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人参故事因其神奇性、独特性和地域性强等特点,使之在中国乃至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我儿时听到外公讲述的第一个人参故事《山神老把头》到后来成年后搜集整理人参故事再到研究人参文化的50多年,不经意间有了新的发现,而且是惊奇的发现,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孙文采 《人参研究》2007,19(1):47-48
《中国人参方集》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人参界、医药界的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现在有多部人参著作陆续出版,惟独不见做为治疗药的人参在临床上深加重用的专著问世。《中国人参方集》的出版,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我们为之热烈庆贺!《中国人参方集》是一部1,464,000字的煌煌巨著,是一本十分珍贵的人参方药专书,这是资深的人参专家宋承吉教授10余年的心血结晶。该书在今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出版,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人参史、中药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篇章。宋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上党人参就是党参,并用之贬低和否…  相似文献   

3.
<正>在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重点书目《中国人参》第一章概论的编写中,因元代应用人参的历史资料极为难得,在中国人参应用史、栽培史、加工史、科学研究史、贸易史、文化史的论述中,有关元代的内容都成为空白。非常遗憾在书中留下"元代征服者虽然可使疆域空前扩大,但对  相似文献   

4.
明确故事是具体的有曲折性的生活,人参故事可分为5类,即幻想故事的精灵故事、幻想故事的魔法故事、写实故事、神话故事和植物故事。  相似文献   

5.
省民俗学会编缉、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人参文化研究》一书,荟萃了人参文化研究新成果。人参文化理论是人参之乡——抚松县的有关人士提出来的。1989年,抚松县文化局干部祝绍中提议、王德富执笔撰写的《初论人参文化》一文发表后,立即在国内外产生反映。省内有关部门组织专题研讨会,上海文化艺术报转载了人参文化论文,吉林电视台拍摄、播放了《人参文化》专题片,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有意来我省共同探讨人参文化理论。迄今为止,人参文化论文已获得多项奖励。  相似文献   

6.
正在武汉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中~[1],袁俊贤认为:在《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肘后方》等经典名著记载和应用的人参,都是桔梗科党参;在"党参自传"一文内,假借拟人的手法,以党参之口说出:"我说上党人参自古只有党参一种,我从未听说过有一种五加科人参与我并存。"从根本上否认中国有药用人参之存在。这是袁俊贤在新浪网上连续发表10篇"人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人参绝非党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人参基源是五加科人参,绝不是桔梗科党参。唐代的《新修本草》相当我国第一部药典,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它所描述的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涛《外台秘要》中大量含人参的处方,所应用的人参无疑都是五加科人参。日本珍藏历史文物的“正仓院”收藏中国的野山参实物已达1260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旅游在各种旅游要素中脱颖而出,正在成为时尚。长白山作为国家5A级景区,自然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长白山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姿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其中就包括人参故事。长白山民间故事中人参故事数量最多,同时也最有特色,在长白山民间文学的选集中,人参文学经常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也有专门一章收录人参故事。这是因为长白山人参故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参不但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神话般的故事,而且还以它卓越的功效博得了历代文人和帝王将相的赞誉,他们为此挥毫泼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载入史册。梁代的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其所著的《名医别录》中载有“人参赞”一诗:三丫五叶,背阳向阴。  相似文献   

10.
人参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传统中药,被誉为百草之王,东北三宝之首。它的功能和药效作用闻名遐尔,早已被古今中外医药所证实。我国人参的发现和利用早于世界各国,在西汉《急救章》一书中就对人参有明确的记载,人参的药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阶段人参在我国中药中用途非常广泛,在中国药典、中国国家部颁标准中出现的次数均排在第一位,中国药典2000年版80次,中国国家部颁标准中400余次。  相似文献   

11.
单味人参药用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参研究》1994年第2期,作者发表了题为《论人参积压的重要出路之一在于扩大应用》中,在我国历代1447首含有人参的处方里随机选取349方,按现代《方剂学》分类方法做了分类,强调了人参不只是滋补品,在15类方剂中均有广泛应用。提出每位临床中医师每天能开出50克人参,扩大使用与消费的数量,就能解决我国人参产大于销而造成严重积压的问题。此外,对国家政策、对学术界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月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吉政办发[2019]5号),明确了人参产业振兴的战略重点,将人参产业上升到战略新兴产业的高度,这对我省人参产业发展是极大利好,人参产业振兴的关键在加工业,而制约加工业的关键在人参产业政策,下面就人参列入国家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谈一下看法。我国于2015年10月1日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对于保健食品管理制度作了一些调整,在保留原有保健食品国家注册制度的同时,对于列入国家保健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是人参的宗主国,是最早发现并应用人参的国家。宋承吉教授在《论仰韶文化与中国人参》中写道:人参"与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行,人类在仰韶文化的中后期作为药物加以利用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即使在仰韶文化后期古人类发现和使用人参,至今在我国也有5000年以上的应用人参的历史。"人参是作为药物被古人发现的。既然作为中药材被发现并使用,那人参就和其他中草药一样有着久远  相似文献   

14.
人参文化具有地域性、独特性、神秘性、不可复制性,而人参故事更是历久弥新吸引着无数学者纷纷研究。笔者将近年来关于人参故事研究的论文内容观点进行整理,认为整体研究方向可以分成老把头传说研究;人参故事类别研究;人参故事美学研究;人参故事民俗研究;人参故事精神内涵研究;人参故事整体体系研究六种类型。并分别阐述论文主要观点,并结合当今实际情况分析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人参的名字,可以说极其繁多。 《神农本草经》曰:“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吴氏本草》曰:“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黄参,一名血参,一名久微,一名玉青。” 《广雅》曰:“地精,人参也。” 苏联有个叫布列贺曼的人参专家,写了一本《人参》书。他本来是根据中国文献译了玉精或土精、地精的,但是令人不理解的是中国译者不考虑中国文献,而把“玉精”译为“玉石精”,而把“土精、地精”译成“地球之子”,这的确是个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是我国宋代善诗善词善书画的文艺大家。虽然宋朝皇帝(神宗)称他是“天下奇才”,但在仕途上,却屡遭贬谪。他少而多病,平居服药,殆不复能愈。在他试求草木之类时,人参成了他的最佳选择。这从他的诗文书简中,都能找到根据。他喜欢一朝一晚嚼服人参,“为予置齿颊,岂不贤酒茗”(《紫团参寄王定国》)二句诗,生动地描绘出口中嚼服人参时扬扬自得的神态。他服食人参,取得显著效果,“糜身辅吾生,既食首重稽”(《小圃五咏·人参》)二句诗,又表达出人参牺牲自己,献出自身,帮他活命,吃了人参后,身体壮健,心情开朗,他以最重最高最庄严的祭祀先祖、朝见天子时用的跪拜礼节感谢人参。如果无显效,苏东坡是不会故作惊人之语的。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服食人参、栽培人参,都写入他的诗中,还有一首《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写他得灵草人参登霞的诗是鲜为人知的。诗曰:  相似文献   

18.
(一)“和汉药”研究方法论的诞生山本:人参被称为“五千年之药”,人参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真正以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药用植物还为期不长。大浦先生是最初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人参的生物化学家,其功绩之卓越常被人们所赞扬。在今天的座谈会上首先请你发言,从研究人参的历史开始可以展开地谈谈。  相似文献   

19.
王铁生 《人参研究》2006,18(2):36-36
作者多年从事人参、西洋参栽培研究及国内外人参产区实际考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特写成《人参创高产歌诀》,供参业同行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或参考。采光科学是前题,参棚照度因时异;施肥改土是基础,隔年备土培肥力;培育壮苗是根本,适时点播益处多;合理密植是标准,因地制宜单产高;科学调水是条件,墒情相宜保丰收;防病灭虫是关键,综合防治要记牢;精耕细作是保证,各项作业把质关;先进技术皆应用,科学种参创高产。人参创高产歌诀@王铁生$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上世纪70年代初接受国家人参科研项目同时,开始人参知识的搜集与积累,参加与人参相关的会议和学术活动也较多。在阅读宋代类书《册府元龟》[1]与人参有关内容的过程中,适逢有黑龙江省人参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位好消息传来,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写出与我国人参史有关的第一篇文章:《龙的人参今昔考》。该文于《特产科学实验》1982年第2期刊出,后又收入朱有昌主编、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的《黑龙江省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讨论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