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印楝提取物防治桑天牛的林间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桑天牛成虫Apriona germari Hope喜食的构树为引诱树6株,选取一块与周围树林相对孤立的杨树林为试验地,试验地面积约为0.13hm^2,设引诱树6株,胸径8~10cm。每年1次将2g含30%印楝素的印楝种核提取物配成制剂,注入构树中,进行防治桑天牛林间试验。结果表明:注药前,对照虫株率(57.50%)与处理虫株率(56.41%)之间差异不显著。注药1a后处理林的虫株率下降至38.46%,对照林的虫株率增加到70.00%;2a后,处理林的虫株率下降到23.08%,对照林的虫株率达82.50%。讨论了应用天然化合物防治林木害虫的优点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杀虫植物印楝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楝作为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潜力的杀虫植物,以其应用范围广,杀虫效果显著,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和易提取等特点受到全世界的普遍重视。文章从其对靶标的主要作用方式、害虫控制、作用机理等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总结近年来对印楝的病虫害观察和防治试验结果,介绍在广东省人工栽培印楝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对策,以期在今后发展种植印楝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室温下用间歇式快速搅拌法从印楝种仁中浸提印楝油和印楝素。讨论了料液比以及浸提时间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种仁300g,以750mL石油醚做溶剂,在快速搅拌条件下浸提21min时印楝油得率最高;将300g去油后的印楝种仁以900mL甲醇做溶剂,在快速搅拌下浸提21min时印楝素得率最高。由此得出,快速搅拌法浸提印楝油的最佳条件是:溶剂石油醚、料液比1∶2.5(g∶mL,下同)、时间每次7min、浸提3次,出油率30.4%;快速搅拌法浸提印楝素的最佳条件是:溶剂为甲醇、料液比1∶3、时间每次7min、浸提3次,印楝素A的得率为0.438%,印楝素B的得率为0.142%。  相似文献   

5.
对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扦插的育苗分不同枝龄、采用不同基质、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季节扦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印楝可通过扦插方法进行无性繁殖,插穗最好采用1年生(已木质化)枝条,基质用沙质壤土,应用1000mg/LIBA生长素处理,在4~9月扦插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印楝油氯仿提取物对雄性小鼠的抗生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给昆明种雄性小鼠口服印楝油氯仿提取物2g·kg-1d-1,连续1周,停药后第3周取材,研究了其抗生育作用。结果表明小鼠口服印楝油氯仿提取物后抗生育作用肯定;半数致死量为33g·kg-1;血清中转氨酶的活性在停药后的1~3个月升高,停药后的4~6个月基本恢复至正常,血清中睾丸酮含量在服药前后,无明显改变;流式细胞术研究结果表明:印楝油氯仿提取物引起睾丸组织生精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升高;对变态期精子细胞核蛋白转换的影响表现为总碱性核蛋白含量减少47.11%,总组蛋白精核蛋白比值升高82.25%。研究表明,印楝油氯仿提取物有较好的抗生育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精子核蛋白的转换,另外还可能与细胞免疫介导有关,对于控制鼠害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印楝扦插育苗技术进行探讨,分不同枝龄、采用不同基质、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季节扦插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印楝可通过扦插方法进行无性繁殖,插穗最好采用1年生(已木质化)枝条,基质用沙质壤土,应用1000mg/L IBA生长素处理,在4~9月扦插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印楝 (Azadirachtaindiceae)属楝科 (Meliaceae)常绿高大乔木(特别干旱地区旱季落叶 ) ,原产印度、缅甸 ,我国无自然分布。树高 10~ 2 0m ,分枝早 ,枝叶密集 ,根系发达 ,萌发力强 ,生长迅速 ,2~ 3a始开花结实 ,结果期 10 0a以上。印楝耐旱、耐热、根深叶茂 ,是联合国粮农组织  相似文献   

9.
印楝素加工后的稳定性是剂型选择的关键,通过对不同剂型添加剂筛选,并测定其稳定性与杀虫活性的关系,从而确定印楝素微乳剂、可溶性片剂和及其添加剂。对美国白蛾三龄幼虫测定,三种剂型,以微乳剂最好,其LD50为1.8375μ/g,次为乳油,可溶性片剂居后。  相似文献   

10.
印楝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杰 《云南林业》2001,22(6):16-16
印楝属楝科,是热带、亚热带的一种速生常绿乔木,具有耐干旱、耐瘠薄的特点,原产于南亚,以印度和缅甸的干热地区自然分布最多,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栽培。印楝在年降雨量800~1200mm的地区特别适合种植,我国的海南、广东及我省的德宏、元谋等地均已引种成功。印楝植株各部分均可利用,经济价值高,同时它具有杀虫功能,被誉为制造生物农药的最佳原料。 印楝果成熟后易脱落,种子无后熟期和休眠的特点。这给育苗带来不良影响,故须掌握一定育苗技术。笔者在元谋县多次培育过印楝苗,现将实践经验介绍如下:1 种子处理 把…  相似文献   

11.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量>0.4%,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相似文献   

12.
印楝是一种速生和耐旱的多功能树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现已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引种栽培并获成功。印楝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生长迅速、材质优良、萌发力强、根系发达、易繁殖和生物量高等优良性状,且可用于医药、农药、肥料、饲料、燃料、土壤改良、绿化、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等方面,是当前退耕还林中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一体优良造林树种,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印楝的世界地理分布与引种栽培概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印楝在原产地和广泛引种的地区被誉为神奇之树,在热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楝的起源地被认为是印-巴次大陆及和东南亚的干旱地区,约一百年前引种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引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1995年引种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种植面积正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4.
印楝扦插繁殖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激素种类、浓度、扦插基质、插条类型、生根时间和扦插季节对印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3~5月印楝扦插成活率较高,其中以3月中下旬扦插效果最好;插条类型以1年生木质化枝最佳,扦插基质以河沙为好;经IBA处理的插穗成活率及生根时间均优于ABT1生根粉和2,4-D,该3种试验激素的最佳处理浓度均为1000mg/L。  相似文献   

15.
印楝原产于印-巴次大陆及南亚和东南亚的干旱地区,分布海拔范围一般为1000m以下,最高达1830m。印楝喜光照,幼苗不耐荫蔽;正常生长的年均温不低于20℃,常年极端低温大于0℃,对霜冻敏感;在年均降水量450~1200mm的地方生长最好,能耐受不足130mm的降水和较长的干季;对土壤类型要求不高,但在渗透性和排水性好的土壤中长势好;土壤肥力对印楝的生长比水分的供应更重要;不同地理种源的印楝生长差异很大;杂草对幼树影响很大,除草能促进其生长;印楝的活性成分提取物虽能防治多种病虫害,但仍有60多种害虫及某些病害为害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印楝种籽的加工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满足生产需要的工艺路线,研制出了差速螺旋齿双级对滚破壳设备、吸风分离设备,获得了较好的加工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园林树木病虫害也随之发生,且极为普遍。盛夏是园林树木各种害虫、病原物等活动高发期,针对树木遭受病虫害不同程度危害的现状,提出几点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印楝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快速繁殖 ,外植体采用次氯酸钠预处理 ,用 0 1%的HgCl2 浸泡消毒 ,共设6 6个处理 ,3次重复 ,分 3次试验。结果表明 ,芽增殖培养基最佳组合为MS +6 -BA 7 0mg/L +IAA 0 0 1mg/L+ZT 0 1mg/L ,生根培养基为 1/ 2MS +NAA 0 5mg/L ,能有效促进芽生根 ,且移栽成活率可达 80 %以上  相似文献   

19.
龚伟  胡庭兴  宫渊波  叶萌 《经济林研究》2004,22(3):60-63,67
印楝是一种优良速生的耐旱多功能树种.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现已进行了大规模的栽培并获成功。印楝具有较强的耐旱、生长迅速、材质优良、萌发力强、根系发达、易繁殖、生物量高等优良性状.且可作为医药、农药、肥料、饲料、燃料、土壤改良、绿化、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树种.是当前退耕还林中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优良造林树种.具有广阏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印楝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种植在元谋不同年龄的印楝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内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的植物种类以泛热带分布和全世界分布为主。用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调查样地多样性进行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生物多样性指数随印楝林盖度的提高而逐渐下降,说明盖度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2)印楝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主要通过林荫,印楝盖度<40%时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不明显,而当盖度>40%时,影响明显;(3)印楝林下植物生长好于对照,印楝枯枝落叶对林下植物生长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