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BRRI(孟加拉水稻研究所)发起与IRRI(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杂交稻方面的协作研究。成功的杂交稻成果依赖于大量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异交。我们曾研究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v_(20)A与它的保持系u_(20)B形成的杂交种子的大田产量(A_(20)B为花粉源)。 25株25日龄的V_(20)B秧苗,在一个隔离区里在20×20厘米为间隔的5行上,每丛移植1株幼苗。与此同时,在V_(20)B秧苗周围以多种间隔距离——20、40、60、80和100cm种子30日龄的V_(20)A秧苗,如同V_(20)B一样种  相似文献   

2.
棉花雄性不育胞质对配合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哈克尼西棉胞质雄性不育三系育种研究,用4个保持系(陆地棉胞质)及其相应的4个不育系和恢复系(哈克尼西棉胞质)配制三套不完全双列杂交48个组合及8个亲本(保持系及恢复系)计56个处理,研究比较了不同胞质状态下配合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核基因组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4套共15份同核异质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为试验材料,应用随机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42对SSR引物,分析其核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在15份材料间共检测到6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4048%,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5个,平均基因多样性为0.18。4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平均相同位点为54.5个,占总等位基因数的86.51%,差异位点为8.5个,占13.49%。同核异质的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具有平均77.78%的相同位点和22.22%的差异位点。同质异核不育系中则具有平均53.97%的相同位点和46.03%的差异位点。同时,获得了一些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指纹图谱。根据不育系和保持系聚类分析图,在遗传距离为 0.22处划分为3群,第1群包括华农A和华育A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共8份材料,第2群包括N9A、N10A和N11A等3份科珍2A材料,第3群包括N12A、N13A、N14A和N12 16B等4份珍汕97A同核异质系。同一套同核异质系基本上都优先聚类在一起,与其选育系谱一致。  相似文献   

4.
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组织的亚洲稻田豆科作物耕作栽培研讨会于1992年1月17日至25日在缅甸首都仰光召开。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越南、孟加拉、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中国等11个国家的代表(每国1—2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以6套甘蓝型油菜同质(陕2A不育细胞质)异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及其保持系为材料,分析比较了不同生育时期各不育系与保持系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面积、光合物质净合成量、群体光合速率等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苗期和花期不育系与其保持系在叶片的主要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等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光合面积、光合物质净合成量等方面不育系高于保持系;(2)在角果期,保持系在光合面积(角果皮面积)、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方面显著高于其不育系,但在叶温、气孔限制值(LS)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3)同质异核的不育系之间在光合气体参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面积、光合物质净合成量、群体光合速率等几个指标之间都有明显差异。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之间主要光合特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保持系的基因型对不育系的性状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爪哇稻Wanilav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AFLP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初步鉴定了爪哇稻Wanilav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并以2套水稻(Oryza sativa)同核异质材料273JW(爪哇型胞质不育系)、273D(D型胞质不育系)及其对应的保持系273B, 803JW(爪哇型胞质不育系)、803WA(野败型胞质不育系)及其对应的保持系803B为研究对象,利用AFLP 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JW型不育胞质的指纹图谱,分离了JW型胞质与野败型胞质及保持系的差异片段。  相似文献   

7.
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菜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为材料,对营养生长阶段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甜菜营养生长阶段的4个时期中,脯氨酸含量基本表现为保持系高于不育系.说明不育系和保持系在营养生长阶段生理生化代谢上已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滇1型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113个育性稳定的滇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的花时特性,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单穗花期为5~10 d,大部分材料为6~7 d;不育细胞质对花时有影响,94%的不育系花时较其相应保持系晚,平均晚约40 min;根据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时早晚、花时相遇情况等将其分为4种类型。提出滇1型粳稻不育系优良花时性状的2个评价指标:一是不育系的始盛花时间不迟于14:00;二是不育系的理论有效相遇颖花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5对不同亲缘的多粒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配合力及其亲本基因型方差的分析,看出雄性不育系工农M214A及O—型系在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3个经济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经回交3代成系的其它几对材料对上述多基因控制的3个性状,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间的表现并不一致。试验对亲本的配合力和遗传力作了初步分析,为利用杂种优势配制三交种提供了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秧龄和插植密度在早稻旱育秧栽培中对产量的影响,采用复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旱育秧秧龄可定为3.5~5.5叶,二因素互作显著,最适秧龄为4.5叶。秧龄4.5叶时,插植密度适宜范围25~30丛/m^2,以25丛/m^2最适宜。生产上适宜的组合是秧龄4.5叶、插植密度25丛/m^2。  相似文献   

11.
早稻机插秧的密度和本数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嘉育253为供试品种,研究早稻机插秧的密度和本数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播行距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株距增加,密度减小,单丛有效穗数、结实率、成穗率增加,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公顷颖花数、株高、基本苗数、最高苗数减少,最终产量降低:随着插秧机取苗档位的提高,穴插本数增加,单丛穗数、每公顷有效穗数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公顷颖花数增加,但在5档以上时明显降低,最终产量增加.综合分析认为,在目前大多数插秧机行距固定、株距可调的情况下,以密度30cm×(12~14)cm、本数5~7档(丛插5~7本)为宜.  相似文献   

12.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POD、CAT、SOD活性及POD酶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C478及其保持系478、恢复系H01为材料,对叶片以及雄穗小花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在生长过程中,不育系与保持系和恢复系叶片中的POD活性有明显差异;CAT活性在抽雄期相差不大;不育系每个时期的SOD活性均显著高于保持系。玉米雄穗发育过程中,不育系雄穗小花的POD活性高于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雄穗小花刚开始孕育穗长不超过5 cm(时期I)时CAT的活性显著高于保持系与恢复系,不育系雄穗小花孕育完全但没抽出(时期II)时SOD活性明显低于其保持系。玉米抽雄期和开花期的不育系与保持系、恢复系叶片中的酶谱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扩大甘蓝型油菜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以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白菜型亲本保持系Ageva、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及相应不育系105A、8个新型甘蓝型保持系B1~B8(105B×Ageva的种间杂种回交后代)及相应不育系A1~A8、4个甘蓝型恢复系R1~R4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分析保持系与恢复系材料间的遗传差异,用R1~R4与甘蓝型保持系进行NCⅡ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表现,并对甘蓝型保持系相应不育系进行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调查。结果表明:保持系B1、B2、B3、B4、B5和B8与恢复系R1~R4的遗传距离均大于105B与这些恢复系的遗传距离;新型甘蓝型保持系与恢复系所配组合中,有22个组合(占总组合数的68.8%)的单株产量均高于甘蓝型亲本保持系105B与恢复系R1~R4所配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新型不育系A1、A3的花瓣张开度和结实性与105A接近,存在花瓣张开度大、结实性较好的新不育系材料。结论认为,导入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新甘蓝型油菜保持系应用潜力大,表现在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遗传差异大,所配组合产量高,所对应的不育系结实性好。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2017,(2):38-42
以杂交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9712为材料,于2014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进行了机插水稻秧龄弹性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秧龄条件下机插水稻的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以确定机插水稻的适宜秧龄范围,为实现机插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秧龄过长,机插水稻的秧苗素质变差;随着秧龄延长,机插质量变差,各生育时期的叶龄数增加,分蘖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减小,干物质积累量也逐渐减少,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降低,产量也降低。在本研究设置的25~37 d秧龄范围内,两参试品种均以25 d秧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用4个雄性不育系(外引系 CK60A,外引种×本地种的衍生系2219A、36A 和1202A)及其保持系按全部可能的组合互交,产生12个不育单交种。用这些不育单交种再和5个恢复系(285、PD3—1—11、168、IS84、CS3541)杂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拔柴时间对蒜套棉铃重、籽棉产量、衣分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以瑞杂818为研究对象,设置9月20日、9月25日、9月30日、10月5日和10月10日5个拔柴时间,每个小区分别于上述5个拔柴时间进行5次采收,研究拔柴时间对蒜套棉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拔柴时间的向后推移,5次收获的铃重、籽棉产量、衣分...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同核不同细胞质的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之间酯酶同工酶的异同,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T型、Q型、AL型三种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恢复系等合计35个材料的孕穗期旗叶和幼小穗中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持系与恢复系在旗叶和幼小穗的酯酶同工酶上未发现明显差异。但不同不育系(TA92-8、QA92-8、AL92-8)之间以及与其同核保持系(绵阳92-8)之间存在差异。其中,Q型不育系在旗叶和幼小穗酯酶同工酶上与同核保持系一致,但T型、AL型不育系比其保持系多2条旗叶期酯酶同工酶谱带(ESTa-8,9)。上述结果说明,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谱带差异可能与特定核质互作有关。本研究为T型、Q型、AL型不育系的区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杂交稻泰优390和隆晶优1212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在不同秧龄(15、20、25和30 d)下对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杂交晚稻的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秧龄下,单本机插的处理分蘖数均少于常规机插,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和二次枝梗比常规机插平均高18.36%、21.00%和26.92%;单本机插分蘖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低于常规机插,但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要高于常规机插;单本机插分蘖中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单茎干物质量分别比常规机插高0.02 g、0.11 g和0.37 g;单本机插在15、20、25和30 d秧龄下的产量分别较常规机插高10.08%、11.08%、18.64%和20.07%。由此可见,杂交晚稻采用单本密植机插,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形成个体优势,增加二次枝梗数,扩大库容量,提高齐穗后群体干物质量,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明不同机插方式下水稻适用穗型和适宜栽插规格,阐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大、中和小穗型各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钵苗机插(行距33cm)、行距30cm毯苗机插和行距25cm毯苗机插3种机插方式(记为A、B、C),研究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形成和穗部性状的影响。钵苗机插设置3种株距,分别为12cm、14cm和16cm(记为1、2、3),2种行距毯苗机插设置5种株距,分别为10cm、11.7cm、13.3cm、14.8cm、16cm(记为1、2、3、4、5)。研究结果表明:1)钵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产量呈先增后减,以A2最高;中、小穗型品种产量呈递减趋势,以A1最高。毯苗机插,随着密度降低,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先增后减,以B4最高,C方式呈递增趋势,以C5最高;中穗型品种B和C方式产量均呈先增后减,分别以B3和C4最高;小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呈递减趋势,以B1最高,C方式呈先增后减,以C2最高。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增产幅度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2种行距毯苗机插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大穗型品种B方式产量高于C方式;中穗型品种株距为10cm、11.7cm、13.3cm,B方式产量高,而株距为14.8cm、16cm,C方式产量高;小穗型品种除株距为10cm外,C方式较B方式具有增产优势。2)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增加,群体颖花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一。同一密度下,不同机插方式间单位面积穗数相当,钵苗机插每穗粒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每穗粒数增幅表现为大穗型中穗型小穗型,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对2种行距毯苗机插而言,同一株距下,B方式单位面积穗数少于C方式,而每穗粒数则相反。3)随着密度降低,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呈减少趋势。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穗长、着粒密度、单穗质量、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粒数高于毯苗机插。因此,钵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充分发挥大穗优势,提高群体颖花量而高产;中、小穗型品种宜采用高密度栽插,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毯苗机插应用大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适当增加株距,依靠扩大穗型而高产;中穗型品种宜采用行距30cm,配置中等密度,协调穗粒结构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小穗型宜采用行距25cm,适当减少株距,通过显著增加穗数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2015,(1):39-41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和甬优1540以及常规晚粳稻宁81为材料,比较分析二段育秧手插栽培与机插栽培的生育期、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探讨水稻与经济作物2季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从播种到齐穗生育期分别延长5和10 d,全生育期分别延长4和7 d;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高峰苗降低1/3,成穗率提高25.5~30.0个百分点,有效穗增加10%~15%,每穗总粒数减少3%~5%;甬优12和甬优1540二段秧手插栽培比机插栽培平均增产4.82%;籼粳杂交稻比常规晚粳稻增产20.79%~26.22%,主要原因是因为籼粳杂交稻大穗多粒;籼粳杂交稻二段育秧手插栽培比常规晚粳稻湿润育秧手插栽培每公顷增收6 250~7 0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