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能够较好地揭示昆明市气温变化规律 ,基于昆明站1951~2013年的逐日气温资料 ,运用线性回归、离差系数计算、Mann—Kendall检验、滑动 t检验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昆明站近6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近60年来昆明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变化倾向率为0 .29 ℃ /10a;平均气温在年代际变化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均大于多年平均气温 ,且距平气温在逐渐增大 ,1990s离差系数最大 ,为气温波动最大的10年 ;平均气温突变年份为1993年 ,存在23~32年的主周期 ,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
以平昌县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和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并运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全面分析了2000~2020年平昌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平昌县植被覆盖度总体水平较高,且东北部、西北部高于中部、南部地区。2000和2020年全县NDVI均值分别为0.7194和0.7119;(2)2000~2020年,平昌县植被覆盖度整体稳定,东北部和西南部有中度改善趋势,但中部和西北部有明显退化趋势,平昌县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中度改善、基本不变、中度退化、明显退化区域分别占全县面积的0.14%、3.39%、88.22%、5.75%、2.5%;(3)2000~2020年,平昌县植被覆盖度变化整体格局呈现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植被覆盖度变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江津区空气质量及全年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对2019~2020年空气质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总体状况来看,2020年空气质量优于2019年。受气候特点和作息规律的影响,各污染物的浓度有呈季节性变化的规律。O3浓度是夏季高,冬季低,颗粒物、SO2和NO2浓度呈相反的变化规律,夏季低,冬季高,秋冬季节持平,CO浓度全年变化不大。通过研究2019~2020年的空气状况,提出了要打赢蓝天保卫战,必须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包括减少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大机动车整治力度、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等。  相似文献   

4.
选择昆明市主城区及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居民密集区域和森林植被分布区域作为监测对象,对同一天气环境、不同时段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进行测定,探讨不同区域环境下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环境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差异显著,森林植被好的区域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空气质量好;在不同时段,上午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高,中午和下午负氧离子浓度低;在同一天内,森林植被好的区域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大,居民密集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较小;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森林植被呈正相关关系,森林植被越好,负氧离子浓度越高,空气越清新。  相似文献   

5.
于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应用FTP-2空气负离子测量仪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3个生态区及全园的空气正、负离子浓度进行测量,并采用日本的空气质量评价指数(I C)对其空气质量作了评价。结果表明:(1)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空气负离子浓度垂直变化明显,园中高于园内其他地方。空气离子评价系数(I C)均大于0.93,属于清洁,空气质量很好。(2)从空旷地向水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I C)逐渐增加,有林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无林地区;有瀑布和水流等动态水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增加;园中不同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差异显著,其大小依次为水边>林内>空旷地;(3)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的日变化规律曲线为双峰形,总的规律为上午高,下午低,一天中存在2个峰值,分别为上午7:00点(563.75个/cm3)和8:00点(789.67个/cm3),I C值为1.11和1.40,大于1,为清洁或最清洁。其它时间处于平稳趋势;(4)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曲线为多峰形,1月最低,为256.20个/cm3,I C值为0.36;7月最高,为542.86个/cm3,I C值为1.06。总趋势为夏、秋季高,春季适中,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6.
《林业资源管理》2017,(6):131-136
基于2015—2016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福建省泉州清源山大气颗粒物(PMs)浓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大气污染物(SO_2,NO_2,CO,O_3)及气象因子(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对PMs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源山空气质量处于较高水平;2)大气颗粒物浓度年变化规律呈春冬季高,夏秋低的变化特征;3)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不同污染程度及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变现不同;4)气象因子、其它污染物浓度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作为景区引导旅客游览以及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NPP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的关键参数,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指标,对了解植被生长生物量积累和大气CO2吸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遥感监测的NPP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系统分析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NPP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5年,NPP主要分布在400~800 g C/(m2·a)区间内,所占比例超过70%;NPP在空间分布上较为离散,与高程联系紧密,东部地区及茂名市、阳江市的NPP相对较高;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的NPP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速率为4.9 g C/(m2·a);不同年度NPP值总体处于较稳定状态,所占比例为99.25%,抗干扰能力强;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的NPP经异养呼吸后仍有60.6%保留在生态系统中,反映了国家级公益林良好的固碳能力,为我国“碳中和”目标贡献了林业力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武威市2011-2020年MODIS13Q1数据提取16d的NDVI数据,通过Arcgis像元统计工具计算得到年均NDVI数据,采用回归趋势分析法研究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生态适应性和植被地域分布等主要特征.结果 表明:武威市植被地域分布特征明显,植被覆盖度整体呈自北向南递增趋势空间分布,高覆盖度主要分布在天祝县南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市绿化建设中气传花粉导致的植源污染,开展气传致敏花粉传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研究,为防控城市气传致敏花粉污染提供依据。以成都市绿化使用频率较大、典型气传致敏花粉植物-苦楝为研究对象,选择苦楝的盛花期,开展气传致敏花粉的日变化飘散规律和水平空间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苦楝花粉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即花粉浓度从6:00—14:00持续上升,并在14:00达到峰值;14:00—20:00则持续下降;12:00—15:00的花粉飘散浓度显著性高于其余时段。(2)苦楝花粉浓度的水平方向上,顺风方向花粉浓度高于逆风方向;顺风方向花粉浓度变化呈单峰曲线,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并在20 m处达到峰值;逆风方向花粉的飘散浓度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9 m和20 m。(3)受苦楝花粉飘散的影响,香樟林内空气颗粒物浓度在水平空间上的含量分布趋势与花粉浓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也表现为顺风方向高于逆风方向;在水平距离上,苦楝花粉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主要在0—30 m范围。  相似文献   

11.
1981~20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LO-PEM模型估算了1981~20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1981~2000年中国总NPP呈现增加趋势,从1981年的2.82 PgC/a增加到2000年的3.13 PgC/a,年均增加0.0155PgC/a,20 a间NPP的平均值为2.98 PgC/a,约占全球NPP总量的4.7%~5.0%。NPP积累主要发生在4~10月,春季、夏季、秋季、冬季NPP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15.68%,54.54%,25.50%,4.2%。其中夏季NPP增长最快,占全年NPP增长的64.14%。全国NPP年均值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呈逐步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中,常绿阔叶林年均NPP最高,达745.68 gC/m2,除农业植被外各种植被类型的月均NPP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最小值都出现在1月。经向剖线NPP变化规律不明显。纬向40°N线是南北分界线,往南随着纬度的降低,剖线平均NPP逐渐升高,往北随着纬度的增加,剖线平均NPP逐步变大。纬向剖线NPP均值最高的是20°N线,异质性最高的是30°N线。  相似文献   

12.
为给游客森林康养游览路线选择提供参考及公园景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于2019年8月14日-8月17日及2020年1月13日—1月16日对公园内5种杉木群落结构类型进行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负离子日均浓度值从高到低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水体旁>杉木+阔叶混交林>杉木+空旷地>杉木+阔叶林+竹林>杉木+竹林;(2)冬季负离子浓度日均浓度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杉木+水体旁>杉木+空旷地>杉木+阔叶混交林>杉木+阔叶林+竹林>杉木+竹林;(3)不同杉木群落结构类型夏冬季负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多数呈现“V”或“U”型;(4)除杉木+竹林类型以外,同种杉木群落结构均表现出夏冬季负离子浓度差异性显著,夏季负离子平均浓度高于冬季;(5)不同杉木群落类型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差异性在夏冬季表现为极显著、显著及不显著;(6)夏季、冬季空气负离子浓度达到4级以上标准,具有基本森林康养功效。研究结果表明石门森林公园夏季比冬季更适合做森林康养及户外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3.
霍妍  郑云龙 《防护林科技》2013,(1):15-17,20
以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典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方法,对大黑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内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人工林植物群落按生长型可以划为明显的乔木层和草本层2层群落结构类型;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排序为:蒙古栎+蒙椴植物群落(Ⅱ)>山杏+黄榆植物群落(Ⅰ)>蒙古栎植物群落(Ⅲ)>油松+山杏混交植物群落(Ⅴ)>油松纯林植物群落(Ⅳ)>油松+沙棘混交植物群落(Ⅵ)>油松疏林植物群落(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大于人工林植物群落。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区,长期以来受人为干扰较小,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发达的草本层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4.
利用武邑县1972~2006年气温资料,分析了武邑县近35年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5年来武邑县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其中冬季增暖幅度最大,夏季变化不明显,而且20世纪70年代最冷,80年代开始升温,90年代至今最暖.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巴林左旗2006—2013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数据,对全旗森林资源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了分析,掌握了巴林左旗森林资源的消长规律和趋势,旨在为当地政府制定林业发展方针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雷州半岛2种速生人工林(湿加松和尾巨桉)为研究对象,对林内外 PM2.5与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研究不同天气状况下人工林内外 PM2.5与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林内外空气负离子浓度在11:00—13:00较低,傍晚17:00较高;PM2.5同空气负离子特征相反,最高值出现在中午,最低值出现在傍晚;PM2.5同空气负离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M2.5随着空气负离子浓度增加而降低;PM2.5受天气变化影响显著,3种天气状况下的 PM2.5由低到高依次为:雨后晴天>晴天>阴天。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校园内不同绿地类型空气PM10浓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以颗粒物为主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旭  甘国渝  周建利  李继福 《绿色科技》2021,(10):139-141,146
由于在以往空气质量分析中,经济活动连续性和持续性使得无法准确估算供暖行业对大气质量的直接影响.而2019~2020年供暖期的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受到抑制,这为科学评估供暖企业排放影响空气质量提供了机会.为此,对比分析了2017~2020年沈阳市冬季供暖期间的气象因子、空气质量指数和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明确了供暖行业、社会生...  相似文献   

19.
双鸭山1971~2013年雾、霾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71~2013年双鸭山逐日天气现象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双鸭山雾、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双鸭山雾、轻雾年发生日数为减少趋势,上世纪70~80年代发生最多,霾很少发生;雾、轻雾一年各月均有发生,雾夏季最多,轻雾冬季最多;雾发生多在08~09时,雾消多在09~10时,持续时间多小于2小时。  相似文献   

20.
采用1956~2010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单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该市霜冻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双鸭山市近55年来的平均初霜冻日为9月28日、终霜冻日为5月8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43天;初、终霜冻日年代变化表现为20世纪50~60年代初霜冻日偏早、终霜冻日偏晚,70、80年代初、终霜冻日接近55年平均,90年代以后初霜冻日偏晚、终霜冻日偏早;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线性变化趋势分别为2.0d/10a、-3.5d/10a和5.6d/1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