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明确;(1)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分蘖的出生数,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100%,穗大粒重构成总穗数的47%-83%,总产量的61%-89%;(2)栽后11-20d分蘖出生数也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瑟栽后20d的总茎数和最高茎蘖数成负相关,构成总穗数的50%-17%,总产量的39%-11%;(3)在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 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 明确: (1) 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 分蘖的出生数, 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100 % , 穗大粒重, 构成总穗数的47 % ~83 % 、总产量的61 % ~89 % ; (2) 栽后11 ~20d 分蘖出生数也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与栽后20d 的总茎蘖数和最高茎蘖数成负相关( r=- 09841 * * , - 09525 * * ) , 构成总穗数的50 % ~17 % 、总产量的39 % ~11 % ; (3) 在栽后20d, 1m2 总茎蘖数为300 、400 、500 个时, 有效分蘖临界期分别在栽后20d、15d 和10d; (4) 栽后21 ~30d 出生的分蘖, 成穗率很低, 穗小粒轻, 只构成总穗数的0 ~3 % 、总产量的0 ~1 % ;(5) 嫩秧早发, 具有单位面积较大的穗容量和库容量。研究结果表明: 杂交稻培育多蘖嫩壮秧、适量密植、促进早发、抑制移栽后20d 以后分蘖萌发, 控制总茎蘖数, 是建立高成穗率、兼容穗多、穗大的高产群体的组合技术。  相似文献   

3.
我市杂交中籼近年来种植面积扩大到310万亩左右,占水稻面积49.0%,总产15.73亿公斤,占水稻总产的53.2%,单产507.5公斤,比常规中籼单产高11.2%。为了进一步挖掘杂交中籼的增产潜力,我们在试验研究和总结高产攻关田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应用了以利用优势分蘖为主要内容的大苗栽培技术。近三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杂交中籼利用大苗栽培技术,由于播期适当提早,可以使生育期延长,移栽时群体基数较大,栽后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高光效群体,其抽穗灌浆期又正处于较佳的温度条件下,有利于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同时,由于把分蘖利用的界限适当提前,不仅可以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对5个杂交稻组合进行定株定蘖追踪观察,明确:(1)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d分蘖力强,总茎蘖数多的组合在移栽后15d;(2)本田期有效分蘖是移栽后头4片新生叶的“同种”蘖;(3)成穗分蘖随着出生期的推迟,每穗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晚生蘖的结实率很低;(4)在供试条件下,构成总穗数和总产量的份额,主茎加秧田分蘖为59%和72%,移栽后20d内出生的分蘖为39%和27A%,  相似文献   

5.
水稻分蘖特性及成穗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水稻分蘖的基本特性及研究现状,指出通过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以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可行途径,还对水稻分蘖成穗率的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杂交晚稻不同基本苗对分蘖成穗和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梦来 《作物研究》1998,12(3):9-12
1993年汕优桂99设置了每公顷60万,90万,120万,150万,180万两种不同基本苗处理。结果表明:群体成穗率随基本苗增加逐渐降低,且相关显著;群体平均每穗总粒数,实粒数随基本苗增加逐渐减少,并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生产上以每穴1 ̄2粒谷带蘖苗,通过提高移栽质量,加强肥水管理,适度控制中后期群体,能提高成穗率,降低成本,最终达到高产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 对5 个杂交稻组合进行定株定蘖追踪观察, 明确:(1) 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d, 分蘖力强、总茎蘖数多的组合在移栽后15d; (2) 本田期有效分蘖是移栽后头4 片新生叶的“同伸”蘖; (3) 成穗分蘖随着出生期的推迟, 每穗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 晚生蘖的结实率很低; (4) 在供试条件下, 构成总穗数和总产量的份额, 主茎加秧田分蘖为59% 和72 % , 移栽后20d 内出生的分蘖为39 % 和27 % , 其后出生的分蘖为2 % 和1 % 。结果表明, 培育多蘖壮秧, 合理密植, 促进移栽后20d 内分蘖出生, 抑制其后分蘖萌发, 是杂交稻提高成穗率, 培育多穗大穗兼容的高产高效群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以青优湛二作早、晚稻直播试验材料,研究直播杂交稻的分蘖、成穗及结实特性,结果表明:直播稻的第一次分蘖发生机率以第Ⅲ~Ⅵ节位最高,达97.5~100%;成稳率以第Ⅰ~V节位蘖较高,成穗蘖苗生于主茎叶龄8.5叶期内;主穗和第一次蘖的成穗数占每亩总穗数的90%以上,占每亩总粒数的94%以上,分蘖穗的株高与单穗总粒数是极显著的正相关,栽培上应适当减少前期施氮量,控制高位次无效蘖,中期施好穗肥,提高成穗率。  相似文献   

9.
稀植条件下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19.5,13.5和7.5穴/m2 3个种植密度下杂交稻组合中优6号和两优培九不同时期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稀植促进分蘖发生,并导致最高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延迟,13.5和7.5穴/m2比19.5穴/m2的最高分蘖期分别推迟7和14 d;随种植密度下降,中后期发生的分蘖在茎蘖数中的比例提高,相应成穗率也提高;早期分蘖所成的穗与后期分蘖所成穗的每穗粒数差异较大,结实率差异较小,两者的产量差异主要由穗粒数差异引起;随种植密度下降,分蘖力较弱的组合产量显著下降,而分蘖力较强的组合产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天优3301在龙海早季种植的综合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优3301系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新育成的组合,于200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闽审稻2008023),并列入2008年福建省主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2008年早季在漳州龙海市水稻优质高产示范基地种植,早季生育期150 d,比特优63迟熟1d;稻米品质优,农艺性状好,抗逆性强,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天优3301实际产量为722.1 kg/667m2,比特优63增产34.9 kg/667m2.增产5.1%.  相似文献   

12.
倪治华 《中国稻米》1997,(4):21-22,36
在红壤性低肥力水稻土上,威优35秧苗平均带蘖数与产量之间存在r=0.452的显著正相关,其回归关系为y=2500x/4x+2.5,F=10.1。适宜和可能实现的秧苗平均带蘖数以2.5-3个为佳。合理的田间管理和施用锌肥可明显提高秧苗素质。  相似文献   

13.
两系双交粳稻双晚超稀播壮秧分蘖特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系粳杂作双晚栽培,高温是抑制分蘖发生,造成穗数不足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采取超稀播育壮秧,大田促分蘖等适应两系梗杂特点的栽培措施,则可以减轻高温影响,显著提高大田分蘖,进而极显著增加单株分蘖,穴穗数和单株产量,且穴穗数每增加1个,增产469.65kg/hm^2。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寄秧密度对杂交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及对移栽本田后的生育效应分析,明确在本试 验设计条件下,较稀的寄秧密度,其秧苗单株带蘖多,干物重大,移栽后分蘖成穗率高,LAI大,干物质积累多, 每穗粒数多,从而为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双季杂交稻多种栽培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起垄栽培模式与覆膜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具有较大的产量优势;而抛秧栽培模式较常规栽培模式株高、穗长下降,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6.
早季在田间用管栽试验对免耕水稻和常耕水稻的分蘖发生、成穗和结实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免耕水稻分蘖发生和成穗数分别比常耕水稻多8.12%和6.40%,分蘖优势明显。免耕水稻的分蘖优势主要表现在低位优势,其3~5节位分蘖发生数、分蘖成穗数及籽粒产量均比常耕水稻的高,其3~5节位单株一次分蘖发生数、成穗数及籽粒产量的增加量分别占全部节位单株一次分蘖数、成穗数及籽粒产量的增加量的75.00%,155.56%和146.91%。  相似文献   

17.
通过稀植单株挂牌标记跟踪调查方法,研究水稻空育131在黑龙江省八五0农场地区的不同时期分蘖与成穗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空育131单株最高分蘖可达24个(包括主茎),成穗22个。6月23日以前的分蘖.均为有效分蘖,成穗质量高,对产量贡献率大。6月23日可作为本地区水稻空育131高产控蘖起始日期。  相似文献   

18.
基本营养型杂交水稻组合福优964在2006年早稻生产中出现了早孕早穗现象,调查分析认为,福优964具有感光性是内因,在4月上中旬的短日条件下秧苗达到一定的叶龄(7~8叶)是基础,持续12 d的较高夜温(≥19.2℃)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龙海市杂交稻的种植现状与发展曾文鸿,王惠珠(龙海市农业局363100)一推广杂交稻的主要成绩(一)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自1975年开始引种杂交稻,经过两年的多点试验、示范,1977年大面积推广普及,至1995年累计推广面积400多万亩,增产稻谷220...  相似文献   

20.
张新平 《杂交水稻》2001,16(3):42-43
金优207在连平县早造种植全生育期120-123d,作晚造种植全生育期103-107d,茎秆粗壮,分蘖力销弱,需肥量大,后熟期长,高产稳产,田间中抗稻瘟病,米饭松软可口,米质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高产栽培要求适时播种,肥床塑秀湿润育秧,抛足基本苗,增施磷钾肥,薄水抛秧,浅水分薛,适时重晒田,雨水养胎,间歇灌溉至成熟,适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