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农业信息》2003,(8):40-40
紫笋茶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顾渚山,因其芽形如笋,芽色带紫,品质上乘,故取名为紫笋。中国古代茶圣陆羽对紫笋茶十分推崇,至今这款名茶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紫笋茶的故乡长兴县为迎合现代人追求健康、自然的饮食观念,将这一地方特产作为原料制成了独具匠心的“茶宴”,成为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体现地方物产珍品的特色宴席。  相似文献   

2.
7月8日,应陈文华教授邀请,婺源县诗词学会诗友一行20余人赴“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参加“荷花诗会”。  相似文献   

3.
品茗读闲书     
所谓读闲书,就是没有功利性的读书,纯属为了消遣、解闷,去读专业以外的书。茶书原先对我来说是闲书,但自从业余爱好茶文化以后,因为讲课和写作需要认真阅读、参考,甚至还要做点笔记,所以茶书对我来说已经不能算是闲书了。读闲书完全是兴趣所致,不必正襟危坐,不必伏案精读,要放松心情,伴有一杯清茶,  相似文献   

4.
湖北茶联     
湖北饮茶历史悠久,各地名胜、茶凉亭、茶馆等,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茶联,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拾掇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品茶,看明代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画的《品茶图》,左上角有自题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吟其诗如品佳茗,只吟一遍即可背诵。唐寅品茶用前人之法,其法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司马昭的岳父,魏经学家王肃,茗饮有法,且很有风度。有个叫刘镐的当官的人,很仰慕他,专习茗饮。北魏著名散文家杨衔之把它写入《洛阳伽蓝记》中,较早地记载了当时的品饮茶事。  相似文献   

6.
彭一万 《农业考古》2019,(2):143-148
香港产茶的历史比较悠长,如今也是重要的茶叶贸易港口。香港的茶联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这些茶联对于传播茶文化知识,促进茶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2):83-113
雅 室品茗需要在一定的场所进行。这场所可以大到山林野外 ,也可以小到陋屋斗室 ,甚至是小到一张茶桌或是一个茶盘。环境如何对人们品茗的心境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自古以来茶人们对环境十分讲究。大体说来 ,品茗环境可分为野外、室内和人文三类。一 .野外环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很深 ,追求与大自然的统一。他们常把山水景物当做感情的载体 ,借自然风光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与自然情景交融 ,因而产生对自然美的爱慕和追求。所以 ,古代茶人们都喜欢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品茶。陆羽在《茶经·九之略》中提到 :“其煮器…  相似文献   

8.
9.
襄岸生 《农业考古》2005,(2):295-296,299
茶联属对联,是文艺园地中的一朵极为别致的奇葩,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人们在创作茶联时,常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其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于饮茶的历史发展进程,历来人们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宋人蔡条《铁围山丛谈》中曾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即宋徽宗)时盖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1)历代文人爱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茶诗词.与宋代品茗风尚的广为盛行相呼应的,是此际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与茶有关的诗、词、散文、理论专著等相关著述,其中茶诗、茶词有一千多首,是唐代的两倍.众多的茶诗、茶词之作,从茶的制作、茶艺、茶道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宋代的品茗风尚,本文拟以茶诗词为辅证,从一个侧面来看宋代之品茗风尚.  相似文献   

11.
郑毅 《农业考古》2006,(2):153-154
“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玉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的《梦江南》似乎给人一种无垠的联想:一阙又一阙的连绵梅雨,将江南幻化出一派湿漉漉的朦胧状态,那滴滴嗒嗒、淅淅沥沥的梅雨又如梦如幻、如歌如吟,竞造就了江南人多愁善感和柔情含蓄的性格;而“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又使江南人有了舒恬优雅的品茗逸兴和别具情趣的梅雨烹茶习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人赵师秀的这首黄梅雨诗,写得清新自然且又富有生活的闲情雅趣;他在淡泊和静穆中只用一个“闲”字就将梅雨的凄楚和灰黯淡然释去,想来还应有一杯香雾氤氲的茶才是。而同是宋代的曾几似乎是更有情调,他说“雨润梅黄后,风熏麦秀初。不持新茗碗,空枉故人书”。是的,在这灿烂花事,落英缤纷的梅雨时节,泡一壶新茗,用梅雨滋润,那将是点点滴滴都是诗,丝丝缕缕都是情……如是,“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薰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相似文献   

12.
张献庆 《农业考古》2005,(2):300-300
一日,朋友至鄙人“春雨茶叶店”小坐。见友前来自是不亦乐乎,忙沏上一杯上好的浙江武义高山有机茶热情款待。朋友细品轻闻,脸露微笑对高山天然有机茶赞不绝口,并称此茶色、香、味、形俱佳,然唯叹好茶并无好水泡,正所谓“茶性必发于水”。朋友所言之水,乃茶圣陆羽所说“山水上,江水中……”大自然中的山水溪泉,这说明水对茶的重要影响。鄙人对此并无深究,只知上海自来水之氯气甚浓,现已直逼黄浦江上游吴淞江取之。据报载,已达直接饮用水标准。但经水厂处理,仍非理想的泡茶用水。除非要有“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似的那份“活水还需活水烹”的闲情雅兴,方能泡出一杯有好水、好茶、好品味的上乘之茶。不过。茶逢知己话就多。由品茗“斗茶”话“斗水”又延伸至“斗联”。朋友说不论何水泡茶,何不“斗联”助兴。鄙人问友何以“斗”之。友说,以前曾有台湾人士在网上出一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此联顺读倒读均为同句同意,你何不借此上联以“茶意”应对。  相似文献   

13.
品茗赏联味亦奇江西省遂川县刘志桂江西省遂川县自古出好茶,北宋文豪苏东坡曾在遂川“茶烹石鼎”,一杯玉露给这位旅途过客极大的快慰。遂川人好喝茶,日常生活中以茶遣兴,以茶会友,有极讲究的茶礼。遂川县的每个圩场都有许多茶店,有的平淡朴实;有的是带骑楼的旧茶铺...  相似文献   

14.
福建茶是常用的盆景材料。对于1盆近乎荒芜的福建茶盆景,养护管理可从松土除草、浇水、修剪以及放置保护等方面进行,可使其达到叶色健康、重新焕发活力的状态;同时,注重对摘心、摘芽、摘叶等修剪技艺的把握,做到及时修剪,按需修剪,能使其成为1盆具有一定造型效果和观赏价值的盆景。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地形和气候特点为基础,研究了我省野生茶资源的植被类型、自然分布规律及其形态特征、解剖学性状和适生条件与种性关系.并确认其分布海拔的>10℃年积温下限不低于4000℃和忍受极端低温不低于-10℃的生存界限.从形态性状和解剖学特点上分析了野生茶树在特定生态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下,形成许多固有特征及其潜在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意义,并指出必须加强研究及其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汪辉煌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117-117
本文从茶叶中的色素构成、加工中的色泽变化入手,并根据制造工艺不同,探析了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的颜色特点;指出了奥林匹克与中国茶文化的机缘巧合。  相似文献   

17.
胡迎建 《农业考古》2002,(2):293-295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土。中国人历来爱饮茶,日常生活离不了它,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之一。闲时品茗,养心怡神,“一瓯徐饮最怡神”;炎热时饮茶驱热,“闲品七瓯烦暑去”,可谓功能妙品。茶可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民族魂.茶使我们冷静多思,淡泊宁静,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品茶如品人,人生百味尽汇于此.茶像一根根微细的血管,它的血液悄无声息地流进了千家万户,建立起一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21世纪的和平之饮,就是中国茶.  相似文献   

19.
岳西在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1936年由潜山县太湖县、霍山县、舒城县四县相邻区域各一部分组成,邻接湖北,江淮分水,皖河源头。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乃古时南北大道,宋元明清至民国,高山古寨上发生过无数的战事。农产以稻、麦、油菜、玉米、茶叶著名。因为江淮要地,茶产丰饶,所建茶凉亭亦多。沧海桑田,茶亭多数已不存在,现存的茶亭、茶联就更显得珍贵。  相似文献   

20.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5,(2):149-152,158
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至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