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随着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小菜蛾已对许多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本文就小菜蛾抗药性研究现状、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武汉地区小菜蛾田间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武汉地区小菜蛾田间抗药性监测朱树勋,司升云吴世雄(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430065)(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武汉地区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对卡死 克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已产生抗性,对有机磷、菊 酯类农药处于高抗水平,为此,作者进行了小...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对4种农药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浸叶法测定了日本关西地区小菜蛾幼虫对乙酰甲胺磷、巴丹、氯氰菊酯和Bt4种不同类型农药的抗药性。试验明确小菜蛾在当地对上述4种参试农药都已产生不同程度抗药性。小菜蛾R系幼虫在240mg/kg氯氰菊酯、200μl/LBt浓度下死亡率分别仅为3.7%、7.2%。这两种农药目前已不能用于防治日本关西地区菜田小菜蛾  相似文献   

4.
用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南昌地区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氯菊酯和溴菊酯为中抗水平(14.5、16.3和344倍),氯戊菊酯、敌敌畏和乐果为低抗水平(5.6、3.9和3.7倍)。用浸溃法测定了南昌地区小菜蛾对3种生物杀虫剂的敏感世。  相似文献   

5.
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制剂的抗药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首次报道了我国部分地区小菜蛾对Bt制剂的抗药性问题,华南,广州、深圳一带小菜蛾对Bt制剂的抗性比扬州小菜蛾强10-25倍,平均17倍,而泰国曼谷小菜蛾的抗性又比华南的抗性滤菜蛾增强40%左右,抗性小菜蛾对H1、H3、H5、H74个常用血清型的参试菌株均较敏;敏感;试验结果还表明,小菜蛾在Bt与化学农药之间无交互抗性。Bt与化学逐药复方制对小菜蛾有较好的防效。已在深圳,广州等示范推广死亡率达81  相似文献   

6.
上海地区小菜蛾的抗药性及增效剂的作用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用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上海、广州和江西等地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tla L.)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上海和广州的小菜蛾(DBM)对现有的各类杀虫剂,如DDT、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都发生了抗药性,其中以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尤为突出,如溴氰菊酯(均>10414倍)、氰戊菊酯(2103和>3569倍)和氯菊酯(245和1533倍)。用浸渍法监测了上海地区小菜蛾对有机磷(1979-1987年)和拟除虫菊酯(1981-1987年)的扰药性。上海地区的DBM对敌敌畏、乐果和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分别为8.1、10.1和16.6倍;从1981-1986年,DBM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和氟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为406.4、66.5、38.2、78.5和313.5倍,在1990年它们的抗性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各种解毒酶抑制剂TBPT,PB,TPP,DEM和DMC的活体测定表明,DBM的抗性涉及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转移酶和酯酶,可能还涉及神经敏感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浸叶法对云南弥渡田间小菜蛾种群进行了8种杀虫剂毒力测定,并基于抗药性监测结果,制定了对弥渡县小菜蛾轮换用药和水旱轮作相结合的抗药性治理策略。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011年,弥渡菜区小菜蛾种群对丁醚脲、苏云金杆菌敏感,LC_(50)分别为54.64、0.28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2.55、1.07;对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中抗,LC_(50)分别为6.37、21.27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28.17、53.19;对茚虫威、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高抗,LC_(50)分别为69.03、13.75、1 114.41 mg/L和24.50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132.74、114.55、313.92和1 224.9。通过抗药性治理,到2014年弥渡菜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明显下降,对氯虫苯甲酰胺由2011年的中抗恢复至敏感水平,对茚虫威由高抗下降至接近低抗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由1 224.9下降到652.75,对丁醚脲和苏云金杆菌处于低抗水平;对溴虫腈的抗性水平年度间变化不大,抗性倍数31.05~53.49,一直处于中抗水平。  相似文献   

8.
长沙地区小菜蛾对13种药剂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室内采用点滴法和浸叶法测定长沙地区小菜蛾对13种药剂的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氯氟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抗性达极高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217.6和192.5);对杀虫单、辛硫磷、敌敌畏和乙酰甲胺磷达高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89.2、127.6、137.2和145.5);对灭多威、阿维菌素和茚虫威的抗性属中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36.8、18.2和11.7);对氟虫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溴虫腈的抗性属低抗水平(抗性倍数为9.3、7.7和8.6);对多杀菌素没有产生明显抗性(抗性倍数为4.5)。  相似文献   

9.
作者首次报道了我国部分地区小菜蛾对Bt制剂的抗药性问题,华南、广州、深圳一带小菜蛾对Bt制剂的抗性比扬州小菜蛾强10~25倍,平均17倍,而泰国曼谷小菜蛾的抗性又比华南的抗性小菜蛾增强40%左右。抗性小菜蛾对H1、H3、H5、H74个常用血清型的参试菌株均较敏感;试验结果还表明,小菜蛾在Bt与化学农药之间无交互抗性。Bt与化学农药复方制剂对小菜蛾有较好的防效,已在深圳、广州等地示范推广死亡率达81.5~90.9%。对防治抗Bt害虫的对策本文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田间小菜蛾抗药性监测及毒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间监测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已对生产上常用的各类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从9月至次年5年期间,田间小菜蛾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抗性,而在8月份则表现出明显低的抗性水平,短期高温和长期低温的环境条件可明显抑制小菜蛾幼虫的AChE和CarE活性,但短期低温的环境条件对小菜蛾幼虫的AChE和CarE活性影响不大,饲养温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小菜蛾幼虫AChE和Ki值,但在较高的酶与杀虫剂的反应温度下,有机磷对小菜蛾、菜青虫和黄曲条跳甲AChE的抑制作用显著增高,此外,探讨了田间影响小菜蛾抗性水平的环境因素及毒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小菜蛾抗药性的产生,导致小菜蛾发生为害逐年加重.为了准确掌握小菜蛾抗药性的发展动态,及时提出抗性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指导科学用药和发展农药新品种,从1999年开始,在深圳等6个地区对小菜蛾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对其抗性进行监测,并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提出综合治理措施,建立抗药性综合治理示范区,有效地控制了蔬菜小菜蛾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2.
用浸叶法监测了青岛地区2003-2009年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小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在2007年达到最高,分别为极高抗和中抗水平。2009年,两种农药的抗药性均大幅下降,分别为中抗和低抗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合理使用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2011-2013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广东连州、惠州、番禺、石井和广西柳州5个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与敏感基线(LC50=0.23mg/L))相比,2011年上半年,各监测点小菜蛾均处于敏感水平。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下半年,各监测点小菜蛾均处于中、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6~506倍。总体上小菜蛾抗药性水平下半年高于上半年。分析认为过度依赖该药,随意提高施用剂量,不合理混配等是导致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迅速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及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淀粉凝胶电泳对中国 3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小菜蛾种群和台湾敏感品系的抗性水平及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生物测定显示 3个小菜蛾种群对杀虫双均没有明显的抗性 ;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分别为 1.2 1倍、4 .51倍和 1.2 5倍。在 Estα和 Estβ基因位点 ,北京种群中存在 11种同工酶 ,其中 4种为 α同工酶 ,7种 β/i>同工酶 ;河北种群中存在 3种 α同工酶 ,5种 β同工酶 ;云南种群中存在 3种 α同工酶 ,3种 β同工酶。 3个种群酯酶基因多态性的产生可能是携带不同抗性酯酶基因的小菜蛾被动运输的结果 ;杀虫双对于能引起酯酶活性升高的杀虫药剂可能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滇西南菜区小菜蛾的发生规律和抗药性现状, 2013-2017年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幼虫、性信息素诱集成虫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滇西南菜区小菜蛾田间种群每年早春存在种群激增现象, 3-5月份出现春季高峰期, 6月后种群数量保持较低水平。抗性测定表明, 该地区小菜蛾对丁醚脲、Bt、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均为低水平抗性, 对氟啶脲和多杀霉素为中等水平抗性; 对阿维菌素为中到高抗,对高效氯氰菊酯为高抗水平。建议该区域1-5月放置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3-4月用丁醚脲、Bt制剂、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茚虫威等进行化学防治, 6-12月小菜蛾的发生虫量在经济阈值下, 可不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云南蔬菜主产区通海县小菜蛾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 采用浸叶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通海县小菜蛾种群对丁醚脲和Bt的敏感性最高, 仍处于敏感水平, 对茚虫威属低抗水平, 对虫螨腈和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4.28和31.68倍, 属中抗水平, 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为44.62倍, 到高抗水平, 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最差, 抗性倍数829.90倍, 达极高抗水平。抗性水平和田间药效呈一定相关性, 氯虫苯甲酰胺和阿维菌素药后7 d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均低于50%, 茚虫威、多杀菌素和丁醚脲的田间防效较好。通海县小菜蛾可选择的防治药剂包括茚虫威、多杀菌素和丁醚脲, 注意不同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小菜蛾抗药性分子遗传机理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核型分析和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探讨了小菜蛾抗药性的分子遗传机理.结果表明,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小菜蛾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0条,两者的核型无明显差异;以敏感品系作为驱赶扩增子,抗溴氰菊酯、抗杀虫双、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分别作为检测扩增子进行消减杂交和差异片段的富集.最后随机选取部分差异片段作探针,Southern blot验证,分别在抗杀虫双、抗溴氰菊酯和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出2、2和3个特异片段.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敏感品系相比,三种抗性品系小菜蛾的核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在DNA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小菜蛾的抗药性与基因组DNA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2008-2012年, 采用浸叶法连续5年测定了云南省2个主要蔬菜种植区通海县和弥渡县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Bt制剂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盆栽药效评价。结果表明,两地区小菜蛾对Bt制剂均表现为低抗或无抗性,抗药性无明显上升趋势。比较了在光照培养箱和自然条件下3种不同Bt制剂对通海和弥渡县小菜蛾盆栽药效,药后第5天通海和弥渡小菜蛾种群在恒温(25±1 ℃,RH65%~70%)和自然条件下(12~28 ℃,RH50%~75%)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3%~95.5%和80.2%~90.6%、78.8%~89.1%和73.4%~85.7%,两者差异不显著。云南小菜蛾种群对Bt制剂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在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有选择地使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就上海梅陇、广州天河和江西莲塘的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及其与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MFO)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种群(R)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菊酯的 LD_(50)分别是江西种群(S)的>10414倍、2102倍和245倍。广州种群分别为>10414倍、>3569倍和1533倍。活体增效试验表明,酯酶抑制剂 TBPT 在低剂量(0.208μg/虫)时,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都无增效作用,在高剂量(2.08μg/虫)时分别增效41.7倍和110倍。用 MFO的抑制剂 PB 作同样处理时,低剂量的 PB 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增效作用分别为5倍和12.9倍;高剂量的 PB 对溴氰菊酯增效562倍以上。~(14)C-氰戊菊酯代谢的离体研究结果表明,R 小菜蛾代谢~(14)C-氰戊菊酯的速度是 S 小菜蛾的2.1倍,TBPT 抑制~(14)C-杀灭菊酯的代谢约20%,而PB 抑制50%以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MFO 是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同时,对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代,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通海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抗性倍数从2009年的2.30倍,逐渐发展到2012年的47.79倍和2013年的43.0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弥渡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除了2010年达12.35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临沧市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在1.01~4.60倍之间,处于低水平抗性。3种增效剂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