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胎次、体重相近、发情期相近空怀的长×大母猪60头,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试验日粮营养分低水平营养(日粮1)和高水平营养(日粮2);第1组在发情配种之日开始饲喂日粮1至分娩,第2组在配种之日开始饲喂日粮2至分娩,第3组配种之日连续30 d饲喂日粮1,而后经过7 d过渡期逐渐转为日粮2至分娩。分娩后所有母猪都饲喂哺乳日粮至断奶。结果表明:①第3组产仔数分别比1组、2组提高12.49%(P<0.05)和12.08%(P<0.05);②第3组产活仔数分别比1组、2组增加17.35%(P<0.05)和21.00%(P<0.05);③平均出生个体重以第2组最高,差异不显著;但28日龄断奶窝重则以第3组最高,分别比1组、2组提高41.06%(P<0.05)和21.50%(P<0.05)。④不同营养方式对母猪情期受胎率没有影响,但低营养水平可延长发情间隔(P>0.05)。前低后高营养方式使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和28日龄断奶窝重显著提高;不同营养方式对仔猪平均出生个体重、母猪的发情间隔及情期受胎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配种方式母猪的繁殖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提高集约化养猪场母猪的繁殖性能,充分利用优良公猪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是大多数集约化养猪场所关心的问题.为了比较母猪不同配种方式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我们在某大型集约化猪场对长大、大长生产母猪采用人工授精(AI)、自然交配(NS)、混合交配(NS/AI)三种方式进行生产试验,对其情期受胎率、配种分娩率、窝产活仔数等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3.
随着猪的育种快速发展,人们在育种方面,追求生长性能比追求母猪繁殖性能的提高要投入得多,因此现代母猪繁殖障碍的问题在生产上表现极为突出,其主要表现是初产母猪性成熟延迟和母猪乏情率日趋增高。初产母猪在繁殖力方面普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断奶至发情的间隔较长,King对7  相似文献   

4.
后备母猪营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鼎铭 《养猪》2004,(2):11-14
此文就后备母猪营养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青海省互助猪保种场2000-2008年的配种产仔记录统计分析表明,该场不同品种的配种间隔介于21.80~27.60d,平均配种间隔为25.02d;配种间隔随胎次增加而缩短;不同品种猪在同一胎次的配种间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2008年128头次母猪在一个情期内的发情配种记录分析得出,该场母猪在一个情期内主要集中在断奶后6~8d内发情配种,并且该期间的情期受胎率也较高;同时母猪的配种间隔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在春、夏、秋季较短,冬季较长.  相似文献   

6.
我们研究了洪水灾害对太湖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991年夏季洪水,高温,高湿,阳光短等恶劣生态因子导致母猪情期受胎率明显下降(P〈0.01),产仔数及活产仔数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空怀母猪饲喂金霉素对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1-25天断奶的120头空怀母猪饲喂15%的金霉素250mg/kg至配种,结果表明,饲喂金霉素的A组120头母猪与对照B组的120头母猪比较,断奶至再配种时间间隔不明显,但情期受胎率提高4.1%,产仔率提高5.8%;窝产活仔数提高0.25头,金霉素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不同季节对母猪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母猪营养与繁殖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猪种改良使其瘦肉率、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大大增加。遗传改良、选择和高效管理技术的采用使母猪体格更大,瘦肉率更高,生长速度更快,饲料效率更好,并大大增加了产仔数和泌乳力。过去20年中,随着可遗传生产性能的改进,对育种猪的饲养方案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母猪饲养的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繁殖周期、不同阶段应提供适宜的营养需要,才能获得终身最大的繁殖力。初产母猪因营养因素所受的影响比成年经产母猪要大。最近有关母猪的营养研究都表明,在母猪培育过程中营养能改进其遗传容量。另外,在养猪业中影响繁殖性能的重要参数是母猪年均产仔数和饲养时间。 日粮因素也能影响与母猪繁殖力有关的参数,如初情期、每胎分娩年龄、母猪寿命、出生活仔数和断奶仔猪数及断奶体重。  相似文献   

10.
不同营养水平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比较了低能量、低蛋白和高能量、高蛋白两种不同营养水平对乌金猪繁殖生产性能的影响。通过对 30头乌金猪繁殖母猪的饲喂试验 ,结果表明 :两种营养水平对乌金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本试验条件下得出 ,适度的低能量、低蛋白能满足乌金猪繁殖的营养需要 ,并且能显著提高饲养繁殖母猪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母猪背膘厚是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母猪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扬翔公司2017年5月—2018年6月份期间的扬翔1号猪配套系,母本为纯种美系长白、美系大白、丹系长白和丹系大白的背膘测定和繁殖记录。利用超声波对母猪妊娠107 d背膘厚及断奶背膘厚进行测定,分析其对产活仔数、断奶至再配间隔及7 d内发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系长白、丹系大白在107 d时背膘厚度为14.0~16.0mm母猪产活仔数高,其中丹系长白的初生窝重最重;美系长白、美系大白在107d背膘厚度17.0~19.0mm时母猪产活仔数高,初生窝重最重。丹系长白、丹系大白同样在断奶时背膘厚度维持在为11.0~16.0mm之间时,断奶至再配间隔天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且断奶7d内的发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组;断奶背膘厚度美系大白维持在14~16mm,美系长白维持在17~19mm之间时,断奶至再配间隔天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且断奶7 d内的发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组。该研究说明母猪膘情管理在品系和品种间有差异,应针对不同品系或者品种合理进行膘情管理和饲喂管理,促使遗传潜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营养和管理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勇 《饲料广角》2000,(10):12-16
为获得多产健康的仔猪,研究高产母猪的营养和管理已进入到精确的微量元素供给分析阶段。本文以详细的数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论据,阐述了高产母猪的营养、管理与饲喂方式对繁殖能力的影响和作用,对母猪的营养与繁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给出了达到高要求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氨基酸营养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母猪对氨基酸的营养需要,主要阐述赖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以及几种支链氨基酸在母猪营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为了解母猪氨基酸营养和繁殖性能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练  骆璐  董春霞 《中国猪业》2014,9(10):39-42
营养因素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众多因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在此综述了能量水平、L-精氨酸、粗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养猪业者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母猪妊娠早期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甲基吡啶铬、叶酸、维生素E和维生素A对母猪窝产仔数、初生重、仔猪成活率的影响,选用日龄、体况基本一致的长大二元母猪共计56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母猪妊娠早期的日粮中添加甲基吡啶铬、叶酸、维生素E、维生素A可显著提高母猪窝产仔数,提高比例平均为29.2%,其中对后备母猪提高比例更大。  相似文献   

16.
生殖激素在母猪繁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生殖激素在猪繁殖障碍上的应用1.1持久黄体或黄体囊肿引起的不发情1.1.1氯前列烯醇0.1~0.2mg肌注或0.1mg宫腔给药1次。治愈率高,2~4d发情配种,效果良好,为首选方案。1.1.2促排2号或3号20μg肌注。3~4d发情,治愈率不如方法1,一般不建议使用。1.2卵巢机能静止引起的不发情1.2.1促卵泡素(FSH)100~200单位加促黄体素50~100单位肌注1次。为加强发情效果,可在给药后36~48h再肌注HCG1000单位;为提高情期受胎率,配种时肌注促排2号或3号20μg。1.2.2孕马血清(PMSG)1000单位,肌注1次,为加强效果务必在36~48h肌注绒促性素(HCG)500~1000…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母猪的营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配种前营养水平对母猪繁殖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配种前营养水平对后备母猪和哺乳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相关的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母猪的繁殖性能与卵泡发育相关。配种前营养水平对母猪繁殖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文章综述配种前营养水平对后备母猪和哺乳母猪与卵泡发育相关的繁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亮  张利娟 《猪业科学》2010,27(3):94-95
讨论配种前营养水平对后备母猪、哺乳母猪以及配种后营养水平对母猪的繁殖性能的影响;配种前优饲、配种后劣饲被认为是提高母猪繁殖力较科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不同季节配种对母猪受胎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猪情期受胎率与配种季节有密切关系。冬季最高为88.70%,其次是秋季为87.34%,春季为86.08%,夏季为82.61%。冬季与秋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与春季间差异显著(P<0.05),冬季与夏季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