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叶锈病危害损失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模糊多级判别技术预测小麦叶锈病发生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模糊多级判别预测小麦叶锈病发生趋势的方法,对曲阜市1983~1997年共15a小麦穗期叶锈病发生趋势系统观测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建立起小麦叶锈病发生趋势预报模型,拟合率达867%,并用现有模型预测1998年病害发生等级,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为该病害的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方法,对指导大田防治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BION诱导小麦幼苗抗叶锈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BION(有效成分为苯并噻二唑,BTH)对小麦幼苗叶锈病的诱导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BION诱导麦苗抗叶锈病的最佳浓度为200 mg/L;在诱导处理和接种之间至少需要2天才能诱导抗性表达,间隔4天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这种抗性的持久期至少14天.BION处理麦苗第1叶,可使未处理的第2叶也表现出抗性,但处理后至少需要48h这种抗性才能表达.以浓度为200mg/L的BION处理小麦叶片4天后接种,PAL、PPO、P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在接种2天后产生一个峰值,BION水溶液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的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由此认为,BION可诱导小麦幼苗产生对叶锈病的系统获得抗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滇中冬麦区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以下简称“两病”)混合发生流行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已成为严重威胁小麦高产稳产的障碍。由于目前生产上还缺乏抗病的小麦品种,防治这二种病害仍依赖于化学农药。按现行用粉锈宁药剂防治,一般需多次用药(抽穗后至少还要防...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小麦叶锈病影响程度及其大小,有利于筛选新农药。在这方面已经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对引起小麦感叶锈病的各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以土壤持水量和喷孢子前、后喷水是引起小麦感叶锈病的主要因素。下面是各种因素对小麦感叶锈病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者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河北省的小麦品种与叶锈菌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供试的叶锈菌是来自河北省的177个标样,供试的28个小麦品种包括河北省的主要生产品种、区试品种(系)抗源和新鉴别寄主。用毒力频率法分析品种与叶锈菌群体的关系,有6个品种即鉴61、保麦2号、翼植88-5163、石86-2848、唐86-4043和百农3217表现较抗病。根据这6个品种对叶锈菌群体的反应、列出33种不同的毒性公式,在此基础上,根据若干品种对叶锈菌群体同时表现抵抗或感染计算抗性组合,为品种合理布局选择最佳组合,在小种鉴定方面,用新鉴别寄主对177个菌株的反应鉴定出频率在3.4%以上的小种8个,其中以V1,9-16和V1,9-12,14-16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3.6%和10.7%,也是近两年来北方冬麦区常出现的小种类型。在小种鉴定的基础上,根据28个品种与6个优势小种互作所出现的浸染型来推导品种和叶锈菌的基因型,共推导出7个抗性基因分散在不同的品种中。  相似文献   

7.
枣锈病中期预测模型的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每年给小麦产业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化学药剂防治仍是控制小麦叶锈病大流行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因此,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10种市售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对小麦叶锈病有较好防效的药剂.试验结果表明,环丙唑醇、烯唑醇、氟环唑、戊唑醇、肟菌·戊唑醇、啶氧·丙环唑和吡唑...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20%叶菌唑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3.54%~88.92%;其次为400 g/L戊唑·咪鲜胺EW和430 g/L戊唑...  相似文献   

10.
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详细地观察了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之间的关系(I-S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病害的I-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在普遍率小于70%左右时,用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更好;普遍率大于90%时,对严重度的预测效果较差。分别建立了各病的I-S关系式。小麦生育阶段(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对叶锈病和白粉病I-S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条锈病的I-S关系在不同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差异。文章最后对I-S关系的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40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1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致病类型推导分析了1998~1999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40个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Lr1、Lr2c、Lr3bg、Lr10、Lr13、Lr14a、Lr16、Lr23、Lr26、Lr32等10个抗叶锈基因,分布在24个品种中,有11个品种携带未知抗叶锈基因,5个品种不具有苗期抗叶锈基因。选用BBB、DHS、PGT和PHT等4个叶锈菌致病类型并设置5/10℃、15/20℃、25/30℃(黑暗/光照)3种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40个供试品种的抗性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中有15个品种的侵染型表现稳定或较稳定,3个品种表现为高温抗性,2个品种表现低温抗性,其余20个品种存在明显的品种、菌系和温度三者的相互作用;利用6个叶锈菌混合优势小种在田间进行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40个供试品种中有21个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其中,至少有6个品种表现为慢锈性,有4个品种表现为明显的成株抗性,有4个品种可能携带成株抗性基因Lr34。文中还对几个主要抗叶锈基因的抗性特点及其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重要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和秆锈病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别选用15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和10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秆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江苏省26个重要小麦品种(系)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和抗秆锈病基因。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和44个已知抗秆锈病基因中,推导出了Lr1、Lr10、Lr13、Lr16、Lr26、Lt13 3Ka等6个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和Sr5、Sr6、Sr7b、Sr8a、Sr9e、Sr10、Sr13、Sr14、Sr15、Sr17、Sr20、Sr23、Sr27、Sr28、Sr29、Sr31、SrTmp等17个抗秆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别分布在20和24个小麦品种(系)中,其中Lr16、Lr26和Sr5、Sr23、Sr31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秆锈病基因。初步发现一些品种(系)携带有Lr13和Sr31等已知持久抗锈基因(或基因组合)及不同于本研究所用的已知基因的未知基因。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重复鉴定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避免基因推导的简单化以及增强基因推导的准确性,本研究利用多菌株分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室和人工气候箱),用直接比较法在不同年份对同一批小麦品种进行了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系谱分析,在10个小麦品种中得如下结果:京农86-161和京农86-6554含有Lr26;H88-65含Lr15和Lr26;唐麦4号、京农86-74和农大84016含Lr26和另一个未确定的抗性基因;京农89-S4069和太原163所含的抗性基因与供试的已知Lr基因不同;在京411和太原768中不含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三麦区小麦抗叶锈基因部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已知抗叶锈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推导了来自中国3大麦区(东北春麦区、华北平原冬麦区、江淮半冬麦区)的主要小麦品种,待推广品种(系)和抗源材料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分析了3大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春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有Lr16、Lr20、Lr17等11个;华北平原冬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是Lr26等7个,江淮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是Lr3Bg、Lr10、Lr26等9个。对3大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表明,V1、V2d、V3、V10、V26、V33等13个基因是3大麦区的优势毒性基因,但个别毒性基因在3大麦区的出现频率仍有较大差别。根据基因对基因概念,在基因部署上建议,东北麦区减少含单个无效抗病基因的品种如90-05744、91-1179、东农88-5797等的种植面积,适当控制含Lr20、17、15、30、3Ka的品种,增加沈免系统及小冰麦系统的种植面积;华北麦区增加含Lr14a、14ab、15的品种的种植面积,如CA9069、CA8646、CA9070、C489和冀87-5108等,减少含单个Lr26的品种的种植面积,江淮麦区适当减少肖农12(Lr3Bg)、偃师9号(Lr26)、8870(Lr26)等含单个无效抗病基因的品种,适当增加含Lr2b、3Ka、30的品种如内乡5号、宁8931等的种植面积。本文初步讨论了不同生态区小麦叶锈菌的基因鉴定系统。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品种北京837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3年间,引用中国春全套单体系列和抗叶锈病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为材料,采用单体遗传分析和基因推导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小麦品种北京837抗叶锈病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明确其对生理小种叶中1号的抗性系由分别位于染色体1B和6B上的两个显性互补基因所控制。位于1B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是Lr26,位于6B上的可能是Lr3a,二者可抵抗我国小麦叶锈菌群体中的部分生理小种(或毒性基因组合)。  相似文献   

16.
特谱唑防治小麦锈病毒理与应用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室内测定结果,特谱唑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用灌土法施药的效果可与叶面喷雾法相比拟,但基本上是向上传导。此药具有很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在病菌潜育期施药,可控制到不发病,最多只显退绿斑;在退绿期施药,可使病菌夏孢子堆变成褐色小点,孢子粉极少,但对夏孢子的萌发影响则弱。此药剂比三唑酮毒力强,其毒力指数(三唑酮为100)都在900以上,即达到 EC_(50)和 EC_(95)所需的剂量,前者只需后者的11%以下,特别是保护作用突出。据田间试验结果,此药剂的用药量比三唑酮少,如控制条锈病为害所需的剂量只要三唑酮的三分之一。防治条锈病的用药量一般以45—47g/ha(有效成分)为合适;用药期以病叶率5%—10%、小麦处于旗叶伸长期为宜;施药次数以上述的合适剂量和适期喷施1次即可控制整个成株期条锈病为害,收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用"中国春"单体系和抗锈品种"丰抗2号"杂交,对其抗病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丰抗2号对条锈菌小种25号的单显性抗病基因位于5B染色体上;对叶锈菌小种38号的单显性抗病基因位于5A染色体上。位于5B和5A染色体上的两个分别抵抗条锈和叶锈病的基因可能是新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8.
三种粉锈宁络合物,即保丰宁、植保宁和粉锈铜对小麦锈病防病保产效果显著,用药量低、持效期长,使用安全,而且在田间试验与粉锈宁用药量相同的情况下,其效果接近。据室内测定,植保宁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能,但基本上是向上传导;具有较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但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很弱。据田间试验,用药量与品种感病性关系密切,随着小麦品种感病性提高,用药量应适当增加,才能控制锈病为害;施药次数主要取决于施药时小麦所处的生育期,施药1次的适期在病叶率5%—10%时、小麦处于旗叶伸长至抽穗期。  相似文献   

19.
汉中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1~1996年作者对汉中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品种感病情况下,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繁,危害严重。秋苗发病重或较重,并经过冬季及早春不断侵染繁殖,积累了大量菌源,是导致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或大流行的重要因素。秋苗发病轻重与11月份降水量多少有密切关系,为高度正相关(R=0.8662**)。本文还讨论了综合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