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枸杞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炭疽病是菜用大豆生产上发生的常见真菌性病害,破坏力强,发病时在豆荚表面形成黑色斑点,严重影响鲜荚外观商品性和品质,已成为我国菜用大豆生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明确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文对采集的菜用大豆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基于柯赫氏法则分离到引起菜用大豆炭疽病的病原菌,并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造成浙江省菜用大豆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筛选可以用于防控菜用大豆炭疽病的杀菌剂,测定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平头炭疽菌Cts18和胶孢炭疽菌Cts22对生产中常用杀菌剂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发现多菌灵对Cts18、Cts22的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2.13μg·mL-1和96.12μg·mL-1,戊唑醇对Cts18、Cts22的EC50分别为0.27μg·mL-1  相似文献   

3.
蓝莓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鉴定辽宁省部分地区疑似炭疽病的蓝莓病株的病原,为蓝莓病害的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辽宁省兴城市和庄河市的疑似炭疽病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培养,从所分离获得的两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LNSW1和B-Cg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两个代表分离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代表菌株LNSW1和B-Cg1的真菌核糖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采用Mega5.1软件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进行基于病原菌rDNA-ITS基因序列和GenBank中已有相关炭疽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利用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的特异性引物对CgInt2/ITS4和CgInt/ITS4对代表菌株进行特异性扩增,采用菌丝块叶片接种法对8个蓝莓品种进行代表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从辽宁省部分蓝莓产区罹病植株上共分离纯化得到36个菌株,根据各菌株的形态学差异将其分成两个类别,两类别中代表菌株LNSW1和B-Cg1在菌落颜色及分生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且与已报道的炭疽菌属当中的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形态特征相似;两个代表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为557和547 bp,通过基于真菌核糖体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LNSW1与GenBank中尖孢炭疽菌菌株AB729126、KF698729、EU886755聚在同一分支,B-Cg1与胶孢炭疽菌菌株JF923828、KF516931、GU174547聚在同一分支,相似度分别为99%-100%;两对炭疽菌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再次证明所获代表菌株分别为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 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菌丝块接种8个蓝莓品种的叶片及枝条均可致病,两类病菌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尖孢炭疽菌对蓝莓的致病稍强于胶孢炭疽菌。【结论】通过对辽宁省蓝莓主产区的蓝莓发病枝条及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基本明确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蓝莓炭疽病是由尖孢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淳安县三叶青叶部病害发生危害严重,对当地三叶青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明确其病原菌种类与生物学特性,可为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系统学(rDNA-ITSβ-tubulinACTgpdCaM基因的PCR扩增、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将为害三叶青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A-2在20~35 ℃均能生长,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25 ℃;24 h暗培养最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培养基pH为5.0最利于菌丝生长,而pH为8.0最利于产孢。菌株CA-2能利用多种碳、氮源营养,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菌丝在以麦芽糖和山梨醇为碳源、牛肉浸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以乙醇为碳源、谷氨酰胺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慢;产孢量在以山梨醇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大,在以甘露醇为碳源、胰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广东省番木瓜果实疑似炭疽病病害的致病菌,并筛选防控该病害的适宜化学药剂,为番木瓜炭疽病的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番木瓜果园采集番木瓜果实水渍状炭疽病疑似病果,对番木瓜病果进行组织分离及致病性测定,利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病果样品中分离出5个形态特征相似的菌株(C1~C5),随机选取C1作为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鉴定。致病性分析发现,番木瓜果实接种C1病原菌2 d即可表现出明显的水渍状病斑,从表现症状的部位可以重新分离到该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发现,C1初生菌丝为白色辐射状,随后变灰白色,菌丝体上覆盖着一些橘红色分生孢子盘;孢子梗透明,有分隔;分生孢子透明,单细胞,细胞壁光滑,两端圆,形状规则呈圆柱形,壁薄,内含物呈颗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13.2 μm×5.1 μm。这些形态学特征与短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一致。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供试菌株C1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B2)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序列与短孢炭疽菌(C. brevisporum)模式菌株BCC 38876对应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93%,98%和100%。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C1与短孢炭疽菌单独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及发病特征明确了导致广东省番木瓜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短孢炭疽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8种杀菌剂中,45%咪鲜胺水乳剂对C1菌株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抑制中浓度(EC50)为0.082 0 mg/L,其次为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EC50分别为0.263 5和9.714 3 mg/L。【结论】在中国大陆首次鉴定了番木瓜果实炭疽病的致病菌短孢炭疽菌。45%咪鲜胺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番木瓜短孢炭疽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了油茶炭疽病病原菌YCTJ,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00 g/L氟硅唑乳油等10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菌的室内药效。结果表明:经鉴定,证实引起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供试的10种杀菌剂中,400 g/L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这5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在98.41%~100%之间,可以作为油茶炭疽病田间防治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本研究对采集的炭疽病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1株蜘蛛抱蛋炭疽病病原真菌YYL,采用针刺回接实验测定其致病性,并在形态学鉴定基础上,克隆其ITS、ACT、GAPDH和CAL片段进行多基因联合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具有较强致病性,其菌落、菌丝和分...  相似文献   

8.
亚麻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亚麻炭疽病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等特点,考察了供试的10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对亚麻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效果的杀菌剂有退菌特、多菌灵、代森锰锌,其抑菌率分别为97.6%、97.6%、95.1%,其次为波尔多液,抑菌率为76.8%,甲基托布津抑菌率为74.4%。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鉴定土沉香幼苗炭疽病病原,为有效防治土沉香炭疽病提供病原学基础.[方法]从土沉香苗圃采集炭疽病样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以伤口接种法接种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并以形态学结合病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TUB2)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分子系统学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获得的AC0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25℃暗培养7d后,其菌落呈圆形,初为白色或灰白色,后期渐变成灰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圆柱状,光滑,两端钝圆或一端稍尖,平均大小为(17.09±1.11)μm×(5.26±0.55)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近椭圆形,边缘光滑完整,平均大小为(6.72±0.77)μm×(5.45±0.68)μm;病原菌ITS、TUB2和GPDH 3个基因联合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AC01菌株与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模式菌株聚在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根据形态特征结合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AC01菌株为核果炭疽菌(C.fructicola),是国内首次在土沉香上发现该菌引起炭疽病.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博落回种植区发现疑似炭疽病病例,为明确福建三明地区博落回叶片炭疽病致病的病原菌,对采集的典型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博落回病叶中共分离到20株菌株,所有菌株的菌落形态均一致,菌落圆形,白色,背面浅灰白色至肉桂色,分生孢子团橘红色,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单孢;ITS和TUB2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供试的菌株和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ucticola均聚类在一起,置信度分别为82%和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的症状与田间的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通过病样发病症状、菌落形态及基因序列(ITS和TUB2)分析,发现引起三明市明溪县的博落回叶片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  相似文献   

11.
12.
苎麻炭疽病初侵染源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苎麻炭(广且)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病残体。此病的发生有如下几个特点:(1)病害的田间消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甚为密切,日均气温20~30℃和相对湿度大于80%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2)品种间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芦竹青和宜杂2号较抗病,宜苎1号较感病;(3)麻田施用尿素处理,炭疽病发生重于有机肥处理,并且发生的严重度与无机氮的施用量呈正相关,与钾肥无显著相关性;(4)水稻土和沙质壤土病情重于丘陵红壤土麻田;(5)低洼积水和连作均加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山药炭疽病是山药上的重要病害.1999年在四川雅安市,该病病株率达100%,减产90%~100%.文章报道了山药炭疽病危害叶、茎及零余子等部位的症状特点.根据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及计测其大小,鉴定雅安山药炭疽病病原种名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相似文献   

14.
山药炭疽病研究--Ⅰ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山药炭疽病是山药上的重要病害。1999年在四川雅安市,该病病株率达100%,减产90%~100%。文章报道了山药炭疽病危害叶、茎及零余子等部位的症状特点。根据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及计测其大小,鉴定雅安山药炭疽病病原种名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相似文献   

15.
1973年开始到1984年,在乔化苹果树幼苗基部贴环状矮化砧枝皮,宽度为1.5厘米,分为套一环和套二环,皆能使乔化树产生不同程度的矮化效应  相似文献   

16.
17.
作者经1984~1986年对温州市小蔓长春花病害研究证明,主要病害是由Colletotrichum dematium(Pers.ex Fr.)Grove.引起的炭疽病。该病菌能侵染叶、茎蔓和嫩梢,尤其嫩梢最易受害。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6—28℃,最适pH为5.4—6.7。光照能促进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的形成,但抑制孢子萌发。人工接种能侵染苹果和梨。经筛选对炭疽病有效的药剂有炭疽福美和百菌清。  相似文献   

18.
兰花炭疽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武汉市首义公园等地的兰花炭疽病(ColletotrichumorchidearumAlleschf,CymbidiiAllesch)进行了病情调查、病原菌鉴定。孢子萌发试验和药剂筛选等项研究结果表明,春兰(CymbidiumgoeringiiRchb.f.)较感病,惠兰(CymbidiumfaberiRolfe)次之,建兰(CymbidiumensifoliumCL.)和墨兰(Cymbisiumsinense(Andr)Wild)较抗病;兰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在清水中萌发率很低,一定的营养物质对其有刺激作用;兰炭疽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叶片,病菌的潜育期为15d;5种杀菌剂中多菌灵、炭疽福美这两种在室内药剂筛选中对兰花炭疽病菌有良好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苹果炭疽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新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1983年对苹果炭疽病侵染规律、发病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新的防治途径。利用常规化学保护性杀菌剂(波尔多液、退菌特等)提前在果实生长前期施用,获得大面积良好防效。利用苹果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特点,在侵染盛期或盛期过后,施用化学治疗剂(仲丁胺、乙磷铝等),北部苹果区喷1—2次药,南部苹果区喷2—3次药,初步试验可获得较好防效。每一万亩苹果树,减少一次打药可节约投资二万元左右。在黄河故道地区每年可减少4—5次药,将会大幅度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首次(1980年)利用无毒高脂膜防治苹果炭疽病成功,为植物病害防治开拓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三年的觀察顯示馬鈴薯地裡出現的中心病株是當年該病開始流行的標誌。在華北北部的條件下,到開花期才可能發現最早的中心病株。田間只有個別的植株成爲中心病株。即便完全播種病薯也是如此。通常在植株特別茂密、開花較早的低窪地點最容易發現中心病株。在田間的一般植株還沒有任何感染的跡象時,中心病株就已經有了眾多的典型病斑,並且其下層葉片開始發黃。隨後,病害從中心病株順着風向往周圍的植株擴展。但是,傳播的距離是有限的。在觀察的一個典型實例中,中心病株發現後經過10天,田間全部病斑數目的檢查表示90%以上的病斑分佈於中心病株周圍大約800平方米的面積上(圍1)。在晚疫病可能流行的季節中,每次侵染的潛育期相當恒定,變動的幅度僅在3至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