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丙烯酰胺从2002年在食品中被发现以来就倍受关注,人们对其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如检测分析方法、形成机理及反应模型、毒理效应和控制技术等.近年来,多数综述集中在形成机理、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而对于丙烯酰胺在不同国家、不同食品中的含量分布和各种抑制技术的效果,未有系统报道.从这2个方面进行系统概述,以期为丙烯酰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程坚  程江华  李钦  王薇  杨松  赵成仕  夏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013-11014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测定方法,对合肥市售早餐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状况进行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合肥市8个早餐餐馆合肥市消费者经常食用的11个品种107份食品样品,将食物按种类和加工方式等分类后测定丙烯酰胺含量。[结果]油炸和油煎类淀粉类食物中丙烯酰胺含量最高,其中油条丙烯酰胺含量达l038μg/kg,蒸煮类食物基本未检出。[结论]食物加工应采用蒸煮等相对健康的加工方式,避免采用油炸烘烤等不健康加工方式,并且尽可能地减少早餐食品中油炸类食品的摄入。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淀粉类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样品中的丙烯酰胺用80%甲醇溶液提取,浓缩后经Oasis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0.005mol/L硫酸为流动相在HC-75H+阳离子交换柱上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在200nm波长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测限为30μg/kg,添加回收率在92%~10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对油炸薯片、饼干、油条、烧饼等食品检测的结果与文献报道值吻合。  相似文献   

4.
丙烯酰胺是高淀粉类食物经油炸处理后产生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具有潜在致癌性.通过介绍油炸食品中污染物丙烯酰胺的检测方法,并对相关检测方法进行简要分析和评述,认为丙烯酰胺的最佳分析方法是GC-MS、LC-MS法,但这两种方法所用的仪器比较昂贵且分析要求高,寻求快速准确且成本低的检测方法是目前丙烯酰胺检测技术方面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是富含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经高温加热发生美拉德反应而产生的,这一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何减少丙烯酰胺的产生成为国际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丙烯酰胺的一些基本性质、毒性、人体暴露、形成机理和检测方法,并重点阐述了高温油炸食品产生丙烯酰胺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技术,为减少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建议食品生产企业推广真空油炸技术.  相似文献   

6.
对福州市部分超市销售的皮蛋、精装香肠、散装香肠、普通榨菜和儿童榨菜进行抽检及3个月的跟踪调查,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食品添加剂磷酸氢二铵中砷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进出口食品添加剂磷酸氢二铵中砷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和实验室间比对测试,证明了原子荧光光谱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进出口食品添加剂中砷的含量。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重复性和再现性好,可广泛用于进出口食品添加剂中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果蔬汁及其加工残渣对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影响.[方法]以中式油炸食品自制油条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7种果蔬汁及其加工残渣,研究其对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抑制作用.[结果]试验得出,果蔬种类的不同,其对丙烯酰胺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其中,西红柿汁的丙烯酰胺抑制作用效果最好,对丙烯酰胺的抑制作用达到97%,且制成的油炸食品口感色泽俱佳.[结论]研究可为果蔬加工废料的二次应用提供一个安全、科学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发展的产物,转基因食品在出现以后就备受各界的争议,但是此种争议的声音大多来自科学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设计了14个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问题,通过分析被调查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情况,来了解社会大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10.
高海虹  孔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71-72,120
[目的]调查了解一些常见食品中的铝残留量情况,以避免过多铝元素的摄入。[方法]抽取了120份常见食品样品(蛋糕、面包、膨化食品、淀粉制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检验分析。[结果]面包、蛋糕类的铝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平均4.00~5.00 mg/kg),合格率100%;膨化食品的铝残留量稍高(平均8.93 mg/kg);粉丝粉条等淀粉类制品铝残留量明显偏高(平均75.59 mg/kg),不合格率达13%,最高值为345.00 mg/kg,超出国家标准73%。[结论]应控制性地摄入膨化食品,减少淀粉类制品的摄入,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订膨化食品的铝残留标准并加大淀粉类制品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陆敏  张文娜  冯俊霞  郭瑞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62+3566-3562,3566
[目的]用固相萃取-HPLC法测定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方法]以市售的6种油炸淀粉类食品为供试样品,用自制活性炭固相萃取小柱对各净化液进行富集,在流动相为甲醇∶水=5∶95,紫外检测波长为210 nm,色谱柱为C18时检测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结果]经测定,薯片、虾条、油炸饼、麻花、油条和锅巴食品中的丙烯酰胺的含量分别为2.50、1.10、0.80、0.66、0.51和0.70μg/g。根据试验设定的色谱条件,以峰面积为纵坐标,丙烯酰胺的浓度为横坐标做标准曲线,得线性回归方程为:Y=1.041×105X-1.442×103,丙烯酰胺的线性范围为0.1~2.0μg/m l,最低检出限为0.05,回收率大于70%,RSD为1.5%。[结论]固相萃取-HPLC法测定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效果较好,用固相小柱可有效减少杂质峰的干扰,使得样品加标回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几种茶叶中灰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种检测方法(程序控温法和525±25℃恒量法)对茶叶中总灰分、水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水溶性灰分碱度的研究表明,5种茶叶品种的水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均符合国家标准,但毛尖(宜昌)的总灰分含量达8.71%,超过了国家标准。2种检测方法测定的茶叶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的相对偏差基本在10%以内,在实际检测工作中不会带来方法误差;但测定茶叶水溶性灰分具有明显的方法误差。相对于525±25℃恒量法,在马弗炉中采取程序控温的方法测定茶叶灰分含量具有操作简便、人为误差少、省时、省事、精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王晓红  刘静  李春  催恒律  郝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680-8682,8686
[目的]提高木质素磺酸盐的水处理能力。[方法]以粘度和产率为表征量,研究不同引发剂对木质素磺酸钠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引发剂用量、温度、单体丙烯酰胺用量对接枝共聚物粘度的影响,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同时对原料及改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K2S2O8/Na2S2O3引发的接枝反应效果较好,反应产物具有最大的粘度和较大的反应产率及较小的表面张力;(NH4)2Ce(NO3)6、(NH4)2S2O8、(NH4)2Fe(SO4)2.6H2O/H2O2引发的反应产物粘度较小,产率较低。接枝共聚反应的优化条件为:K2S2O8/Na2S2O3用量6×10^-3mol/L,反应温度40℃,丙烯酰胺用量8 g,此条件下的改性产物可作为优良絮凝剂。[结论]该研究优化了木质素磺酸盐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了解新乡市街头食品的卫生状况,1998年5~7月,对新乡市区内的500户街头食品经营单位进行了抽查。结果表明:卫生设施合格仅占54.6%,餐具消毒合格仅占58%;“卫生许可证”办证率为91.4%;“健康证”办证率为88.1%;受调查的1934名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1%。  相似文献   

15.
在含有丙烯酰胺单体的培养基中进行菌种驯化试验,测定降解效率,从中筛选出了3株丙烯酰胺优势降解菌;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两两组合,研究复合菌的降解性能,初步鉴定其中1株为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另2株为奈瑟氏秋菌科不动杆菌属。通过对正交试验数据的分析比较和从工业应用角度考虑,最终确定2株奈瑟氏秋菌科不动杆菌属菌种为降解丙烯酰胺的最佳复合菌。  相似文献   

16.
食品营养学是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高教学质量,对食品营养学引入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采用多种交叉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成绩考核体系,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健康理念做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社会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了解新乡学院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可为在新乡学院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采取措施来有效提高新乡学院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新乡学院全体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态度行为还比较好,只是维权意识淡薄,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较匮乏,因此在此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18.
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具有毒性和潜在的致癌性,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存在及食用安全性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选用鼠龄50d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成4组进行Acr染毒实验,染毒剂量分别为0、25、50、100mg·kg-1,即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组。染毒采用腹腔注射(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隔日染毒,连续12周。在第3、6、9、12周末次染毒4h后处死取样。通过测定肝脏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2E1(cytochrome P4502El)的活力来观察Acr对大鼠肝脏P4502E1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肝微粒体P4502E1活力在25mg·kg-1剂量组随染毒时间增加而增强,染毒第12周的酶活力明显高于染毒第3、6、9周。在50、100mg·kg-1剂量组,P4502E1酶活力在染毒第6周出现峰值。研究P4502E1酶活力在肝脏丙烯酰胺代谢过程中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丙烯酰胺代谢途径及其毒性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