变化情况,交流了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经验,讨论了科学使用农药和建立健全植保责任制,以及如何抓好今年的晚稻病虫防治工作,夺取水稻大丰收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展示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的严重程度,示范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防治效果,更好地发挥展示区对全社会的示范宣传作用,从而加深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户对农作物病虫为害造成重大损失的认识,全面了解植保工作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的作用,提高植保公共服务地位,更准确地为评估病虫为害损失提供依据,同时有效地宣传和推广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丰都县社坛镇三桥村实施“重庆市2006年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示范”项目,对水稻穗期病虫的发生危害作了深入探讨。认为水稻穗期病虫的发生具有种类多,危害集中;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发生量大;发病条件适宜,发生危害严重的特点。并提出了加强领导,提高对水稻穗期病虫综合防治的认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普及水稻穗期病虫综合防治知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甘毅 《广西植保》2007,20(3):42-44
2005年,按照广西区植保总站《关于2005年广西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方案》的要求,我区在六圩镇肯研、凌霄2个村建立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通过强化病虫动态监测,抓好健身栽培,利用物理诱杀,加强肥水管理,采用“压前控后”抓住关键时期科学用药等病虫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措施1·1示范区选择金城江区六圩镇肯研、凌霄2村现有水田面积300ha,水利条件好,土壤条件基本一致,每年均种植双季水稻。近几年来,2村发生的水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1.
植保效益评估体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系统是植保系统工程的核心,该系统是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标的、管理、环境三大子系统,三者间以物质、能量、信息流向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其中心是管理,通过管理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和总体的综合效益最优。但必须建立衡量系统管理功能优劣的统一准则,即评价体系。本文试用层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组建了植保综合效益评估体系框架模型,制定了衡量目标属性的各指标因素及量化方法,初步确定了各层次指标的权值。以北京市通县麦田为例,进行了麦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系统分析,为决策者辨识现存系统、改进管理、提高决策水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品种抗虫性是害虫综合治理中重要的技术措施。筛选抗性材料和评价其抗性机制是作物育种和害虫综合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并介绍了抗稻飞虱的基因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可为水稻抗稻飞虱品种的选育和利用以及稻飞虱的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非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稻田周围田埂、路边禾本科杂草上栖息着能寄生于稻飞虱卵的寄生蜂有缨小蜂科和赤眼蜂科两类,它们是非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重要成员.群落中,缨小蜂科数量较多,其四个属中,数量上Anagrus>Gonatocerus>Neurotes>Mymar;赤眼蜂科数量较少,所占比率小于9%.非综防区化学农药的毒性和残效加重了生境中寄生蜂生存压力,造成群落中多个物种占有优势地位,而稻飞虱主要天敌-缨小蜂的优势被削弱,不如综防区群落中缨小蜂的优势地位突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20a的研究进展,提出综合防治的体系特征及其五大关系:(1)有害生物的种质分化与种型演变;(2)防治体系与预警系统;(3)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4)多抗性品种的开拓与推广;(5)多效药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进而探讨IPM与可持续性植物保护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民田间学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农民参加的田间培训项目 ,在东南亚地区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几年来 ,该项目在我国取得一定成绩 ,但发展缓慢 ,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民经营耕地面积过小 ,平均为 0.4hm2/户 ,受训后当年增加的经济收益仅约 300元/户 ,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项目的推广。解决途径是从南方转向北方农区以吸收种植大户 ,并从水稻等大宗作物转向蔬菜和其他高净产值的作物。在社区害虫综合防治阶段 ,政府仍应发挥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6.
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种库与群落的重建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文对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种库和群落的重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害虫防治史、植被覆盖度、环境复杂性和气候因子等对种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种库的结构决定了群落的重建。重建群落的优势种、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与种库呈正相关关系。生产上可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天敌群落的种库,促进天敌群落的迅速重建,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technology has been disseminated since 1989 in Indonesia to cut down pesticide use, but the 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the technology are still debated. This study aims to estimate the models of demand for pesticides and to analyse the impact of IPM technology on pesticide use. Aggregate cross-section time series data from 1990-1998 are used.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PM technology reduces the use of pesticides by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rice production, such that pesticides are more efficiently used. In this case, the IPM technology is not a pest control technique.CONCLUSION There is an indication that IPM technology has been adopted by farmers. This is evidence that the IPM programme in Indonesia was successful in this area. Copyright (c) 200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牧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牧区的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建立了以生物效益、土壤效益和小气候效益为准则层,以及与目标层关系密切的10项指标作为指标层的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分析和计算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准则层中小气候效益>生物效益>土壤效益,指标层中空气湿度权重最大。通过对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反映出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比较合理,选择的评价方法简便实用,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9.
An urgent need exists in Japan to reduce the use of crop protection chemicals, increase food safety, find an alternative to methyl bromide, and adopt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tegrated control an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are powerful approaches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Integrated control, as described by Stern et al. (Hilgardia, 29: 81–101, 1959), was translated as sougouboujo in Japanese by Japanese entomologists and has become popular. However, this concept was first reported for rice diseases in Japan by Ito (Itoh, 28:1–204, 1932), to provide preventive control of three principal rice diseas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asures that inhibited primary infection. Many scientists in Japan have conducted research on sougouboujo. The term is still used by Japanese plant pathologists even thoug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developed IPM guidelines in the 2000s. The sougouboujo concept described by Ito may be considered a type of preventive IPM based on biology. With this previous work as a foundation, research on sougouboujo in Japan is introduced as representing “integrated control.” In this report, I introduce the history of IPM in Japan including the new system of checklists based on the IPM guidelines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ies (MAFF) and a new IPM strategy to manage diseases caused by soilborne pathogens.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广泛收集牡丹江市1951~1985年稻瘟病发生历史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了由“发生趋势预测模型、产量损失预测模型和药剂防治经济效益估计模型”组成的综合防治决策模型。自1991年用于生产,累计指导防治面积500hm~2,所做出的决策完全正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