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9 ~ 1961年中国发生“大饥荒”,其成因与自然灾害有关,但主要是人为因素.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使得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等“五风”盛行,造成浪费严重、征购过量、农业减产,再加上天灾的影响,导致百姓缺粮断炊严重、人口大量外流、水肿病流行、许多人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该文就1959~1961年粱山县饥荒成因进行探讨,全面破析深刻认识1959 ~ 1961年中国“大饥荒”成因,从中汲取教训,为当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曾一度困扰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饥荒已成为历史.然而,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新形势下,广大农村又被另一种"饥荒"--农业信息"饥荒"困扰,严重制约着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回顾 对人类来说,饥荒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公元前436年的罗马饥荒和公元1291年的印度饥荒,成千上万的人投河自尽;1769—1770年间的印度大饥荒使大约1000万人丧生;1866年、1869年、1876—1878年和1900年的印度大饥荒中,分别有100万、150万、500万和100万人丧生;1877—1879年中国的饥荒使大约900—1300万人失去生命;1846—1847年,爱尔兰马铃薯绝收,发生大饥荒,大约有150万人丧生,并诱发和促进了向美国的大移民。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叠加影响,北洋政府时期云南灾情格外严重.主要表现在:民国云南死亡千人以上的3次地震灾害均发生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霜灾酿成云南近代史上最严重饥荒;疫情严重威胁云南公共卫生安全;政府救灾能力有限,助推了灾情蔓延.  相似文献   

5.
《世界农业》2020,(5):129-129
近日,FAO发布新一期粮食安全和农业早期预警行动(EWEA)报告.该报告对2020年4~6月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领域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发生灾害风险的可能性、潜在影响和国家应对能力进行分级,并提出建议措施.在报告期内,处于“高风险”级别的国家有布基纳法索、马里、尼日尔、叙利亚、也门和埃塞俄比亚等,“高风险”表明这些国家极有可能发生新的紧急情况或当前局势严重恶化,并对农业和粮食安全产生潜在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兴华 《农业考古》2013,(1):106-108
20世纪40年代初的河南大灾荒是中国最大的灾难之一.由“灾”而“荒”,往往通过“社会脆弱性”这个中介来完成.考察1942 -1943年间的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状况和政府组织救济灾荒的情况,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天灾后何以形成惨绝人寰的大饥荒.透过大灾荒中自然灾害的面纱,我们看到的是阶级社会里获取粮食权利的高度不平等、将政治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统治孝对生命的漠视以及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之下公共性质组织的严重失效.  相似文献   

7.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尤为突出.这对于复混肥这种高强度劳动力行业来说,严重阻碍了复混肥行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分析农民工短缺的原因及其对复混肥行业的冲击,针对性地提出复混肥行业应对农民工短缺问题的对策和建义.  相似文献   

8.
从1973年开始,特别是1975—1976,第三世界的粮食产量有了引人注目的增加。这说明过去有人以为即将发生饥荒的预言是错误的,同时也证实了格里芬在他那本《农业变化的政治经济》书中所作的看法是恰当的,他说:“饥饿和营养不良在世界上不少地方确乎存在,但是饥荒似  相似文献   

9.
(一)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文明之光、农牧分工,都离不开“民以食为天”这个永恒主题,遵循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个朴素真理,验证着“农业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个理性结论.古今中外,无数民变战乱、朝代更替,多以饥荒为导火索,因饥寒交迫而引发.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相似文献   

10.
佟屏亚 《农业考古》2001,(3):178-186,1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农业生产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摧毁封建 制度,饱受战争创伤和饥荒威胁的农民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劳动积极 性,开展爱国增产竞赛,发展玉米生产。但由于受农业“大跃进”和持续10年“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农业生产发生有很大的波折,玉米生产发展缓慢。一、开展玉米增产竞赛运动建国初期,疮痍满目,百业待兴,长期的频繁战乱和自然灾害使农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农 业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12月,中央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业会议”,周…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在英国外交、联邦和发展办公室(FCDO)的支持下,正在加强全球在使用人道主义无人机方面的合作,这种无人机是快速、准确、灾难影响评估和应对的游戏规则改变者。随着饥荒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一个新的在线平台将有助于应对未来的挑战,目前在莫桑比克应对热带风暴埃洛伊斯(Eloise)的行动中就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直到30年前.印度的农产品还没有盈余。那时印度饥荒严重、物资不足.经常需要国外援助和进口。技术进步改变了这种状况:高质量的种子、化肥和农药极大地提高了产量。这个阶段被称为印度农业史上的“绿色革命”(虽然也造成了污染)。印度农业经济学家考德里说.印度现在正面临一场“基因革命”.并因此再次处于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农业结构调整以后,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以及害虫生物学特性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现具体介绍如下.   1农业结构调整后病虫害发生特点   农业结构调整以后,病虫害发生的新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七性“、“三个上升“.   1.1“七性“   1)检疫性.我市检疫性病虫主要有棉花“两萎病“(枯萎病和黄萎病)、小麦毒麦、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桔溃疡病及美洲斑蝇.以棉花枯萎病最为严重:①发展速度快.1979年全市仅几百公顷棉田发病,到1989年发展到4000多公顷,1999年,全市各主产棉区基本上都有枯萎病.②发生程度严重.   ……  相似文献   

14.
西周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其区域内的气候因素决定了西周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且种类繁多.如:水、旱、虫、震、风等灾害对西周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时常引起大面积饥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韩冬梅 《世界农业》2021,(3):132-132
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在英国外交、联邦和发展办公室(FCDO)的支持下,正在加强全球在使用人道主义无人机方面的合作,这种无人机是快速、准确、灾难影响评估和应对的游戏规则改变者。随着饥荒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一个新的在线平台将有助于应对未来的挑战,目前在莫桑比克应对热带风暴埃洛伊斯(Eloise)的行动中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加强主要公共部门、私人领域和学术专家的参与,WFP启动了该平台(https://drones.wfp.org/),以促进这项新兴技术的安全和合规的使用。新网站补充了全球人道主义领域更广泛的应对活动,并利用知识和经验记录、探索无人机使用案例,包括灾后评估、空中连通性和作物监测等。  相似文献   

16.
“浮夸风”祸国殃民,曾给老一辈的人们留下了伤痕。 1958年“土跃进”,随着令人目瞪口呆的高产奇迹而来的是令人目瞪口呆的灾难,大饥荒,造成全国至少有1000多万人死于饥饿。“文革”中,连“大寨县”昔阳都没幸免,从1973~1979年总计虚报粮食产量1.36亿多公斤,占实际产量的24%。昔阳西寨公社虚报产量后,交“余粮”10.5万公斤,后来缺粮,又向国家买回10.9万公斤,一进一出就耗资14662元。1978年后,又来一次“洋跃进”,不考虑国力,只追求振奋人心的高指标,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世界重大奇迹之一是中国的农业成就。这个百年深受贫困和饥荒困扰的国家,不但使13亿人口摆脱了饥饿,而且发展成为世界粮食、肉食、禽蛋、棉花等农产品产量最多的大国。应当说,成就卓著,经验丰富。但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和今后采取的“战略”,是各种角度的专家、政要,都想从自己的职能、专长、经验分析,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六十年代是世界充满绝望的十年。世界面临着如何解决人口与食物的平衡问题,尤其在热带地区。国际组织和相关专业人员正忙于开展各种研讨会和会议,以提高接踵而来的食品危机感,并动员全球资源解决紧急状态下出现的问题。Paddock兄弟在1967年出版的论著《饥荒时代》中预言:“十年后,部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遭受饥荒,十五年后,饥荒将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19.
三年大饥荒发生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其形成原因,既有天灾——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歉收与绝收,也有人祸——政府的不当管理和制度的不健全,同时也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浙江省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涉及耕地利用转型的图谱分析模型,利用ArcGIS 10.6软件揭示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耕地利用转型以林地占补和向建设用地转出为主,空间上由杭嘉湖平原、杭绍甬地区、甬温沿海经济带向浙中盆地丘陵区呈“C”型集聚,“东占西补”特征明显;耕地利用转型数量和空间分离度增加,耕地面积“占大于补”,但占补缺口正在缩小;耕地利用转型以后期变化型(即变化发生在2010—2020年)为主,林地是耕地补充的主要来源,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问题严重。基于此,建议持续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应对变量,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逻辑下的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利用空间正义,实现耕地补充和建设用地保障“双向平衡”,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发展空间“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