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项目的试材为辽宁省草河口的种子,在泰山三岔苗圃育苗,分别在泰山的上、中、下部营造试验林、总面积892宙。经30年引种试验证明,樟子松在泰山生长发育正常。树高年平均生长量0.24~0.27M,胸径年平均生长最0.41~0.45cm,干形圆满通直。19年生开始结实,对试验区发生的林木病虫害(松扁叶蜂、油松巢蛾、松干枯病等)及自然灾害(大风、雪折、低温、干旱)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在贺兰山西麓山前洪积滩地引种樟子松,经8年试验研究已获成功。樟子松在该区表现出抗性强,无病虫害,生长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樟子松为常绿乔木,树高达30 m,胸径达1m,树冠呈广卵形,叶二针一束,粗硬稍扁,树干通直,材质优良,树姿秀丽,且根系发达,可塑性强,适应性广。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和用材兼优的树种。地处六盘山外围的泾源县是宁夏的生态旅游县,营林生产要求以营造生态景观林为主,樟子松是  相似文献   

4.
干旱灌区盐化土樟子松造林中覆膜对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樟子松引种到河北邓栅子苗圃后的苗期的生长和存苗情况,以及不同种源的幼苗生长节律和物候期进行观察,发现第3年存苗率在30%以上的产地有牙克石,漠河、甘河、碧洲、长春、新宾6个产地,长春产地的15个系号中以80号、204号、250号,和81号存苗率较高,呼玛、黑河、十八站成苗率极低,仅为0~6.1%.各种源中生长较快的有长春250和207号,2年生平均高生长分别为16.0cm和13.6cm,其次为逊克、长春80、81号,这表明随着产地纬度的升高,苗木生长越来越差。各种源的苗木生长速度虽然不同,但速生期基本一致;物候期大致同步。试验结果表明,长春250、207号种源表现最佳,逊克、和长春80、81号种源次之。  相似文献   

6.
樟子松是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经专家考证,樟子松原产于欧洲,后因气候变异自然南移至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及呼伦贝尔高原地带.它的寿命长,材质好,是一个抗逆性强,对温度、水分适应能力大,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但对土壤的透气性  相似文献   

7.
夏津沙地樟子松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为欧洲松的一个变种,是我国重要的成材树种之一,天然分布于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沙地。50年代初在辽宁省章古台(科尔沁沙地)引种成功,使樟子松的分布纬度向南推进了5°。嗣后,中国林业科学院在毛乌素沙地榆林地区引种樟子松成功。在荒漠(新疆精河、甘肃河西走廊和磴口)和半荒漠(沙坡头)地区的沙地栽植樟子松,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樟子松近年来在神木县的引种、育苗、栽培情况以及造林后的成活、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樟子松在神木县无论是荒山还是沙地,均能适应成活并且生长良好,可以作为神木县造林、绿化的主栽树种。可以广泛用于荒山、沙地、城镇绿化和矿区绿化等各种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9.
10.
从1992年开始,我们在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开始引种樟子松,并与本地常规造林树种油松进行了造林对比试验。经过7年的试验观测,结果表明,在小五台山干瘠立地的阳坡、半阳坡宜林荒山上樟子松造林后的前期生长比油松快,效果优于油松,在小五台攻艰造林阶段和特殊地段可以引种造林。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章古台于1955年引种樟子松进行治沙造林试验。在50多年引种栽培过程中,樟子松经受了环境条件的巨大变化,引起生理机能与生长发育规律的改变,出现旺盛生长期提前且缩短、提早衰弱、水分亏缺、感染枯梢病等不稳定因素。通过选育优良种源,选择优良无性系,降低造林和经营密度,营造混交林,提早打除底侧枝,防止枯梢病发生等措施,改善与提高了引种造林技术。通过对樟子松的引种造林,章固台地区生态系统逐渐完善与稳定,在杨树难以成林的干旱沙丘的中上部形成了固沙林生态系统,构成了典型的沙地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章古台不同感病等级樟子松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感病后,根际土壤的pH值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CEC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根际土壤中盐分的富集程度明显下降,全N、速效N、速效K的富集程度和速效P的亏缺程度明显下降;樟子松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和酶的活性随感病等级的加重呈下降趋势,说明樟子松感病后,其根系的生物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石亮 《防护林科技》2021,(1):4-5,21
为探寻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T)的分配规律,选取辽西北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季叶、枝、根系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和TNC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之和)进行比较.结果 表明:纯林中的樟子松较混交林的樟子松具有更高的可溶性糖和TNC含量,混...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批樟子松不同种源试验林的调查分析得知,地理种源不同,樟子松的高生长、生长节律及适应性均存在着明显差异,树高生长差异大于胸径生长差异。不同种源物候期略有差别,纬度高的种源,物候期到来略早,纬度低的到来略迟,相差1~4d。一般人工林种源生长好于天然林种源,低纬度种源好于高纬度种源。经过十几年的种源试验表明,9007(净月潭)、9014(章古台)、9006(高峰)、9012(青山)号为最佳种源(产地)。  相似文献   

15.
根据标准地和解析木调查资料,以樟子松人工林树冠内活枝为研究对象,探讨同一树木的不同龄阶的枝生长规律,同一林分不同大小树木枝生长的规律,以及不同林分条件下枝生长的规律。结果表明:单株树木枝条长度总生长曲线呈“S”形,连年生长在生长初期达到一最大值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同一林分中,枝条总生长随着枝龄的增加而持续增长;在不同年龄相同密度林分中,年龄较小的林分枝长连年生长要比年龄较大的树林增长快一些;在相同年龄不同密度林分中,密度较小的林分比密度较大的林分枝长总生长及同期连年生长要快一些。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东部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以黑龙江东部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及不同立地条件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 26块标准地中139株标准木的树干解析和生物量数据,以树木各测树因子为自变量建立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树干、树枝、树叶及全树重的生物量预测模型;并研究了不同年龄樟子松林分的生物量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各分量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形式均为CAR模型,各最优模型的变量主要为胸径(D)和树高(H)因子,D2H能够很好地反映树干的干重,胸径和树高能够很好地反映树枝、树叶及全树重的变化;樟子松单株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树干的生物量占全树重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枝和叶的生物量变化趋势与树干相反,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文中研究的不同年龄阶段樟子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结构变化规律及相应的预测模型,可为进一步了解樟子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积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种子经过处理后,采用覆膜育苗,可节水保肥,出苗快,出苗齐,长势好,增强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樟子松嫩枝嫁接时间、方法、人员及生产应用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樟子松嫩枝嫁接的最佳的时间为7月末8月初,晚于8月上旬不宜嫁接;嫁接方法以髓心形成层贴接和劈接为宜;对樟子松嫩枝针叶束嫁接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高寒地区樟子松育苗中应用外生菌根真菌的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高寒地区樟子松新播苗、移植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苗高、地径、侧根数、干重和菌根化程度均比对照有较大提高。随着苗木生长期的延长,这种积极作用越显著。根据各项生长指标综合分析,筛选出的优良菌种为:臭红菇(Russula foetens)、牛肝菌(Boletus sp.)、血红铆钉菇(Gomphidius rutilus)。  相似文献   

20.
利用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密度试验林8个密度水平、3个林龄段(13、21、32a)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造林密度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胸径、树高、蓄积量的生长和林分自然稀疏、径阶分布、材种出材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樟子松人工林能否稳定、可持续地发挥防风固沙功能,确定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为1 667~2 500株·hm-2,最佳株行距配置方式为2m×3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