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洋牡蛎与近♀牡蛎、褶♀蛎人工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周茂德  高允田  吴融 《水产学报》1982,6(3):235-242
本文介绍了以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为亲本的多种组合杂交试验。试验共分为:近?×太?,太?×近?,褶?×太?,太?×褶?四个试验组进行;另外还有三种牡蛎的三个自交组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几种牡蛎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褶?×长?的受精率较高,而长×近的正反交的受精率均较低。杂交子:代的D型幼虫的大小性状一般表现为母本特征,而且其大小变异范围比亲本自交大。此外,文中对各组合的幼体发育作了比较,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浙江省三门县健跳港蛎江滩牡蛎礁中牡蛎的种类、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并分析了牡蛎的遗传多样性及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蛎江滩牡蛎礁中分布有6种牡蛎,即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福建牡蛎(C.angulata)、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和长牡蛎(C.gigas)。在牡蛎群落组成中,熊本牡蛎、香港牡蛎和近江牡蛎的占比分别为92.92%、5.00%和2.08%,其他3种牡蛎仅在定性调查中发现。夏初和秋季牡蛎平均密度分别为(97±40)个·m-2和(1 770±467)个·m-2;随着潮间带高程的降低,熊本牡蛎密度逐渐降低,而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的密度逐步升高。牡蛎幼体附着与补充开始于6月初、结束于10月初左右,补充量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熊本牡蛎在整个礁区均有较高的补充量,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则在中、低礁区补充量较高。结果表明,蛎江滩牡蛎礁中的牡蛎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泥沙淤...  相似文献   

3.
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基础群体、‘金蛎1号’选育系F6和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每个位点在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7~24个,各群体在所有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0.3~17.6个,平均等位基因丰度为9.8~16.8。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55~0.662和0.788~0.872。经邦弗朗尼校正,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显示,在24个群体–位点组合中18个群体–位点组合显著偏离平衡(P0.01)。群体内近交系数F_(is)值介于0.0095~0.2874,平均值为0.1992,遗传分化系数F_(st)介于0.0224~0.1627,平均值为0.0767,暗示选育群体中存在较低水平的非随机交配现象,属于中度偏低分化。研究表明,连续的选育对群体的遗传分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选育群体仍然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子代早期生长发育比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霍忠明  王昭萍 《水产学报》2013,37(8):1155-1161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本文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材料,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 (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P<0.05)。受精后,HA与AA回交组的孵化率最低,分别为20.33±2.08%(♀A×♂HA),55.67±2.52%(♀HA×♂A),其它各实验组孵化率均大于70%。幼虫期, 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P<0.05);HA幼虫生长快于AA, 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AA自交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HA稚贝生长快于HH, 但慢于AA。另外,研究发现♀H×♂HA回交组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HA差异不显著(P>0.05),优于其它回交组;♀H×♂HA回交组幼虫的存活率与HA差异不显著(P>0.05),其稚贝的存活率虽低于HA,但优于其它回交组。本研究为牡蛎种间杂交及回交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的种间杂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了评估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能否产生远缘杂种优势,于2010年5月,以成熟的两种牡蛎亲本为材料开展了2×2远缘杂交研究,由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4个实验组组成。分析了子代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并对杂交子代进行了遗传鉴定。结果表明:GA杂交组与AG组的受精强度具有不对称性。幼虫浮游期间,表型性状的中亲杂种优势几乎为0,GA组生长与存活性状表现出积极的单亲杂种优势,而AG组则具有明显的远交衰退现象;幼虫早期表型性状受到母本效应影响,而后减弱。变态期间,GA组变态率较高,得到了大量杂交稚贝;而AG组变态率极低,仅获得了72个杂交稚贝。稚贝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中亲生长劣势与存活优势;GA组具有明显的单亲生长与存活优势,而AG组则表现出生长劣势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存活优势。利用复合COI及ITS2鉴定了种间杂交子结果表明:正反交组杂交子均为真正意义上的两性融合杂交子。实验获得了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GA组杂交子,为现有牡蛎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广西钦州市茅尾海是全国最大的近江牡蛎采苗基地,每年可生产近江牡蛎种苗1.5亿支(串),其中有部分种苗销往广东湛江、汕头、中山、台山等市及海南省进行养殖。近江牡蛎属滤食性贝类,主要滤食海水中的藻类,从理论上说,它是无公害产品。粤西与广西沿海一衣带水,气候与海洋环境十分相似,而近江牡蛎产品营养丰富,历来是消费者喜爱的食品,因此,构建粤西、广西沿海近江牡蛎产业带,将极大地促进两地渔农民的增收和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三倍体大连弯牡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梁英  王如才 《水产学报》1994,18(3):237-240
  相似文献   

8.
为了监测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在选育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分析选育对其遗传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选育目标为壳宽快速生长的长牡蛎为实验材料,利用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技术,对长牡蛎基础群体(P0)和连续两代选育群体(F1和F2)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结果发现,所有微卫星位点在3个群体中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多态性,P0、F1和F2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6.5、12.2和12.8;P0、F1和F2代群体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数值分别为0.9068、0.8982和0.8836。所有群体10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值(Ho)均小于期望杂合度值(He),观测杂合度平均值的大小范围为0.5775–0.6484,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8594–0.9279。哈迪-温伯格平衡(HWE)结果显示,3个群体在10个位点上有24个群体的位点组合显著偏离HWE(P<0.05),说明人工选育对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有一定的影响。3个群体在10个位点上的Fis值均为正值,平均范围为0.1541–0.2341,表明群体内各位点上的杂合子比例有所下降;各群体间Fst值范围为0.0093–0.0245,遗传分化程度较弱。此研究表明,以壳宽快速生长为选育目的,长牡蛎连续选育群体仍具有很高遗传多样性,人工选育过程中保持一定选择压力,仍然会使长牡蛎的优良生长性状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亲贝升温促熟,筛选眼点幼虫附着,使用塑料板、颗粒附苗,EPI、NE培育单体牡蛎,室内培育幼虫、土池附着等技术培育牡蛎幼虫、生产单体牡蛎苗种。在600m^3水体中育出1.38亿粒稚贝,平均23万粒/m^3,2.5cm以上幼虫1611.3万个,1991年1月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何鼎元 《海洋渔业》1985,7(4):169-169
为庆祝建校五十周年,我院决定编印《校友通讯录》,并于今年九月三日举行庆祝活动。凡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在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一九五О年至一九六二年在广东省立水产技术学校、广东水产学校以及一九六О年以来在广东水产专科学校、湛江水产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11.
用RAPD技术检测了中华绒螯蟹(E.sinensis)长江、辽河、瓯江三个群体各1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经20个随机引物扩增得到每一个体的多态片段,通过对群体内及群体间共享片段的分析,得到三群体间的相似率数据,为中华绒螯蟹的种群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黄渤海沿岸群亲本及子一代RAP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1997年3月从山东海阳市近海捕获中国对虾,取两尾单独暂养,产卵后培育出子代,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亲本和子代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研究,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解亲本与子一代之间的遗传结构,比较了两个家系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使用OPG系列20个引物,有16个引物获得了谱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产物,扩增的多态性片段分子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志南 《水产学报》1999,23(2):109-114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比较研究了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和各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卵黄形成期,二倍体卵母细胞呈椭圆形,细胞器发达,细胞外布满微绒毛,卵黄粒多并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卵母细胞生物合成旺盛,代谢活动强;而三倍体卵母细胞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器少,不发达,细胞外未观察到微绒毛,卵黄粒少,有些细胞的卵黄粒畸形,卵母细胞生物合成及代谢弱。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assostrea plicatula and Crassostrea gigas populations from China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microsatellite technique. Seven loci were used to screen five populations each collected from C. plicatula and C. gigas . All loci showed high polymorphism for all populations, as observed in average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19.1–28.1), and averag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0.891–0.954). Significant departures from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due to heterozygote deficiency were observed over most populations at each locus and were best explained by null alleles. F ST values showed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C. plicatula and C. gigas popu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neighbor-joining tre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genetic distance ( D A), the ten populations fell into two distinct groups ( C. plicatula and C. gigas groups), and the results of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and assignment tests also supported the neighbor-joining clustering. The outcomes presented here suggested that th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differentiating C. plicatula from C. gigas populations.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uitabl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these genetic resourc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青岛汇泉湾大叶藻种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共研究了6种酶,得到该种群多态位点的比例(P%)为56.52%,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L为1.3478,根据其中17个位点,25个等位基因得到平均杂合度的预期值He为0.2122,观测值Ho为0.3251,对其遗传偏离进行D测验表明,大叶藻的杂合度较高,属于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物种。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不同水层中养殖海湾扇贝生长与死亡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于1985年在胶州湾进行。结果表明:表面下2米水层养殖海湾扇贝最好,个体生长较大,死亡较少,1米水层养者次之,3米者再次之,海底者最差。养殖笼上的附着物随水深加大而数量减小,1米水层者为2米者的2倍,3米者的8倍,底层者的20倍。1米水层大量滋生的附着物对该水层养殖的海湾扇贝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牡蛎亲贝人工促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豪  魏若飞 《水产科学》1992,11(11):1-3
本文报道了1991年4月25日~6月15日,利用对虾育苗室,采用人工升温和自然升温(当地水温回升较早),对太平洋牡蛎(Crossostrea gigas)亲见人工促熟的结果,使产卵期提前15~30天。产卵积温平均为668℃。同时对不同海域的亲贝外部形态及性腺发育、产卵情况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近江牡蛎雄核发育单倍体的人工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线诱导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单倍体,来用强度为1 820 μW/(cm2·s)的紫外线(254 nm)分别照射卵子0 s、10 s、20 s、30 s、40 s、50 s、60 s、70 s、80 s和90 s后,使之与正常精子进行授精实验.结果发现,照射50 s的卵子能够保持较高的受精率(63.5%),该处理组的D形幼虫发生率为0,染色体检查结果显示此时单倍体率最高(50.4%),并出现"Hertwig"效应.由于有效地诱导雄核发育需要卵子遗传物质失活和保证较高的受精率,因此在强度为1 820 μW/(cm2·s)的紫外线下照射50 s是获得近江牡蛎雄核发育单倍体的最佳条件.研究还表明,受精率和D形幼虫发生率随照射时间的增加而下降,遗传失活的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其胚胎发育至D形幼虫前期停止.  相似文献   

19.
三倍体长牡蛎浮筏养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两个相邻海区近500hm^2三倍体长牡蛎Crassotrea gigas(Thunberg)浮筏养殖的研究结果。三倍体牡蛎的采苗器为栉孔扇贝壳,每片采苗器采苗10 ̄12个,以15 ̄20cm间距夹于3股聚乙(丙)烯蝇间并吊养在浮筏上。三倍体牡蛎在个体重、出肉率和条件指数等养殖经济性状方面比二部体分别增加42.1%、16.2%、56.7%,成活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三部体在生长等方面性状优势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