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县自80年代初开始推广早稻薄膜育秧技术,近年来全县推广面积在90%以上,但化学除草技术一直未能较合理地与之相配套。作者从1989年开始,对薄膜秧田盖膜前和揭膜后化除中除草剂的配套使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几年应用检验,效果良好。1 薄膜秧田的温湿条件及稗草发生特点我县早稻秧田杂草以稗草群落为主。薄膜育秧早稻4月上旬播种,播后盖膜,盖膜期15~20天,4月下旬秧苗三叶期揭膜。此期间常年平均气温14.7℃,而膜内土表和3厘米  相似文献   

2.
薄膜覆盖育秧,过去主要采用揭膜后施用杀草丹、禾大壮的方法来防除稗草。由于揭膜施药时稗草叶龄大,除草效果不理想,仍有不少残留稗草带入大田,影响水稻产量。为此我们从1987年开始探索薄膜育秧前期化学除稗技术,现将初步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试验设计试验分播前、播后盖膜前、揭膜后3次施药。采用播前、播后盖膜前施药,可以克服苗后揭膜化除时稗草叶龄大,防效较差的缺点,而且施药可以结合秧田做畦面、落谷等工作进  相似文献   

3.
王久渊 《植物保护》1965,3(3):96-96
青苔是一种低等藻类植物,常见于秧田、小溪和水池中。水稻秧田里有了它,压着秧苗,造成倒秧、烂秧,是秧苗的一大害。据统计,四川阆中县柏垭区1,500亩秧田中,长青苔面积占15.5%。柏  相似文献   

4.
秧田三化螟发生与防治华百里,吴荣根,朱建方,周新林(浙江省湖州市植保站313000)60年代初,我地单季晚稻种植面积较大,是二代三化螟产卵的主要对象田,其田间卵量约占二代总卵量的90%左右,为防治的重要类型田。近年来,耕作制度进行改革,单季晚稻种植面...  相似文献   

5.
《湖北植保》2011,(2):20-20
一、注意确定防治对象田。调查稻瘟病常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地区,发现本田出现发病中心(病株率达3%以上)或急性病斑(病斑为暗绿色水浸状,无光泽,多为椭圆形,密生青灰色霉层),即确定为叶瘟防治对象田。凡是稻瘟病常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和发生了苗瘟、叶瘟的地方则确定为颈瘟预防田。  相似文献   

6.
张志光  马慧坤 《植物保护》1965,3(4):150-152
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 Wond-Mason)在广东新兴县晚造秧田历年均有发生。1964年秧苗被害率比一般年份高几倍至几十倍,危害性不次于螟害。早播秧(5月下旬至6月初)受第三代为害,被害率一般为10—30%,最高达70—90%以上;迟播秧(6月底至7月初)受第四代为害,一  相似文献   

7.
我县自80年代初开始推广早稻薄膜育秧技术,近年来推广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0%以上,但化学除草技术一直未能较合理地与之相配套。作者从1989年开始,在基本掌握早稻薄膜秧田杂草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对有关除草剂进行了除草试验,并对除草剂在薄膜秧田“两头(盖膜前、揭膜后)”化学除草中的配套技术进行了探讨。一、薄膜秧田的温湿条件及稗草发生特点我县秧田杂草群落以稗草群落为主。薄膜育秧早稻于4月上旬播种,播后盖膜,盖膜期15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省水稻稻瘟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1980年发病面积仅77.2万亩,1985年发展到760万亩,其中早稻600万亩,晚稻160万亩,全年损失稻谷4亿斤。稻瘟病近几年如此加剧,原因固然很多,如品种、菌源、栽培管理、施肥水平,气候条件,防治好坏等等。但从各年发病因  相似文献   

9.
1981年(重病年)试验:供试农药为12%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上海农药研究所试制,每亩3两)。对比用药是40%克瘟散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均为1.5两),40%异稻瘟净乳剂(每亩2.5两)。供试水稻品种为农虎6号,小区面积0.03亩,每处理重复一次,以不施药为对照。  相似文献   

10.
绥阳县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也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稻瘟病又名稻瘟热,俗称火烧瘟、麻叶子、刻颈瘟和黑节病。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等,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为害较大。  相似文献   

11.
防治稻瘟病的十佳农药雷国明(江西省修水县植保站332400)稻瘟因其分布广、面积大、流行快、为害重、病菌小种多而使田间防治难,重发频率高。我县是稻瘟重病区,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田间防治的经验和体会,特推荐防治稻瘟病的十佳农药如下。一、三氯异氰尿酸本品商品...  相似文献   

12.
1971~1982年,我们在镇海县发病严重的庄市公社研究稻瘟病的防治,开始以万加大队为基点,探索适于当地高产病轻的防病措施。经通5年的反复实践,总结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从而使稻瘟病的为害逐步得到控制和减轻,产量也随之上升。从1976年起,庄市公社全面推广了万加大队的综防经验,社员农业生产的人均收入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是对稻瘟病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稻瘟病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稻瘟病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 (Pyriculariagrisea)是浙江省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目前用于防治稻瘟病的主要药剂是三环唑 ,该药剂在浙江省使用已近20年 ,由于单一品种的长期使用 ,容易诱发病菌对药剂的抗药性 ,现已发现三环唑在浙江省的有些地区防效有所下降 ,可能与病菌的抗药性有关。为了延缓病菌的抗药性产生 ,迫切需要研制或筛选防治稻瘟病的新药剂。为明确其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我们在浙江省龙游、淳安进行了20%清道夫悬浮剂、20 %三环·异稻可湿性粉剂防治稻瘟病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取得了较满意的防治效果。1材料和方法1.1供试药…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是对稻瘟病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稻瘟病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稻瘟病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技术,对稻瘟病进行控制和治理.根据综合防治的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1976—1980年江西早稻稻瘟病发生面积年均47万亩,1981—1985年增至213万亩。全面分析认为,品种、施肥及气候的变动,均不足以诱致此病如此剧增,而育秧方式的改变,即由水播水育改为湿润育秧、特别是薄膜育秧,小病害大量发生的关系更为  相似文献   

17.
韩长安 《植物保护》1979,5(3):31-33
一、徽州地区稻瘟病的发生情况 徽州是皖南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6℃,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无霜期220—230天,黄山横贯本区,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 ,按说防治技术是成熟的。但该病在姜堰市每年都造成一定损失 ,一些地区和田块的损失还较大。调查分析可知 ,凡损失较大的均是防治失误所致。1 品种选用不当研究表明 ,当抗性 (特别是垂直抗性 )品种大面积种植时 ,必将导致病菌小种种群向着克服抗性、维护自身生存的方向作定向选择 ,从而引起病菌小种种群结构变异。当能克服当前抗性的病菌毒性小种数量上升为优势小种时 ,该品种即丧失抗性。本地 2 0a的经验表明 ,这一过程在单季稻老病区为 4~ 5a(年 ) ,其他地区 5~ 6a ;双季稻地区减半。1 991年我市引种武育粳 …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稻瘟病在浠水县的发生一年比一年重,产量损失越来越大,严重田块甚至毁耕,颗粒无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威协,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水稻稻瘟病重在预防,但农民往往是在发病后才求医问药,植保信息入户率亟待提高,如何准确判断发生趋势,及时发布预报并指导防治,直接关系到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龚标勋 《植物医生》2001,14(4):45-46
早稻收获后害虫高度集结在晚造秧田危害 ,晚造育秧期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不但有利于害虫加速繁衍蔓延。而且喷药防治时也往往被雨水冲刷而使药效降低 ,经多年实践 ,晚造秧田防虫有“四招”。一、播种前施呋喃丹先把秧床整好 ,然后施上3 %呋喃丹颗粒剂 ,每667m2 2.5kg~3kg。如果来不及也可以在一叶一心时浅水撒施。方法是 :每667m2 用1.5kg~2kg3 %呋喃丹颗粒剂掺细土15kg~20kg拌匀撒施 ,保水5~7天 ,自然落干。持效期40~50天 ,因为呋喃丹有很好的内吸性 ,施后被秧苗根系吸收传导到地上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