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为保护带鱼资源,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东海区产卵带鱼保护区,保护区范围是北纬28°30′~30°30′、东经124°30′以西到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每年5月1日至6月30日禁止拖网,对网和以捕捞带鱼为主的渔船进入生产。请各渔业生产单位共同遵守,违反者将  相似文献   

2.
1.东海绿鳍马面鲀产卵群体自从开发利用以来,体长、年龄和体重组成出现了两次增大两次变小的过程。即1974—1976年和1981—1983年的个体较大,1977—1980年和1984年的个体较小,而1985年的个体最小。但性腺成熟系数却在提高,表明资源的密度在降低。 2.绿鳍马面鲀不同生活阶段的性比不一样,产卵期雄鱼的比例最高,越冬期居次,索饵期雌雄比例基本相等。 3.从产卵个体、仔稚鱼和产卵盛期渔获量的分布判断东海绿鳍马面鲀的产卵场在25°30′—30°00′N、122°00′—126°30′E海区,范围较广,主要产卵场在25°45′—27°00′N、122°00′—123°30′E,水深100—120米的海区。 4.东海绿鳍马面鲀的产卵期在3月底至5月下旬,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 5.从雌鱼性腺V_A、V_B期比例的周日变化判断绿鳍马面鲀产卵的主要时间在23时至翌日11时。 6.从绿鳍马面鲀人工授精卵附着实验的结果和产卵场环境条件的对照,说明海洋里的贝砾类、海藻、海绵体和珊瑚等物体是马面鲀卵的良好附着基。  相似文献   

3.
1.山东省龙须岛近海增殖牙鲆、高眼鲽、黄盖鲽、半滑舌鳎。黄海槽位于34°00′~37°30′N,122°30′~124°00′E,水深60~80米,是个比目鱼资源大储存库。比目鱼资源增殖后,逐渐储存于黄海槽内,在黄海槽西侧斜坡上将形成兴旺不衰的渔场。 2.江苏省五条沙外海增殖木叶鲽和长鲽。木叶鲽于11~12月产卵,仔、幼鱼依靠黄海暖流发育、生长,长大后沿各级水深斜坡往南扩散。长鲽(冷温性鱼类)于1月上旬至3月中旬产卵,冬季靠黄海暖流生活,其他季节随南黄海冷水继续生活,并往南扩展。 3.浙江省杭州湾增殖牙鲆和半滑舌鳎。两种的生境条件变幅大,能抵抗严寒、高温和食物竞争。两种避开东海主导种带鱼,往浅、往深填充,能形成地方种群。 4.福建省三都澳近海增殖牙鲆和半滑舌鳎。在黑潮支梢和沿岸流影响下形成地方种群,洄游移动于台湾海峡海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1年4月、6月、9月和12月东海中部(27°00′~30°00′N、122°30′~127°00′E)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61种,平均站位出现鱼类10.95种;优势种类中除了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银鲳(Pampusargente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等经济种类外,其它大部分种类为经济价值不高或小型的鱼类。各调查航次的优势种类排序和组成不同。通过分析发现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同时各调查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6月份的各项指数均为最低,12月份为最高,这是各调查月份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最近发出通知,于1989年开始,在我国东海区设立产卵带鱼保护区。保护区范围是:北纬28度30分至30度30分、东经124度30分以西到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海域。在保护区内,每年5月1日至6  相似文献   

6.
<正> 昌化渔场处于北部湾东南部、海南岛西部,昌化渔场范围宽广,海岸线长,连贯四县(儋县、昌江、东方、乐东),南北伸延140公里,位于东经107°~108°40′,北纬18°30′~19°40′。渔船活动的海域,属大陆的沿岸海水域,面积10,000平方海里。大部分渔船作业活动水域面积有9,000平方海里,为30~50米的沿岸海区。纯属泥沙底质,海底平坦,适应各  相似文献   

7.
东海区短鳄齿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2005年东海区(26°30′~35°00′N、121°00′~127°00′E)渔业资源监测底拖网调查资料,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方法分析了东海区短鳄齿鱼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深、水温、盐度与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区短鳄齿鱼主要分布区域为:28°00′~30°00′N、123°00′~126°30′E;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以秋季(9月)最高,春季(4月)最低;短鳄齿鱼适宜水深、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70~110 m、17~23℃、34.3~35.2。结合东海海流分布特点,初步推断短鳄齿鱼为暖水性海洋小型鱼类,其生物量分布和季节变化受台湾暖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海带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利用2002年12月~2004年8月在东海中北部(27°~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带鱼渔获样品,共采集788ind,每月对带鱼矢耳石生长轮计测和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带鱼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鱼呈现出较以往任何时期低龄化和生长加快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体重与肛长的关系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该群系的生长其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493.3mm,K=0.346/yr,t0=-0.387yr。  相似文献   

9.
农业部《关于设立东海产卵带鱼保护区的请示》报告,已经国务院批准。  相似文献   

10.
夜光藻与浮游生物关系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年4-5月在东海122°~123°30′E、29°~32.N海域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中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春季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平均丰度高达6 531 ind·m-3(41~48 576 ind·m-3),夜光藻呈南北高、中间海域低的分布特征;高密集区(>10 000 ind·m-3)位于东海北部122°30′E以东、31°30′~32°N和南部29°~29°30′N海域;长江口及杭州湾近海(122°15′E以西)丰度低.夜光藻丰度与网采浮游植物总丰度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性(R=O.75,P<0.001);与表层水样中硅藻和大型浮游桡足类丰度呈非线形相关关系,前者可用Yield Density模型拟合,后者可用Johnson Schumache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11.
黄海鱿鱼渔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steenstrup,原名太平洋斯氏柔鱼,以下简称鱿鱼)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头足类.近几年第三季度,烟渔公司把它作为主要捕捞对象,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在鱿鱼的索饵场中,尤以黄海渔场(38°~39°N,123°E 以东和35°30′~37°30′N,124°E 以东)和东海北部渔场(30°~32°30′N,125°E 以西,简称南渔场)最为重要,故研究鱿鱼在黄海  相似文献   

12.
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渔业资源状况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是我省建立的以保护大麻哈和其它冷水鱼为主的二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任务是开展对该保护区鱼类资源、浮游生物及水域环境等方面的调查,为保护措施的制订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逊别拉河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状况。 逊别拉河发源于小兴安岭主脉西南岔大岭段,地处北纬48°07′~49°42′,东经126°48′~128°59′之间,全长279km,流经黑河、孙吴、逊克等市县,在逊克县车陆乡西双河村汇入黑龙江,该河中上游河宽30~60m  相似文献   

13.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00′~123°30′E、29°00′~32°00′N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和赤潮生物的关系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共鉴定桡足类40种,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水蚤幼体(Eucheta larvae)、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等,并以中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桡足类总丰度均值为154.97 ind·m-3(5.00~649.85 ind·m-3),最高丰度区(>500 ind·m-3)主要分布于长江口30°30′~31°15′N、123°15′E以东水域.多样性指数值在长江口以北是近海高于外海,长江口以南是外海高于近海.桡足类种类数与表层水温(℃)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R=O.713,P<0.01).桡足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样中硅藻丰度,桡足类总丰度与夜光藻丰度呈非线形相关关系,前者可用肥力与产力模型描述,后者可用有效积温模型表达.  相似文献   

14.
东海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03,27(3):258-264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生态特征,分数量、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三部分从不同侧面作了探讨,本文为该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55.5%,占饵料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4.8%;秋季丰度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平面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分布,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其中,大陆沿岸水和东海外海水交汇区丰度值较其它混合区高。本次调查东海北部(29°~32°N、125°E以西)水域桡足类丰度约为20年前同期的1/3;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的平面分布往往取决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con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subcrassus)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东海管水母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兆礼  张金标  蒋玫 《水产学报》2003,27(Z1):82-90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管水母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数量分布、生态类群等作了探讨.结果表明鉴定到种的管水母类有40种,其中宽板无棱水母(Sulculeolaria bigelowi)为东海区首次记录;主要优势种有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拟细浅室水母(Lensia subtiloides)等.管水母类总丰度春季最高(491 ind·10-2·m-3)、夏季最低(66 ind·10-2·m-3);平面分布不均匀,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东海管水母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数量上以近岸低盐广温类群占优势,65%的种类由广高温高盐类群构成.  相似文献   

16.
渔业动态     
<正> 东海外侧渔场发现大批黄鱼幼体据浙江省舟山市桃花、登步、蚂蚁等地区机帆渔船老大们反映:近几航次生产中的海区,即是1974年舟山渔民捕捞越冬大黄鱼渔场略偏北的苏岩、鸭礁、虎皮礁周围(东经125°~126°、北纬31°~32°30′)。发现大面积密集的大、小黄鱼幼鱼  相似文献   

17.
东海区七星底灯鱼数量分布以及与温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从2000年12月到2001年9月一个周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东海区七星底灯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区的七星底灯鱼可分为东海北部和浙江中南部近海2个群体。以东海北部群体较大,主要分布在30°N以北的海域;浙江中南部近海群体较小,且只有零星分布。七星底灯鱼在东海北部海域从沿岸到外海都有分布,但沿岸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30°30′~32°30′N、124°00′~126°30′E之间的海域;以冬春季节分布面较广,夏秋季节的分布面较窄。东海北部群七星底灯鱼栖息海域的表层温度值变化较大,以春季最低,秋季最高;密集分布区的等温线变化范围在1~2℃左右。浙江中南部近海群的栖息水温变化较小,全年都在20℃以上。各季节浙江中南部近海群的适宜水温均高于东海北部群。各季节东海北部群密集分布区的表层盐度在32.0~34.5之间,以冬春季的盐度值较高,夏秋季的盐度值较低;浙江中南部近海群的栖息海域表层盐度除冬季较高外,其余季节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东海区夏、秋季大型水母分布区渔业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丁峰元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20-128
本文根据1999~2004年的夏季和秋季东海区大型水母和渔业资源的状况,分析了大型水母分布区内的渔业资源特征。结果表明大型水母夏季主要分布于30°30′~33°00′N间,秋季主要分布于32°00′N以北海域,并呈现由夏季到秋季逐渐往北转移的趋势;2003年是大型水母数量最高的年份,该年水母主要分布区内的渔业资源种类数最少,CPUE最低,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也最低;2003年夏季水母高发区内渔获种类的优势度也较其它年份发生了显著变化,优势种变为黄;2003年水母高发区内带鱼、小黄鱼和银鲳的当龄鱼较少,银鲳的肥满度增加,小黄鱼的肥满度降低,而带鱼的肥满度未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对水母高发区内渔业资源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解释,并对水母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东海有尾类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有尾类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秋季有尾类丰度最高,均值为149 ind/100m3,夏季38 ind/100m3,冬季20 ind/100m3,春季9 ind/100m3;有尾类数量在冬春夏季与水温和盐度相关关系不显著,秋季与表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尾类数量季节变化机制具有暖水种的特征,这些特征形成与其优势种适温适盐特性有密切的关系。东海有尾类的数量波动,与东海暖流势力消长有密切的联系,也同暖流势力从夏到秋季维持一段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在东海,暖流势力较强的海域往往可以成为有尾类高丰度分布区域。秋季有尾类高分布区出现,对东海北部外海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渔场和东海南部的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日本鲭(Scom ber japonicus)等多种经济鱼类渔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福建转浙带鱼延绳钓生产面临问题及纾解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开群  郑顺琦 《海洋渔业》1993,15(3):112-115
<正> 一、转浙带鱼延绳钓生产面临的问题 (一)东海带鱼资源处于低水平向下波动目前东海带鱼资源根据科研部门估算预计有90万吨,其中东海区带鱼渔获量44万吨左右,日本、南朝鲜、我国台湾省及我国北方渔船在东海渔获15~20万吨。近几年由于江苏、浙江、上海大力发展大马力拖网船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