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刘健勇 《湖北植保》1994,(4):15-15,14
1 病毒病 从苗期到包心期都能发生,以七叶期前发病重。病毒主要靠蚜虫传播。当秋播过早、高温干燥、田管粗放、蚜虫密度大而菜株长势差的情况下,易造成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发病后,叶片绿色部分出现浓淡不均的花斑,叶片皱缩不平,叶硬而脆;心叶呈菊花心状。病株矮化、畸形,不包心或包心不良。根系不发达、须根少。 防治方法:(1)在不影响白菜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晚播。(2)严格防治蚜虫。(3)加强田管,增施磷钾肥。(4)苗期和生长前期用1000倍液植病灵喷雾,增强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2.
大豆花叶病的流行因素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设置流行观察圃,以4个品种、4种播期、两种种子传毒率的种子,系统观察各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另设综合防治田,品种与观察圃相同;采取隔离种植、种传率低、适期播种及早期拔除病苗等措施。1986年用相同的4个品种,设5个隔离试区,各播种不同种传率(0—33%)的种子,测定播种种子传毒率对流行的影响。结果证明:传毒种子是当地最主要的侵染来源,田间杂草不传病,蚜虫传播距离多在100米以内,花期以后被侵染的植株,其种传率显著降低。播种种子传毒率与田间流行程度及收获种子传毒率相关显著。所用防病措施效果明显,可控制田间病情指数为4%、种传率为0%、种子斑驳率低于4%。  相似文献   

3.
李雨正 《植物保护》1982,8(3):20-20
玉米蚜虫的防治,过去大都采用喷雾法,此法药效期短,易伤害蚜虫天敌,而且在操作、工具、水源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从1980—1981年我们选用3%呋哺丹粒剂,结合玉米攻苞肥,根施防治玉米蚜虫,取得较好效果。 玉米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观察 据我们两年的观察,玉米蚜虫在田问发生和消长过程一般是:(1)玉米心叶末期,为中心蚜株时期,田间开始出现零星蚜虫发生中心;(2)抽雄前期(雄穗刚裂开小口,2—3天后抽出),蚜虫中心株产生大量有翅蚜,在田间迁飞扩散,为点片发生期,蚜株率约10—20%;抽穗期开始繁殖蔓  相似文献   

4.
管致和 《植物保护》1963,1(3):115-117
在华北地区,造成大白菜孤丁病流行的主要毒源是孤丁1号(芜菁花叶病毒)。这是以蚜虫为传毒介体的病毒病害。造成这种病毒病害大流行,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有毒源;(2)有传毒介体(蚜虫);(3)传毒介体的扩散飞行时期与大白菜感病期相吻合;(4)大白菜品种能感病;(5)具备适于发病的外界环境条件。其中,有无毒源的问题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栽培制度问题;在一般蔬菜  相似文献   

5.
胡杨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杨锈菌是以菌丝体在冬芽、嫩梢及幼茎上越冬,成为次年的田间初侵染源。越冬病株于4月上旬胡杨萌芽时开始出现症状,以4月下旬出现最多。越冬病株的数量与头年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对当年病害流行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病在春季具备越冬菌源情况下,5—6月份灌溉和降水是影响流行的首要因素。7—10月份多露,加重了病害流行程度。病害发生的温度幅度较大,日平均气温19—25℃为发病适温,高于27.5℃,不利发病。导致流行的其它辅助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常起重要作用。田间室内接种证明,胡杨锈菌侵入寄主后的潜育期一般为7—10天,接种及潜育期间气温过高,植株苗龄大,均可影响接种效果,潜育期也相对延长。试验提出以消灭越冬菌源,田间喷15%粉锈宁或17%羟锈宁500倍液3次及减少灌溉次数为主的防治措施,田间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甘蔗黄叶病及其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蔗黄叶病是由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在全球主要甘蔗种植国家或地区普遍发生,危害日益严重。SCYLV经甘蔗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播,在寄主植株内主要侵染韧皮部组织。该病毒起源于黄症病毒科属间基因重组,被国际病毒分类命名委员会确认为黄症病毒科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文章综述了甘蔗黄叶病毒生物学特征、病害发生和危害、病原鉴定和检测、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基因组结构和基因功能以及抗病转基因等方面研究进展,并对甘蔗黄叶病抗病育种和防治措施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花生病毒病及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5—1987年研究表明北京地区花生上流行的病害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CMV-CA)引起的黄花叶病害和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引起的轻斑驳病害。血清鉴定451份花生病害样品,黄花叶病害样品受CMV-CA侵染占95.7%,轻斑驳病害样品受PMMV侵染占91.3%,中后期病害样品受CMV-CA和PMMV复合感染较普遍。CMV种传率2%左右,种传病苗在花生出苗后开始出现,6月病害进入高峰。三年CMV-CA流行程度明显不同,主要取决于苗期蚜虫发生早晚、发生量及苗期降雨量。PMMV种传率低于1%,病苗出现稍晚,但病害扩散快,6月上旬进入高峰,7月上、中旬发病率达100%。三年流行程度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在花生上流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1985~1990年在密云县试验观察,黄瓜花叶病毒(CMV)在花生上流行受病毒种传率、苗期蚜虫发生数量及苗期温度和雨量的影响。花生苗期和花针初期为易感病时期,随后抗性有所增强,但不明显。苗期和花针期发病植株,CMV种传率最高,之后带毒率有所下降。CMV种传率高低与病害流行关系,在同一年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年度间未达显著水平。花生田间蚜虫发生盛期与病害发生高峰期是吻合的,蚜虫发生数量与病害流行关系显著。根据花生种传率和苗期蚜虫发生数量两因素6年次资料配合的病害流行预测式,其回报可靠度的置信范围在93%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西瓜连作死苗死秧问题,根据我国西瓜主要病虫种类,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田间小区和大面积示范试验,研制出药肥复合型种衣剂9号和10号。经测定,包衣西瓜种子的安全有效用量为每100克种子需有效物0.3-0.5克。两种制剂均可防治连作田主要病害(西瓜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和苗期枯萎病等)。防病保苗效果为61-90%。种衣剂10号还能兼治苗期地下害虫(蝼蛄、地老虎)防效在69-81%,特别是防治传毒蚜虫,使病毒病发病株率降到0.56%以下,相对防效在94%以上。对解决夏播西瓜病毒病发生重的问题作用显著。此外,西瓜种子包衣可促进植株生育,大瓜率增加,增产13—14%。  相似文献   

10.
大豆花叶病流行因素和发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9年于济南研究诸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豆品种抗性和初始毒源数量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大豆幼苗期最感病,开花期为发病高峰。在春大豆苗期温度偏高雨量偏少及夏大豆苗期温度偏低雨量偏多的情况下,有利花叶病发生。对13种蚜虫进行饲毒接毒试验,证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大豆蚜(Aphisglycines)可传毒,对病害田间流行有重要影响。对5年的16组数据应用IBM微机进行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组建发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中国荔枝新害虫—荔枝叶瘿蚊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等平  曾美玲 《昆虫天敌》1992,14(1):42-46,29
本文首次报道荔枝叶片上发生的瘤状虫瘿,经初步鉴定,属双翅目、瘿蚊科、叶瘿蚊属Dasineura sp.。研究了此虫在广东荔枝主产区的发生为害情况及生物学特性,并据此提出防治建议,进行了初步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5.
用赤眼蜂蛹饲养捕食性瓢虫初步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赤眼蜂蛹作替代饲料包头捕食性瓢虫初步试验的结果。以赤眼蜂蛹饲养四斑月瓢虫、龟纹瓢虫和七星瓢虫,结果表明赤眼蜂蛹能基本满足三种瓢虫生长发育的需要;发育历期分别为11.9天(27℃)、9.7天(27.5℃)和17.5(25℃);成虫获得率分别为82.05%、78.4%和70.6%。以赤眼蜂蛹连续饲养四斑月瓢虫12代,龟纹瓢虫3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基于地理系统学说的思想,为系统地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制定长远国土开发策略,提出一门新的地理学边缘学科—“环境古地理学(Environ—Paleogeography)”。文中讨论了它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山东省番茄病毒病发生严重。黄瓜花叶病毒(CMV)是主要的病原病毒之一,分布广、为害重,引起的症状变化大。  相似文献   

18.
立枯丝核菌侵染玉米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获自水稻及玉米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 AG-11A接种玉米发生典型纹枯症状,其致病力显著强于AG-4。玉米拔节期,上位叶鞘抗性较强,抽雄及抽丝期抗性减弱,下位叶鞘无论在拔节期或抽雄、抽丝期,均较上位叶鞘感病。接种玉米后8小时,形成侵染垫及附着胞,从这些结构上形成侵入钉侵入,AG-4侵染上位叶鞘时,常以菌丝直接穿透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在去掉菌体的叶鞘表面,发现有周边光滑或稍破损的侵入孔。接种后12小时,在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它们在穿过细胞壁进入邻近细胞时,明显变细。接种后16小时,新生出的菌丝从气孔成丛出现。  相似文献   

19.
20.
Pleurotus ostreatus对线虫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粗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对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的致病过程、线虫感病症状及菌丝与线虫的相互作用。探明了粗皮侧耳对线虫致病的实质是杀主寄生,菌丝分泌的毒素首先将线虫击倒并杀死,然后菌丝从线虫体孔侵入,或靠酶和机械力的作用从表皮侵入,最后消解、吸收和利用线虫。一般菌丝与线虫接触1~5min线虫被击倒,20~30min卵和幼虫解体,4~6h成虫死亡,12h后菌丝侵入虫体营腐生生活。菌丝也可不侵染线虫,仅靠毒素将线虫杀死,在酶的协同作用下将线虫分解,直接吸收利用线虫。若菌丝分泌的毒素不足以杀死线虫,纵然菌丝与线虫充分接触也不能侵染活线虫。试验还表明,该菌平板培养产生的毒素,除去菌丝也能杀死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