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袁俊贤在《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中~([1]),以"东北五加科人参的开发始于辽金时代"为主题目,将"女真(满)族人是人参开发者"为副题,侈谈东北人参开发始于辽金;女真(满)族对人参进行了原始开发。就全文内容而言,此文是袁氏"我从20世纪60年代起,十分关注地查阅、摘录、收集了古今中外有关人参本草考证的文献资料,退休后始于2000年,通过精心研究,严谨考证,撰写了人参本草考证的系列专  相似文献   

2.
<正>"党参自传"在网上又被注为:"党参有话要说"。《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1])的本草"考证"部分,由网上"连续发表"的论文组成。袁俊贤在他的文章中狂妄言定,中国自古所用人参都是桔梗科党参,上党人参就是党参。此等谬论,在"自传"里又作出"完善"和放大。一位耄耋老人,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为一味非人的中药党参,"有话要说",无中生有,制造事端,为其"作传"。在本草文献资料中实属仅见。是袁氏自我"升  相似文献   

3.
正在武汉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中~[1],袁俊贤认为:在《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肘后方》等经典名著记载和应用的人参,都是桔梗科党参;在"党参自传"一文内,假借拟人的手法,以党参之口说出:"我说上党人参自古只有党参一种,我从未听说过有一种五加科人参与我并存。"从根本上否认中国有药用人参之存在。这是袁俊贤在新浪网上连续发表10篇"人参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鼓噪中国自古所用人参均为桔梗科党参,已在互联网上沉渣泛起,危害不可小视。对所见有关文章加以整理,汲取经验,防止误入歧途,还人参史的真面目,十分必要。本文有涉及"浙大"的内容。相信"浙大"在同学术不端与罪过的斗争中能有所作为。对《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1]中关于我国古代所用五加科人参均是桔梗科党参的种种诡谲谬说,本文作者已发表12篇批驳文章。内中第一篇《因特网上关于人参的诸多谬说需尽快清理》[2],属综合性  相似文献   

5.
<正>袁俊贤在《人参本草考证和中药检验研究》中[1],以"古之人参,即今之党参,上党人参即是党参"怪论,用于颠覆中国药用人参史。历史进程证明,违背史实的狂妄行径,在人间不会有立足之地,其下场必然可悲,走向消亡。热望人们今后勿踏上此种危途,提高警惕。古本草史籍中不见党参之名。党参还不是药物。至清代,吴仪洛于1757年在《本草从新》以药物的身份将党参收入书中。及至上世纪初,植物分类成果引入我国,才于"党参"名前冠以"桔梗科"的科名。受到"新学"教育的人群中,出现把现在植物命名(拉丁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本草中记载的中药白鲜皮的基源植物,为深入研究中药白鲜皮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查阅历代本草书籍,从名称、基源、产地变迁、药用部位、采收时期、功效等进行考证。[结果]历代本草中记载的白鲜可确定为芸香科植物白鲜,但《本草图经》中“江宁府白鲜”附图花序更为密集,《植物名实图考》中“白鲜皮”为一种木本植物;古代本草中对白鲜采收期有所分歧,现代本草认为应“春秋二季采挖,南方于立夏后采挖”。[结论]《本草图经》中“江宁府白鲜”与豆科植物刺果甘草极为相似,应为误用品或误传;《植物名实图考》中“白鲜皮”依据其描述和附图,与五加科植物楤木极为相似,应为误用品或代用品;其产地古时多在河北、四川、山东等地,而今多产于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7.
正对袁俊贤的"关于日本《正仓院药物》122号样品问题"[1]一文做过批驳。在2015年《人参研究》第3期,以"因特网上关于人参的诸多谬论需尽快清理"为题[2],对袁氏在多方面抄袭拙文"鉴真大师辨明真人参"的内容:妄称我国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所用的人参都是桔梗科党参,金元以来中国才开发应用五加科人参等谬论,作了初步的揭露。同时声明拙文是为批驳国际人参研究权威日本学者柴田承二教授,维护中国药用人参  相似文献   

8.
正人们都知道,在清·乾隆年间问世的《本草从新》中[1],吴仪洛首次将人参、党参分列词目,即在本草典籍中于公元1757年时党参才有独立的记载。世人公认,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按《本经》成书于秦汉时代推算,人参在"本草"中记载比党参要早1900年。为什么党参被收载得如此之晚?应当严肃地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正一、以崇敬心情了解陶弘景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地位2011年11月,在国家图书馆查阅与核对有关中国人参史资料期间,曾到琉璃厂中国书店遍查中国医学史著述,惊喜发现《陶弘景转》,遂购下一册。在临时居所和旅途中,爱不释手,虔诚捧读。因为此期正在撰写《陶弘景在人参药用历史上的贡献》,已有3篇论文成稿,并在《人参研究》相继刊出。对陶弘景的传世本草著述,怀有十分敬仰的心情。尤其对人参的相关内  相似文献   

10.
再创吉林野山参名牌 牢牢占据国内外市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承吉 《人参研究》2001,(Z1):13-16
世界公认 ,中国是最早开发和应用人参的文明古国 ,人参的药用价值和重要地位 ,任何一种植物药不能与之相比。我国自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记载人参性味、功能主治、异名、生境为始 ,历代本草学著作中都将人参作为最重要的药物加以记载。在此 ,应突出强调的是 :各朝各代用于防病治病的人参 ,都是以野生人参 ,即当今商品人参中所称之野山参为主。可以准确的讲 :中国古代文献记述的有关人参的知识 ,都是来源于对野山参的认识。野山参是经过历史检验 ,具有特有的药用价值的物质基础 ,是从古到今本草学、药物学收载的人参正品 ;是久…  相似文献   

11.
1997年《中成药》第5期、第6期连载《古代人参基源再认识》一文,对在中药界,特别是在人参学术领域内早已解决的问题,即中国是世界上应用人参最早的国家,人参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中国自古以来所用的人参是五加科人参PanaxGinseng C.A.Meyer,而决不是桔梗科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等等,在学术上已有结论,然而这些问题在《古代人参基源再认识》一文(以下称“再认识”)中再度提了出来,而且强调对这类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半个多世纪,尚未定。”“论证古代人参是否即是今之党参,各执一端。”果真如此吗?非然。 其实,在本草文献和中医药经典论著中的记载,人参的药用与临床疗效早有定论,其功效与应用,党参和其他任何一味中药所不能取代的。世界公认的我国本草学的始源,秦汉时代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对人参的应用价值已有全面总结,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这段经典论述,对人参多方面的补益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面调节作用,对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抗衰防老、滋补保健等特有的功能,都有精辟的概括,即使是运用现代的药理研究和  相似文献   

12.
像茶一样,中医中药也是我国古代的宝贵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药的古代文献,称为"本草".从第一本中药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发展至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继以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可以视作本草的主流. 为什么古代中药书籍定名为本草呢?据《蜀本草》(五代韩保昇著):"诸药中草类最众也."意思就是中药的种类与来源虽多,但究以"草"(泛指植物类)为根本.民间论中药材有"草药"之称,也是这个思路.即以《神农本草经》而论,植物药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大约在70%;而在现代的一些中药著作中,所占的比重甚至高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13.
人参是药中珍品,因有奇效,特称之为“百药之长”,又称“神草”.在我国医籍和本草著作中人参居于特殊地位。《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其经典论述,已得到世界公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人参的应用又有独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参为临床常用补虚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通过查阅汉代以来与人参相关的本草、医学典籍共计77部,归纳总结人参古代炮制方法,对不同时期人参净制、火制、加辅料炮制、其他制法及人参贮藏保管经验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文查阅的77篇古代医药及本草典籍中有61篇明确提及人参去芦炮制,且人参芦公认为催吐的副作用成分;其中强调切制有“剉、切、槌”等6种方法,“焙”法有6种,“煨”有2种方法,“蒸”法有5种。其中蒸法大部分为饭上蒸,另外也有炒、炖、炼、熏等炮制。本文对人参古代炮制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人参的炮制研究及遵古炮制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是一种传统名贵中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始载于我国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靖宇县是吉林长白山人参的重点产区之一,年留存面积300万㎡左右,目前所普遍采用的"伐林迹地栽参模式"既破坏了森林生态平衡又造成了水土流失,后果严重。为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实现绿色  相似文献   

16.
此前报告的《陶弘景在人参药用历史上的贡献(一)》中,简要介绍了我国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梁国医学家、道学家陶弘景在本草学方面的贡献,谈到《本草经集注》中“朱书”、“墨书”,以及“小字”在本草文献中的学术地位,讨论了“小字”中关于人参“生上党及辽东”问题,同时历数了国内外在人参学术上道德不端者的种种作为与伎俩,痛斥其否定中国人参药用历史、歪曲自古以来中国所用人参不是五加人参而是桔梗科党参诸多谬论。  相似文献   

17.
人参类中药本文系指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人参、红参、人参叶、西洋参和三七。为进一步翔实人参类中药的药性,本文对历代古籍及权威药学专著中关于人参类中药的药性、功效及主治等内容的记载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分析,进而梳理出人参类中药的药性。研究表明人参药性为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红参药性为甘、微苦,温,归脾、肺、心、肾经;人参叶药性为苦、甘,寒。归肺、胃经;西洋参药性为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三七药性为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相似文献   

18.
与本文题目相同的(一)、(二)两篇文章[1],对陶弘景对《本草经集经》的"小字",在"人参生上党及辽东"历史进程中称谓的变动,"今魏国所献即是"中所涉及三个魏国的理解,以及"高丽即是辽东"的考释,均以历史为据整理成文,在《人参研究》杂志上发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人参绝非党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人参基源是五加科人参,绝不是桔梗科党参。唐代的《新修本草》相当我国第一部药典,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它所描述的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涛《外台秘要》中大量含人参的处方,所应用的人参无疑都是五加科人参。日本珍藏历史文物的“正仓院”收藏中国的野山参实物已达1260年之久。  相似文献   

20.
<正>《人参研究》杂志(ISSN 1671-1521;CN22-1156/S)是目前国内惟一的人参专业科技期刊,由吉林人参研究院(吉林省长白山天然药物研究院)主办,为《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人参研究》杂志主要报道人参、西洋参和长白山药用植物的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新方法、药理植化研究新成果、加工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等。《人参研究》杂志开设"专论"、"综述"、"栽培研究"、"药理药化研究"、"测试分析"、"加工技术"、"新产品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