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5 毫秒
1.
创办经济实体壮大水保产业王荣(山西省宁武县治汾指挥部036000)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和投入也逐步加大。治汾正是为了改善汾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改变汾河流域贫困落...  相似文献   

2.
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成绩斐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中国水土保持》2005,(10):9-10,18
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一项极具前瞻性的战略举措,它以大流域为单位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高强度集中投入,大规模连片推进,多措施综合治理,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起到了高效拦截泥沙、快速恢复生态、促进特色产业形成的重要作用。目前,汾河上游已形成数十处跨乡甚至跨县的综合治理片,正在快速形成一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水保大示范区。治汾工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汾河上游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建议从2008年开始,实施第3个10年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在今后的治汾实践中,还应注意解决好资金不足影响工程进度、资源无序开发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无节制放牧严重破坏新建植被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在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河川区广大干部群众把治滩造地当作拦沙富民的翻身工程来抓,将治坡治沟措施拦蓄不完的泥沙尽可能拦在滩地中,以淤漫荒滩或落淤肥田,把荒滩和滩地作为泥库来用。 滩地是上等基本农田,很容易变成保浇水地。根据1988年提出的《规划纲要》,治汾十年要新建滩地6340m~2。截至1992年底止,五年共建治滩工程119  相似文献   

4.
由治汾美化工程看生态河堤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河堤也叫“多种生物共生、繁殖治理法”,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生态河堤一般分为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型护岸和多自然型护岸三种,其特点是建立多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滞洪补枯、增强水体自净作用、增强城市自然景观。国内外的生态河堤建设实践给太原市治汾美化工程以有益的启示,应结合汾河的水文、地质与植物特征进行研究,制定生态河堤规划,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5.
将汾河水库上游1961-2015年间分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前(1961-1987)、一期治汾(1988-1997)、二期治汾(1998-200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2008-2015)四个阶段,分析了水库泥沙淤积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1961-1987年相比,1988-1997年间年均淤积量减少58.8%,1998-2008年间年均淤积量减少72.58%,2009-2015年间年均淤积量减少89.29%。水库年淤积量持续减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生态环境问题越发凸显。黄河支流的汾河景区作为太原城市的“绿肺”,有着涵养水源、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4—10月汾河景区14个监测点位的湿地水体重要污染物指标进行逐月监测,计算汾河景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汾河景区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汾河景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期为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重塑水景观风貌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2021年汾河景区总氮全年超标,氨氮在8月超标,其余项目均符合地表水Ⅴ类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3.89,属轻度富营养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7、8、9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在8月达到峰值,且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柴村桥监测点位最低,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南内环桥、南中环桥南、长风桥、跻汾桥等监测点位相对较高,水质状况与温度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娄烦县梁背沟骨干坝位于汾河水库上游的米峪镇柴厂村梁背沟内,坝控面积2.9 km2,坝体、卧管"两大件",1994年修建,属治汾一期工程。经过20年的淤积,拦泥库容不足,排洪不畅,经鉴定为病险淤地坝,根据实际,需增设溢洪道。经调洪演算,对溢洪道进行了详细设计。  相似文献   

8.
汾河上游作为省城太原最为重要的供水源地,其水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供水安全。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汾河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认为林地、水域的影响最大。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情况及治理现状山西省忻县地区汾河流域,地处汾河水库上游,包括宁武、静乐两县,有44个公社,22.7万人。总面积592.5万亩。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汾源灵治,流经80公里,到静乐县的湾子大队出境。沿途有怀道、西马坊、新堡、鸣河、东西辗河等15条较大支流汇入汾河。在忻县地区范围内,流域面积为481.7万亩,占总面积的81.3%,多年平均径流3.15亿立方米,流量8.2秒立方米。地貌类型多为土石山区与黄土丘陵区,海拔1,140—2,772米。全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30.5万亩,占流域面积的68.6%。根据静乐县沙会水文站多年实测资料,从1951—1980年共流失肥土约3.16亿吨。汾河水库建库22年来,已淤积库容29,200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41.7%。由本区输送的泥沙约有1.77亿  相似文献   

10.
晋祠泉是“三晋第一名泉”,在大规模采矿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双重破坏下,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于1994年4月30日出现了断流。文章针对晋祠泉域罗家曲至龙尾头段生态补水工程进行分析;在汾河干流上游强渗漏段自上而下兴建了4座拦河闸坝进行生态补水,可加大地表水的下渗量和晋祠泉域岩溶水的入渗补给量,从而促进地下水位抬升,推动晋祠泉早日实现复流,同时也能改善汾河河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