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长白山区,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采参祖师老把头孙良闯关东挖参,并被当地各行各业人们尊称为"长白山神"的故事。老把头孙良更是长白山挖参人的保护神。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是老把头的生日,长白山地区的人们都要杀猪宰羊,比过年都隆重。尤其是老把头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命诗,在当地更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2.
正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是长白山区参农必须纪念的山神老把头节。山神老把头是放山人和种参人心目中的保护神,传说三月十六日是山神老把头的生日。山神老把头很久以前就有传说,有人说山神老把头名叫王皋,还有人说老罕王努尔哈赤就是山神老把头,近四百年来,人们大多认为孙良是山神老把头,一首诗流传至今: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好兄弟,找不到兄弟不甘心。三天吃个蝲蝲蛄,你说伤心不伤心。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尊称采参祖师爷孙良为"老把头",感怀其"孝、义、勇"的崇高品质,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称之为"老把头节"即山神节。几百年来,老把头节成为了当地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不但是与人参打交道的人们过老把头节,还有与大山打交道的伐木人、养蚕人、采山货人、开矿人、猎人等都过老把头节,甚至解放前,山里的土匪和种大烟的人也隆重地过老把头节。老把头节一直延续至今。2007年4月19日,抚松县举办了山神老把头节祭拜仪式,纪念闯关东挖参的开拓者——孙良。之后,该地多次举办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4.
老把头作为采参鼻祖、行帮至圣,在长白山享有崇高威望。经过几百年流传,山东莱阳人孙良被公认为长白山老把头。这种民间信仰经过反复提炼升华,美学表现鲜明生动。1舍生取义,老把头故事的悲剧美,“悲剧是走向崇高的死,崇高却是在崇高中走向生。”长白山老把头向死而生,悲剧色彩浓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王博凡 《人参研究》2012,24(3):61-62
孙良到底是哪里人,是什么时代人?这个谜团一直困扰着研究者。流传长久广泛的绝命诗、各种人参故事和长白山区诸多县志,是认定的理由之一。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信息闭塞的年代,各行各业都流传和信奉老把头孙良,这说明,孙良应该确有其人,在明末清初时从莱阳闯关东到了长白山、死在了长白山。从历史上看,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了"出则为兵,  相似文献   

6.
正伴随着,三长十六短,铿锵有力的鼓声,一年一度,三月十六,老把头节,在吉林省通化县快大镇喇蛄河畔,盛大举行。人们尊称采参祖师爷孙良为"老把头",感怀其"孝、义、勇"的崇高品质,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日,称之为"老把头节"即山神节。几百年来,老把头节成为了当地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不但与人参打交道的人们过老把头节,还有与大山打交道的伐木人、养蚕人、  相似文献   

7.
正三月十六,山神之寿。祭祀山神,把头保佑。放山快当,棒槌拿够。风调雨顺,年丰人寿。300多年前,地杰人灵的长白山,钟灵毓秀的通化快大蝲蛄河,成为一个莱阳籍英雄的归宿地。这个英雄叫孙良。他为救母来到长白山挖参,为  相似文献   

8.
正采参祖师爷老把头孙良的故事,在东北地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从皆知。四百多年来,在信息相当封闭的长白山区,孙良的故事能够世代流传,越传越广靠得是什么媒介呢?其魅力何在?为什么至今经久不衰?当然是他留给后世的那首绝命诗。这首诗可以说把他的故事,他的人品,他的坚韧不拔,他的勇敢顽强,他的舍生取义全都包括进去了。一首打油诗真的有那么大魅力吗?它的特色在哪里?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孙良绝命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文化,理应具有一个核心,一个灵魂,我们说,老把头就是长白山民间文化之魂。没有老把头,就没有长白山文化。为了求实求真,笔者下了很大工夫研究他。如果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应如此。对此,《安图县志》叙述最全面:"一切求财于山者,都向山神老把头叩头,求其护佑。"一般人只知道挖参人信  相似文献   

10.
在长白山地区广为流传的.据说是采参人的守护神老把头孙良的绝命诗,“异文”繁多,其文本无论是在具体宇词上,还是在篇章语句上都呈现出异样状态.这种现象的产生,就其表层上的原因看,在于孙良绝命诗是以民间口头流传的方式传播的.口语的非固定性与流传性,加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以及心理特质等等差异,导致这首诗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人参故事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生动地反映了长白山区挖参人丰富的道德生活,体现在人参故事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构成了早期长白山挖参人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本文就长白山挖参人道德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谈点粗浅的看法.1 长白山挖参人道德观的基本内容1.1 勇敢人们崇拜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等勇敢形象,长白山挖参人也同样把勇敢视为最高美德.因为对于早期长白山挖参  相似文献   

12.
正人参故事因其神奇性、独特性和地域性强等特点,使之在中国乃至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我儿时听到外公讲述的第一个人参故事《山神老把头》到后来成年后搜集整理人参故事再到研究人参文化的50多年,不经意间有了新的发现,而且是惊奇的发现,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政钧 《人参研究》2013,25(2):62-64
抚松县“长白山采参习俗”在2008年被列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标签”与“民间风俗”的“旧身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对采参习俗的挖掘与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联系中伴随的转变过程则标志着长白山采参习俗文化的气质和功能的重要变化。对山神老把头节文化空间的关注与宣传,成为长白山采参习俗保护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人参文化具有地域性、独特性、神秘性、不可复制性,而人参故事更是历久弥新吸引着无数学者纷纷研究。笔者将近年来关于人参故事研究的论文内容观点进行整理,认为整体研究方向可以分成老把头传说研究;人参故事类别研究;人参故事美学研究;人参故事民俗研究;人参故事精神内涵研究;人参故事整体体系研究六种类型。并分别阐述论文主要观点,并结合当今实际情况分析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正人参产业中有很多专业词语,有的已应用成百上千年之久。遗憾的是,部分词语不是发音有误就是文字书写有误,应当纠正过来,以示今人尤其后人。本文先例举几个被误读误用误写的词:老池底、几品叶、二甲子等。1老池底(参)在多个人参品种中,老池底参系其中之一,何为老池底参?自从野生人参满足不了人类需要以后,聪明的劳动人民便想出来"山参家植"的方法,于是诞生了园参。园参,顾名思义,即在园子里种植的人参。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人参故事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承载了丰富的精神民俗内涵,笔者试从民间信仰、道德品质、民间愿望、艺术审美、哲理思维五个方面思考,探索、发掘长白山人参传说故事中宝贵的精神民俗,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长白山人参传说故事的精神文化内涵,传播和弘扬长白山人参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抚松长白山野山参开秤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白山采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秤活动在抚松地区有上百年的历史夏秋之际,当野山参下山到山货庄交易时,放山人要把采集到的野山参集中起来,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为经济掌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交易,这种活动即为开秤。开秤前,参商、放山人等云集客栈,喝酒娱乐看戏,然后祭拜山神老把头,再开始野山参的交易为恢复、弘扬和传承抚松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参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抚松县有关部门从2015年开始,举行较大规模的开秤节活动全体参与人员,全部清末民初的着装进行开秤仪式活动2017年9月20日,中共抚松县委宣传部、抚松文广新局、抚松人参文化研究会、抚松人参博物馆等联合在抚松境内长白山野山参生态园举办首届长白山人参文化节,其中重头戏就是开秤活动开秤活动仪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来,我场在剑麻生产上走了不少弯路。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最近几年,根据东1号麻特点,先后提出了五项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剑麻生产发展。这五项改革是:改四行育苗为两行育苗;改挖穴定植为开沟定植;改老麻园全面深翻平整后挖穴定植为以沟换畦定植;改老麻更新为老麻套新麻;改参照上一年产量订计划为以科学估产订计划。现将“五改”情况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从遭受冷遇到广受追捧,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人参故事为研究对象,以长白山人参故事的研究为内容,通过现状描写,研究述评,进一步发现当前针对长白山人参故事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晶石  刘畅  袁华  初众 《人参研究》2020,32(1):62-64
从长白山人参故事的内涵、主题、艺术特色和蕴含价值四个层面进行解析,挖掘长白山人参故事的深层次价值,展现人参文化魅力,对于保护和传承人参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们民俗生活,弘扬长白山地域民俗文化,发展地区人参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