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茄子叶螨种群消长动态及阿维菌素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2年调查了北京地区春茬塑料棚和露地茄子叶螨的种群消长动态,并评价了施用阿维菌素对棚内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春茬塑料棚内茄子叶螨的种群消长有明显的初现、上升、高峰和下降阶段,而露地叶螨的种群动态则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呈现明显波动趋势;露地和塑料棚内茄子叶螨均于5月底初现,6月上旬种群数量开始上升,此时是预防的最佳时机。1.8%阿维菌素乳油稀释2 500倍于种群高峰期前对棚内茄子植株进行均匀喷雾,药后7 d和14 d对叶螨的防效分别达84.11%和97.67%,表明喷施阿维菌素对茄子叶螨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同时对蓟马和粉虱类害虫也有一定的兼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香梨园各世代山楂叶螨种群生命表的趋势动态指数I、控制指数(EIPC)、关键虫期、关键因子、关键因子与种群密度关系进行分析,建立最优回归预测方程,以评价影响山楂叶螨种群发展的各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山楂叶螨种群11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98、8.90、3.74、0.87、0.41、0.22、0.02、1.00、2.09、2.23、2.97。"捕食及其他"和"自然死亡"因子是影响山楂叶螨种群各世代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幼螨期是山楂叶螨的关键虫期,在幼螨期的"捕食及其他"因子是关键因子,关键因子是山楂叶螨种群变化的迟滞密度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集度指标分析了山楂叶螨聚集强度的时序变化,以指数模型进行拟合数量动态,运用最优分割法分析了山楂叶螨在香梨上的种群动态。山楂叶螨在香梨上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强度与叶螨的密度有关。山楂叶螨在香梨上呈指数增长,模型为Nt=15.199 4e0.054 t(R=0.913 2**);将山楂叶螨种群动态划分为3个阶段:发展期、高峰期和衰退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37年的资料,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及逻辑评判方法,研究了影响棉红蜘蛛种群消长的因素及其预测预报。结果表明,气象因子是影响种群消长的决定因子,尤以5—8月降雨量为最重要,而7—8月的南洋风对棉红蜘蛛种群增长起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5.
荔枝叶螨Oligonychus litchii Lo et Ho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螨,寄主范围广,在荔枝产区为害严重。为明确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 Oudemans对荔枝叶螨的潜在控制能力,采用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分析了胡瓜新小绥螨在不同温度下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捕食效应以及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密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均有较强的嗜食性,但对雌成螨几乎不取食。在20.5~32.5℃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型方程,20~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的处理时间、瞬间攻击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对卵和若螨的最大日捕食量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28~29℃时,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若螨和卵捕食能力最强、捕食量最大,处理时间最短,但当温度达到32℃以上时捕食量开始减小。另外,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荔枝叶螨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当益害比为5:10时荔枝叶螨种群数量在第9 d下降了40.78%。综合分析表明,胡瓜新小绥螨对荔枝叶螨卵和若螨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捕食的最适温度为28~32℃,在荔枝叶螨种群密度较低时释放胡瓜新小绥螨可起到一定的控害效果。  相似文献   

6.
纽氏钝绥螨 Amblyseius newsami(Evans)是近年广东湛江地区捕食橡胶树主要害螨六点始叶螨 Eoter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的重要天敌。据调查,六点始叶螨的天敌中钝绥螨占80~95%,是抑制胶园六点始叶螨的重要因子之一。我们在1978~1979年间,对其生物学特性,田间种群数量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加州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国内种群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控制潜力,应用功能反应、数值反应及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评价了该捕食螨对朱砂叶螨的控制能力。加州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的功能反应能很好地拟合Holling Ⅱ方程。在25℃,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对朱砂叶螨卵、幼螨、若螨和成螨的功能反应参数a/Th值分别为42.4195、81.6275、54.3044和17.9399,对朱砂叶螨幼螨、若螨和卵的控制力高于成螨。在19~31℃,加州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雌成螨日均捕食量和对猎物的控制能力a/Th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31℃时达最大值,分别为10.80头和29.5364。在28℃时,加州新小绥螨的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分别为26.1522和0.2213。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国内种群表现出重要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8.
新乡棉花叶螨及优势种消长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煜 《植物保护》1988,14(5):10-11
1986—1987年,用制作玻片标本和记录叶片上螨量的方法观察新乡棉区棉花叶螨优势种的消长。结果表明:一、新乡地区棉花叶螨为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截形叶螨T.truncatus构成的复合种群。二、不同年份及同一年份不同时期优势种有变化。1986年朱砂叶螨是优势种,1987年棉花生长初期,朱砂叶螨为优势种,6月中旬后,该螨所占比例开始下降,7月上旬后,截形叶螨成为优势种,并维持优势到危害后期。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了北京近郊自1977年来9年的资料,取每年5月份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mm)作为预报因子,6月份苹果全爪螨种群发生的第一个大高峰日为预报对象组建模糊预报模型。其预报结果用于指导对叶螨的防治。近两年来的应用表明,测报结果与实查结果相吻合。同时还表明,在该叶螨与山楂叶螨混合发生情况下,可根据各自种群第一个大高峰日出现的时间关系,指导对山楂叶螨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东方钝绥螨对苹果园两种叶螨自然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东方钝绥螨 Amblyseius orientalis 对苹果园里的苹果全爪螨 Panonychusulmi 和山楂叶螨 Tetranychus viennensis 的自然控制效果。在全年不喷杀螨杀虫剂的情况下,按照与苹果全爪螨成若螨1:57—73比例释放东方钝绥螨获全年叶片受害程度为5.5±3.1%,每叶有苹果全爪螨成螨0.3±0.2头、山楂叶螨0.1±0.2头和东方钝绥螨0.3±0.2头,相对防治效果为93.4%。还报导了东方钝绥螨和苹果全爪螨田间种群数量自然消长动态。  相似文献   

11.
茶树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侧多食跗线螨种群在各品种上的田间密度有明显差异,平均螨量早白尖上最多,906最少。室内该螨在各品种上的发育历期、产仔动态、增长速度、生命参数均有明显差异。雌成螨历期蜀永3号最长,蜀永1号最短;产卵数以早白尖最多,906最少,内禀增长率蜀永3号最大,蜀永1号和906最小。因此,蜀永1号和906抗螨性强,蜀永3号抗螨性弱。  相似文献   

12.
13.
棉花蚜螨繁殖率及棉蚜再猖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氰戊菊酯曾对棉蚜有极好的防治效果,而对棉叶螨防治效果极差。棉蚜抗药性的发展使药效发生了变化,近来的试验表明,该药对蚜虫药效很差,对伏蚜根本无效,100和200ppm对棉蚜已属低浓度,可使其繁殖率增加4-8倍,在田间使用氰戊菊酯可形成大的棉蚜群体。在相同浓度下一般可抑制棉叶蚜群体,使药后存活很少的棉叶螨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使群体越来越小。氰戊菊酯的复配剂-丰收菊酯弥补了氰戊菊酯的不足,可同时控制蚜  相似文献   

14.
柑桔锈螨对柑桔的为害及防治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柑桔锈螨〔Phyllocoplruta oleivora(Ashm。)〕对柑桔的为害及经济损失进行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害面积和不同锈斑颜色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果实锈斑颜色级别与果重、果实大小及糖、酸、Vc、糖酸比等营养成分含量也存在显著或极显普差异。被害时间越早,锈螨发生量及叶、果受害面积越大,落果和裂果率越高,果实直径越小、果重越轻。应用该螨的种群动态及其为害引起的产量及经济损失资料,建立该螨的动态防治指标模型。并利用1986年四川开县调查数据,获得一组双因子防治指标系列。  相似文献   

15.
二种拟除虫菊酯对桔全爪螨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相似文献   

16.
长孔点肋甲螨主要在稻桩内越冬。雨水对该螨的冲刷作用可达80%。不同耕作措施对该螨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该螨在不同耕作田内的发生量为:免耕田>旱旋田>水旋田>旱旋水耙田>深耕田。该螨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发生量也有差别,杂交稻(汕优63)上发生的螨量比粳稻(花寒早)上要高出20%。此外,该螨在7月上旬水稻分蘖期发生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田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麦无网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垂直分布动态和数量时序变化方面进行。组建了由气象因素和小麦生育期为自变量的数量预测模型。对三种主要麦蚜的空间生态位的定量计算,了解麦无网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寻找影响麦无网长管蚜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认为该蚜在北京地区轻发生的原因是越冬虫源少和小麦生育阶段气温过高抑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8.
长孔点肋甲螨主要在稻桩内越冬。雨水对该螨的冲刷作用可达80%。不同耕作措施对该螨的发生有很大影响,该螨在不同耕作田内的发生量为:免耕田 > 旱旋田 > 水旋田 > 旱旋水耙田 > 深耕田。该螨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发生量也有差别,杂交稻(汕优63)上发生的螨量比粳稻(花寒早)上要高出20%。此外,该螨在7月上旬水稻分蘖期发生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9.
应用智利小植绥螨防治温室一串红上二斑叶螨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3年12月到1984年4月间在北京中山公园温室盆栽花卉(一串红)上成功地进行了释放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 A.H.)防治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的试验。按益、害螨1:10或1:20的比例分别释放两次。每隔7—10天检查一次,释放后3—4周叶螨数显著下降,以后一直维持在大约每叶1头以下。对照区在叶螨高峰期每叶平均126头。施药区虽经6次农药防治,在高峰期平均每叶叶螨112头。释放区花卉色泽和花朵大小也较对照区和施药区的显著为好。  相似文献   

20.
棕色田鼠种群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4月 ̄1995年4月作者在河南灵宝程村黄土塬农作区对棕色田鼠种群数量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表明,春季3、4月份种群数量高,夏季7、8月份数量低,而秋季10月份数量又高,然后又降低,呈典型的双峰型。在对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结构、繁殖强度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种群消长机理和种群调节因子。发现3个月前的成亚比、2个月前的繁殖强度、温度指数、降雨量指数分别和密度呈显著相关,用以上因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