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业考古》2021,(3):31-37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延续了先秦秦汉的传统。水稻种植得到官府的重视,在黄河及其支流两岸,通过兴修水工程形成了种植水稻的便利条件,成为曹魏西晋时期农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标志。北魏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后,虽然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魏晋时期的水平。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理论上对水稻种植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1,2)。《齐民要术》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耕作制度进行了具体详实的描述,其中涉及了耕作制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很多复杂的农业技术术语,其中虽然没有出现耕作制度一词,但是对  相似文献   

3.
《天工开物》中水稻生产技术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缘起对古农书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开始于五十年代,1959年南京农史室的同志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到黄河中下游的山西、河北和山东等许多县市对《齐民要术》进行了实地调查,发表了《齐民要术调查研究的尝试》一文,这一尝试不仅为《齐民要术》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成果和有用的参考资料,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史学方法上为农史研究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在探讨传统农业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今天,这种方法尤为重要。有鉴于此,我们在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陈文华先生的倡导下,深入到《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的老家江西奉新县,走访了奉  相似文献   

4.
高二旺 《农业考古》2016,(4):190-194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姜的种植和食用逐渐普及。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江南、巴蜀和渭川一带是几个重要的产地。姜的烹饪方法在《齐民要术》中有很多记载,不仅可以用姜制作酒和茶,还可以用来制作各种酱、齑、羹到等调味品,干肉和腊肉等食物。在蒸煮、炙烤以及在制作素食的过程中也往往用姜作为辅料。在这一时期,以清廉、勤俭为主要特征的姜文化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5.
"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特别为全体中国农民设立的伟大节日,既是广大中国农民庆祝和享受农业丰收的重要节日,也深刻体现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国家意志。北魏时期贾思勰所创作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就归纳出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用之以节的农业发展思想精髓。鉴于《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史上的重要地位,以书中涉及的山东中北部地区为例,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历史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6.
基于《齐民要术》中农作物的播种时间、生长天数及相应节气等物候信息,通过古今对比法和定量分析法,并与其他文献记录的霜雪等天气现象资料和自然科学证据资料相结合,探究了6世纪上半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研究表明:农作物播种时间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大,不能推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6世纪上半叶的气候特点,而依据农作物的生长天数、节气和自然现象等相关物候指示信息能够推断出该时期该地区气候的冷暖特征。典型农作物的生长天数较现代延长,说明该时期该地区的温度较现代要低,气候较现代呈偏冷的特点。通过记载的初霜日出现的时间较现代提前10 d左右,推断出该时期该地区秋季温度较现代可能低0.6℃左右,以及该时期异常冷事件平均每2.38年发生一次,且每次发生持续时间达1个月左右。同时与现代对比部分陨霜事件的发生时间,推断出陨霜事件发生年的春季气温较现代至少可能低1.0℃左右。  相似文献   

7.
基于《齐民要术》中农作物的播种时间、生长天数及相应节气等物候信息,通过古今对比法和定量分析法,并与其他文献记录的霜雪等天气现象资料和自然科学证据资料相结合,探究了6世纪上半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研究表明:农作物播种时间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大,不能推测出黄河中下游地区6世纪上半叶的气候特点,而依据农作物的生长天数、节气和自然现象等相关物候指示信息能够推断出该时期该地区气候的冷暖特征。典型农作物的生长天数较现代延长,说明该时期该地区的温度较现代要低,气候较现代呈偏冷的特点。通过记载的初霜日出现的时间较现代提前10 d左右,推断出该时期该地区秋季温度较现代可能低0.6℃左右,以及该时期异常冷事件平均每2.38年发生一次,且每次发生持续时间达1个月左右。同时与现代对比部分陨霜事件的发生时间,推断出陨霜事件发生年的春季气温较现代至少可能低1.0℃左右。  相似文献   

8.
汉唐时期,我国羊的养殖规模和技术都得到较快发展,早期较全面记录养羊技术的书籍《齐民要术》也诞生于这一时期.因此,许多学者对这一时期的养羊业进行研究与考证.  相似文献   

9.
提出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齐民要术》研究方面的优势 ,组织跨学科合作攻关的“齐民”工程 ,开发《齐民要术》所记载的中国传统食品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商殷林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商殷时期的中原大部地区是草木茂畅、禽兽逼人之区商代以盘庚迁殷大致可划分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三百余年,都城屡迁,已发掘者如河南偃师城西商城遗址及郑州商城遗址等都曾经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中心,后一时期二百七十余年以殷(今河南安阳)为政治经济中心。此六百年间势力所及远远超过夏王朝,特别是武丁统治的五十余年是殷王朝最强盛的时期,他不仅征服西北,“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易·即济》),并且“奋伐楚荆,深入其阻”(《诗·殷武》),其统治达到长江以南。当然,就整个商殷时期而言,其主要区域还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关于古代黄河中下游的森林状况,早在二十年代陈嵘教授著有《中国森林史料》一书,有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之中居于主流地位,其社会历史观具有明显的"重农"特征.儒家社会历史观中的"重农"思想对<齐民要术>农学思想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被<齐民要术>具体化为"食为政首"思想、"教民致富"思想以及"家理移官"思想三个方面,<齐民要术>的农学思想也因而具有鲜明的儒学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经学方法与古代农书的编纂——以《齐民要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农学研究方法深受传统儒家经学方法的影响,其采用的“采捃经传”和“验之行事”的农学研究方法同儒家的经学方法———既崇尚经典又重视实际考证的儒家经学传统是一致的;《齐民要术》之后几部大型综合性农书的研究方法与儒家经学方法之间也存在类似的一致性,而《齐民要术》本身对这些农书的影响亦是儒家经学方法影响作用的体现。因此,对儒家的经学方法的运用成为《齐民要术》及其之后我国古代几部大型综合性农书之间一脉相承的农学研究传统,古代农书的研究方法上体现出明显的儒学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农史学界一般认为北方旱地农业"耕-耙-耢"相结合的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齐民要术》时期,然而《齐民要术》完整记载"耕-杷-劳"配合的耕作技术只出现三次,更多的地方只提"耕劳"而不提"杷"。因此,农史学界所持的观点还需要在深入分析《齐民要术》中"杷""劳"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确证。《齐民要术》"杷""劳"关系的考察,有助于从理性上明确认识"耕-杷-劳"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也有助于深化古代耕作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齐民要术》中的农产品加工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坚 《古今农业》2008,(1):60-65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贾思勰将农产品加工列为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除广泛搜集、整理农产品加工技术方法之外,还亲自实践,不断创新。研究表明,《齐民要术》中的农产品加工不是零星、单个、小范围进行,而是全面、系统、有计划生产。农产品加工技术先进、具体、实用,其突出成就表现在利用酶及微生物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方面。同时,在优质农产品生产,种、养、加合理衔接,加工卫生控制等层面亦有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5.
对《齐民要术》中我国古代酿醋技术进行了探讨,为发掘和研究我国古代酿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菌种分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微  杨江华  李川 《农技服务》2009,26(7):161-162
食用菌是一类重要的真菌,中国是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一,战国时期的《列子》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了食用菌的美味;以后的《齐民要术》、《菌谱》、《广菌谱》、《本草纲要》等都有食用菌栽培和利用的记载。中国也是食用菌栽培最早的国家,目前栽培的食用菌中多数起源于中国。近年来研究者对不同食用菌菌种分离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食用菌菌种分离培养进行总结。主要方法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菇木分离法和培养料分离法4种。  相似文献   

17.
《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巨著之二,文章介绍了《齐民要术》在耕田、土壤改良、轮茬换茬、良种选育、播种、田间管理、灌溉、施肥等方面取得的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南北朝《后魏·齐民要术》(贾思勰著)中的我国古代制曲和酿酒发酵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齐民要术》中记述的制曲和酿酒发酵技术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运用微生物知识的深刻总结,它对我国酿造和发酵技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我国近代微生物学、酿造学和工业发酵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试图通过《齐民要术》中我国早期曲类分类雏型思想原则及其对曲中微生物生长规律的认识的分析,论述我国古代制曲技术;对影响酿酒发酵过程中几个主要因素的调节控制和各发酵阶段直观判断标准等进行讨论,为发掘和研究我国古代酿酒发酵技术这一古老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的断尾青铜猪尊的历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猪尊短而上翘的残尾表明周代先民已经掌握仔猪断尾以防阉割感染的先进技术。这件猪尊的出土,为先秦文字学与后世文献中记载的家猪去势术提供了实物力证,让这项世界领先的家猪生产技术较《齐民要术》的文字记载提前了一千多年,这件青铜器艺术价值、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交通发展的视野下,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东传大概可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阶段。丝路初兴的汉代是西域食物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农林作物在北方推广种植,饮食结构与烹饪方法也受到内迁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胡汉融合的特点。唐代海陆交通发达,品种繁多的西域食物不仅从陆路输入长安,也从海上传入广州,胡食的兴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胡风文化影响,饮食结构和烹饪方法呈现出南北融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