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中小河流污染的治理,可以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河流湿地,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滞留时间,恢复生态植被等达到降解污染物和改善水质的目的。朝阳市第二牤牛河水污染问题突出,直接影响大凌河干流水质,因此采用河流旁侧湿地建设技术,将河道分为行洪区和湿地区,在湿地区修建生态稳定塘和各类表流湿地,降解河流中污染物,改善了第二牤牛河水质现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营口地区共有中小河流112条,现已治理33条河流,修建堤防405.88 km,占统计中小河流干流的36.4%。现存问题是中小河流缺乏专项的规划工作,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欠账且薄弱。规划河流占全市中小河流总数的20%。投入严重不足,中小河流治理没有得到全面整治。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污染严重,河道水生态恶化。建议全面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先行;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完善防洪减灾体系,防治结合;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建管并重,依法治河。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中小河流治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外河流生态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北京市中小河流现状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小河流治理原则,对中小河流治理的平面形态修复、断面形态修复及岸坡防护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结合北京的典型实例,阐述了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及效果,对保障河流防洪安全和水资源利用,促进人水和谐,推进北京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辽宁省流域面积200~3 000 km2中小河流规划治理情况,总结了“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所采取的有效举措,分析当前中小河流治理在设计质量、非工程措施配套建设、治理规划、河道管护、生态治理等面临的问题,探讨了组织设计预审量、整河统一规划、推行雨水情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带动河道管护、深入开展生态治理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滩地具有维护河流系统健康的重要功能,开展中小河流滩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是当前河流建设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以浙江省灵山港龙游段滩地生态修复实践为例,提出了"稳定为主、适度整理,因势利导、曲直相宜,滩潭相间、安全为要,自然为主、硬化为辅,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中小河流滩地生态修复原则和"清、整、通、护、种、景"的修复思路。通过实施安全防护、破碎化处理、水系连通、基质修复、植物修复、景观营造等措施,在灵山港龙游段滩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经过调研、资料收集和综合分析,总结了江西省河流水生态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的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并且在上述技术路线的指导下,探讨了适合江西省主要污染河流治理的水污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以期为进一步指导河流水污染生态修复的试验与推广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流湿地作为主要的湿地资源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如何通过建设河流湿地工程来改善水质、恢复河流生态、实现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成为中小型季节性河流治理的当务之急。以老虎山河朝阳段为例,提出以湿生植物为主体的河流悬浮物降速促沉的清除技术和河流功能与负荷分区的控制技术,将水质处理与水利生态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拦截、植物降解等方法,分层次、分区段地治理河流悬浮沉积物,对推动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松花江流域的26条河流、7个湖库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需水满足状况、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湖库富营养化状况、河流纵向连通性、重要湿地保留率、重要水生生境状况等6项指标,评价流域主要河湖水生态状况。结果表明,生态较好河流主要分布在嫩江干支流上游区;水质污染、生境萎缩问题在松花江流域广泛存在,流域水生态安全状况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辽宁省鞍山市海城水系特点和中小河流健康的内涵特征,建立衡量河流健康的因子决策表,为更好地约简因子,将条件属性的正域应用粗糙集理论处理,通过对约简因子重要度、依赖度的进一步运算准确识别关键因子。结果表明:重要度最大的为植被覆盖率,可见海城河水系中小河流健康的关键因子为植被覆盖率;从空间尺度上,自下游至上游海城河水系植被覆盖率呈逐渐上升区间。因此,恢复海城河水系中小河流健康的关键措施是实施以恢复植被为主的生态修复,加强对河流现有植被的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赴美考察报告。指出美国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主要水源的水质良好。当前,影响水源利用的主要因素是非点源污染,约占水污染的68%,并详细介绍了美国为控制非点源污染采取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流生态系统普遍遭受严重破坏的今天,河流生态修复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水文条件、流域气候、河流地貌、河流的水力特性和水质,以及人类活动在传统水利工程、污染物排放、过量引水及农渔业活动方面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作用。在明确河流生态修复概念与任务的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中的河流健康、河流生态需水、河流生态修复尺度与机理,以及河流生态修复模型进行了分析与综述。对河流生态修复原则及生态修复中的几个重要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最后提出了我国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和建设中应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市流域底泥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北京城市流域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生态风险,研究分别在北京市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温榆河流域、拒马河流域和泃河流域五大河系(北京段)共设置84个检测样点,采集底泥样品,利用ICP-MS分析法和BCR连续提取法测定北京城市流域底泥中铜(Cu)、锌(Zn)、铬(Cr)、镉(Cd)、镍(Ni)和砷(As)6种主要重金属的含量,分析其分布特征及养分变化,同时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综合评价流域底泥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以北京土壤质量标准为北京市参比值,北京流域中下游底泥富营养化严重,重金属富集强弱依次为Cd > (Cr,As,Zn) > (Cu,Ni);(2)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其危害程度依次为Cd > (Cr,As,Zn) > (Cu,Ni),其中五大河流下游潜在生态风险较大,生态风险最大的是拒马河水域;(3)地累积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北京河流污染程度依次为下游 > 中游 > 下游,底泥中污染最大的重金属为Cd,其次为Cr,As和Zn,污染较小的为Cu和Ni。综上所述,北京污染较大的河流依次是拒马河、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和泃河,特别是河流下游区域底泥重金属累积较多,潜在生态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3.
闽江上游主要由富屯溪、建溪、沙溪三条河流汇集而成,自2003年入秋以来,受历史罕见干旱气候的影响,3条主要河流来水量锐减,加之工业污染、畜牧业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给闽江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针对富屯溪河水污染的现状,应组建综合执法大队、实行河道管理责任制、加快城镇排污工程体系建设、强化污染企业的管理和治理、推广畜牧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等几项治理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河流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社会经济功能和环境生态效益。目前我国城市河流存在着渠道被挤占填埋、硬化渠化以及污染严重等问题,并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城市河流治理规划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还河流以空间、建设生态河堤、营造城市水景以及进行排污控制等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浅谈河流生态恢复内容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河流生态恢复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河流生态恢复的内容主要包括河流水体污染治理、河流水量恢复、河流形态重建与丰富、河流生物多样性恢复及河流生态恢复效益分析与评价等五个方面;河流生态恢复技术主要有清除河流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生态除藻,自然型河流构建,土壤生物工程等技术。  相似文献   

16.
利用珠江航道的西伶通道内河航道河流5个断面的底泥监测数据,运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变异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评价了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Cr达到轻度污染;Cu的变异程度较大,Cr和Zn沿程变化明显,出现波动情况;各重金属富集水平为CdCuCrZnPbNiHgAs,Cd的富集程度最高,属于偏中度污染;重金属生态危害大小为CdHgCuPbAsCrNiZn,Cd的生态危害最强,是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控制因子。研究表明,西伶通道内河航道底泥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污染为镉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7.
重要水源地水质问题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针对重要水源地水环境和水安全问题,以福建为例系统分析了主要河流及水源地水质现状、污染程度以及水质变差的主要问题与动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应加强水源地水质污染影响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科学规划、推广山地水土保持新技术,建设生态果园;加大投入,建立水源地补偿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态意识的综合治理体系与生态调控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07年3月采集上海市农村及郊区36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土壤中的多氯联苯(PCBs)残留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土壤中PCBs的残留水平、分布、组成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试区土壤中共检出62种PCB,总浓度最高2530ng·kg-1,最低71.7ng·kg-1,平均含量534ng·kg-1。较高污染浓度主要是编号为BS2、SJ6、JS4和FX4的土壤样品,但从整体采样区域来看,其污染可能主要来源于城区污染导致的区域大气沉降或是全球大气传输所致。上海农村及郊区土壤PCBs污染物以Tri-CBs和Tetra-CBs为主,主要以工业Aroclor1242来源为主。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PCBs与TOC具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对于挥发性较强的低氯代PCBs,表明TOC是影响上海市土壤中PCBs持留的重要因素之一。聚类分析显示,部分采样点PCBs污染与工业品使用有关,但可能还存在其他来源。  相似文献   

19.
为反映陕西省地表水水质状况与水土流失间的关系,选取不同生态类型区的3条主要河流(渭河、延河和汉江)为研究对象,依据河流27断面水质监测资料,对延河流域5个断面、渭河流域13个断面、汉江流域9个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并从水体污染的角度分析了3条典型河流的污染源及其与径流泥沙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体水质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3条典型河流2001—2010年水质改善明显,27个监测断面中满足Ⅰ—Ⅲ类水质水体功能的断面由11个增加到18个,达标断面率为66.7%,Ⅴ类水质断面9个,占33.0%;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质污染呈现较大的南北空间差异,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干流污染严重,属重度污染,延河属轻度污染,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江水质为优;渭河氨氮浓度与年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径流量越大,氨氮浓度越低;延河河流径流与溶解氧(D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径流量越大,DO浓度越高,水质越好;汉江年输沙量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输沙量量越大,COD_(MN)越高,水质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20.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陕西段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其理论尚在发展之中。研究以西气东输工程陕西段为例,从保证管道安全和解决工程中的生态问题入手,提出了管道工程沿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框架,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制图分析得出陕西段主要生态系统有丘陵黄绵土农田生态系统、丘陵黄绵土丛生禾草草原生态系统、平原黄绵土农田生态系统、沙地生态系统等。水土流失敏感性分析显示3个标段均有超过80%区域属敏感区,水土流失很严重。生态系统中关键生态单元主要有6处,包括丘陵沟壑区梁峁穿越,腰岘穿越,中小冲沟穿越,河流凹岸(陡崖)穿越,大开挖河流,固定、半固定沙丘穿越。在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区域基本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并针对关键生态单元进行了关键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