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彦杰  马琳  闫勇  白学甫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47-15148,15207
通过乌苏1954~2009年的大雾实测资料,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苏地区大雾天气主要发生在秋末至翌年春初,以12月出现最多,1月最少,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和季节分布特征,但年际间大雾日数呈不规律状,虽与全国近10年雾日呈减少的趋势一致,但表现却并不显著。高空均压场和地面气压场形势与大雾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6~2005年湖南地面观测资料,对全省97个地面站中能见度在1000 m以下的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并根据规则将雾分为3级。对湖南大雾季节、月际的空间分布,年、月、日、年代际变化特点等气候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大雾日整体分布呈西多东少特征;大雾具有明显季节、月际变化规律;大雾还具有明显日变化、周期性变化特征;大雾的时空变化与大气环流季节性变化、植被分布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雾日呈现减少趋势,可能与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月兰  莫瑶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89-18090
利用滨州市1961~2000年4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滨州市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连续大雾分布特征,研究发现3~6月是大雾低发期,11~次年1月是多发期,夏季南部较多,秋冬季中北部较多,最长连续雾日达6d,且40年来大雾呈逐渐增多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较60年代增加了近1倍。利用200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最近8年大雾变化特征,发现年平均大雾日数较常年偏多2.9d,尤其是2006年以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杨桂娟  鄢志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33-16835
采用锦州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36年大雾资料,初步统计分析了锦州地区大雾的气候特征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锦州地区大雾有明显的日变化,大雾生成时段主要在00:00~08:00,占总数的77%;大雾消散时段频率最高出现在08:00~12:00,持续时间以0~4 h居多;锦州地区大雾年平均为24 d,一年之中大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其中夏季7、8月为最多,秋季9、10月次之,春季最少;大雾年际变化明显,36年来大雾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70和90年代为大雾的低值区,80年代和2000年以后为大雾的高值区,特别2000年以后大雾日数明显增多。大雾发生时主要与湿度、风、气压、温度等气象要素有关,发生大雾时相对湿度均在90%以上,风速一般小于3 m/s。锦州地区出现大雾的5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可分为平直纬向环流型、槽后西北气流型、高压脊型和副高后部型等4种类型,地面系统主要以变性弱高压和地形槽为主。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大雾发生的环流形势及其气象要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81年~2005年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统计和分析了福州大雾发生时的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的大雾主要发生于12月~次年6月,并集中发生在2~5月的春季;年平均大雾日数无明显的变化周期;850hPa的切变位于南昌和福州之间,气压场呈均压场分布是福州大雾发生的有利形势;大雾发生时,地面处于暖区当中,近地面层大气达到饱和。统计和天气形势分析结果,为大雾天气做了基础研究工作,为实现大雾的客观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钦州市3个站1970~2010年大雾资料,分析了大雾天气的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钦州市大雾南多北少,沿海地区为多雾区,北部的灵山、浦北为少雾区;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钦州市大雾月际变化呈不对称"V"型特征,春雾最多,冬季次之,夏季最少;大雾的生消时间集中在下半夜到上午,雾的持续时间3 h以内的短雾最多;钦州市大雾发生时的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冷锋前的暖区型、变性高压型、静止锋型、西南低槽型。  相似文献   

7.
齐斌 《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20+322
通过对泰安市大雾的统计,得出泰安市大雾日数的年变化不明显。秋冬季节的大雾日数占全年的7成,大雾的出现和消散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和正午前。泰安市的大雾是较典型的辐射雾。  相似文献   

8.
大雾天气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危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农业生产、身体健康等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对我国大雾气候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实际可行的预报方法,以减少大雾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郗兴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71-7973
利用山东省84个气象站近几十年月大雾日数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山东年平均、秋冬季平均雾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天气有较强局地区域性特征,山东内陆与沿海雾日次数明显不同。秋冬季是内陆大雾高发期,沿海地面大雾天气明显减少。以济南为例,重点分析了内陆自1952年以来秋冬季大雾日数的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大雾多发年、少发年的合成大气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0.
罗春田  郭玲  米孝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281-4283,4365
利用1995~2004年辽西地区4个代表站的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区域性大雾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统计出易产生大雾天气的地面和高空形势场及其出现频率,从大雾产生的条件和形成机制两方面入手,提出判别大雾出现的预报指标,并结合近10年的历史资料对预报指标进行了验证。选取单站2004年7~12月的历史资料进行抽样预报效果检验,总的空报率为22.2%,漏报率为5.1%,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晋中市的11个县市1974~ 2003年雾日数的统计分析,总结晋中市雾天气气候特征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晋中市雾日数年际变化大,雾出现最多是1994年,达27.8 d,最少的是1981年,仅为7.6d;雾月(季节)分布明显,夏末和秋季雾多,而春季少;雾的日变化分明,多数出现在05:00 ~09:00,消散在07:00 ~ 12:00;空间分布与地形、地理密切相关,东山出现的最多,占65.6%;雾受当地气象要数影响较大,雾常发生在晴夜、微风、降水停止后,天气转晴的凌晨.  相似文献   

12.
依据茂名市1972~2005年出现雾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雾的一些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从历史出现的大雾天气入手,择取多个较为典型的大雾天气过程逐一分析,得出形成大雾的地面天气形势类型;再结合本地和附近单站的资料,分析大雾的发生与850hPa以下的一些气象要素的关系,从而找出预报大雾的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汪学军  祝卫华  王新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55-8657,8755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区域自动气象站探测资料,对九华山大雾天气气候概况及气象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九华山大雾春季和冬季是多发季节,大雾分布地域性强,时空差异大;大雾日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大雾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易生成大雾的时间段在04:00~06:00,占总数的36%,00:00~04:00次之,占总数的28%;大雾的消散时段一般在日出后至正午前,其中08:00~10:00占总数的64%。当气温为0~5℃、相对湿度90%、风速为0~3 m/s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有4种易出现大雾的地面和高空形势场。  相似文献   

14.
周翠芳  张广平  杨海山  伍一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242-8244,8283
针对2010年9月30日出现在宁夏北部地区的一次大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不仅要考虑冷却条件、风的条件,更要考虑前期500~700 hPa维持较稳定层结及与稳定度有关的物理量场(如T地面-T850值、θse850-θse500值等)变化对大雾天气的指示意义;另外,前期湿度条件的积累也是影响大雾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莱芜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方法]根据莱芜市1961~2005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莱芜市暴雨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地理分布特征,以及造成莱芜暴雨主要的天气系统和莱芜地形对暴雨形成的作用,并对2000年8月9~10日莱芜连续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得出,莱芜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6~8月份,尤以7月份最多;秋季暴雨是春季的2.5倍;莱芜北部和南部山区暴雨日数较多,泰莱平原入口处和东部山前平原区暴雨日数较少。[结论]影响莱芜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低槽冷锋,莱芜"喇叭口"型的地形有利于气流辐合加强,对暴雨形成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6.
商毅  刘青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80-2581,2636
利用本溪县新、旧站点搬迁前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等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对新旧站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并建立了新站与旧站气象要素的订正模型。结果表明,站点搬迁造成环境变化大,常规观测要素气温、风速和降水量等差异明显,新站比旧站气温低,湿度、风速偏大;新站与老站温度、湿度、降水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订正模型回代误差小。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一次连续大雾的天气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宁娜  陆忠艳  关颖  赵越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20-6621,6853
[目的]探讨大雾的形成、持续及消散的原因。[方法]在辽宁省的天气学资料和物理量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11月29日~12月2日发生在辽宁11个地区持续4 d的大雾天气,从天气学形势、要素特征,尤其是大雾发生、维持、消散的天气学条件出发,对此次连续大雾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果]此次大雾是由于辽宁处于鞍形气压场中,弱冷空气扩散使地面有多处较弱中尺度辐合区,前期气温较高造成积雪融化,伴随辐射降温和西南平流输送作用,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雾天气。同时,由于风速小和上空逆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潮湿空气的扩散;加之华北地区也出现大雾天气,高空西南气流将华北地区的潮湿空气输送到辽宁上空,更加重辽宁大雾的强度。[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做好空气污染气象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祖敏  陈绍河  林雪香  曾海萍  杨品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80-16681,16821
利用贵港气象站1961~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贵港大雾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并讨论了08:00出现的大雾与相关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港站大雾多出现在夜间,09:00左右为大雾消散的高峰期;近50年来年平均大雾日数为2.2 d,一年中大雾主要出现在春季的3和4月;从年代趋势分析,贵港大雾日数在20世纪60~90年代差异较小,但在21世纪后开始快速增长,年代际间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当08:00气温为14~19℃、相对湿度>96%、风速0~2 m/s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当天或前一天出现0~0.5mm的降水时更有利于大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