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花绒穴甲室内发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研究在实验室人工条件下饲养完成花绒穴甲两个发育世代.结果表明花绒穴甲成虫用人工饲料饲养,成虫将卵产在虫道的缝隙和折形纸条上,卵孵化率最高为89 % .花绒穴甲初孵幼虫寄生力强,一头初孵幼虫足以麻痹体重在0 .5 ~0 .9 g 的松褐天牛老熟幼虫,同样还可麻痹杀死多种昆虫幼虫.花绒穴甲幼虫连续寄生取食寄主5 ~7d ,历经6 个龄期,发育为老熟幼虫并结茧化蛹,花绒穴甲幼虫多寄生时发育不良,中途将花绒穴甲幼虫转移到新寄主体上继续取食较困难.室内饲养花绒穴甲的生活周期,从第一代成虫产卵发育至第二代成虫羽化需50 ~70 d.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技术问题,选用麻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花绒寄甲1龄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每一代花绒寄甲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雌雄性比、体长、体宽、体质量、卵的孵化率以及下一代幼虫寄生率等指标,分析人工饲料和替代寄主对室内多代饲养花绒寄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体质量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延长;随着室内饲养代数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头雌虫的产卵量增加;使用替代寄主繁殖4代后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不符合1∶1的情况;室内饲养4代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的室内寄生率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各个繁殖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比较发现,人工合成饲料A的产卵前期明显延长,以麻天牛为替代寄主时,繁育出的后代雄虫数量明显多于雌虫。综上可见,室内饲养多代后对花绒寄甲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有影响,虽然能完成室内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需求,但会出现一些体征下降的趋势,平均产卵量会升高。  相似文献   

3.
花绒穴甲幼虫、蛹的饲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纯人工饲料饲养花绒穴甲的蛹化率仅为2-3%,而使用人工饲料和代替寄主进行混合饲养可大大提高花绒穴甲的羽化率,高达97%;在20℃、25℃、28℃温度条件下饲养的幼虫天数是31.0天、23.1天、17.4天,同时在20℃、28℃温度条件下饲养的蛹平均天数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4.
花绒寄甲幼虫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光肩星天牛幼虫虫体氨基酸成分及含量进行检测,并与已知人工饲料中的氨基酸成分及含量进行比较,用于指导花绒寄甲2龄幼虫人工饲料的配制.将光肩星天牛幼虫虫体氨基酸和已知人工饲料中的氨基酸,分别与糖类、维生素、盐类、有机酸、50%天牛幼虫提取液、酵母粉、麦芽提取液、鲜牛奶、蛋白胨、鸡蛋黄、新生牛血清、氯霉素和维生素E配成氨基酸含量不同的花绒寄甲幼虫人工饲料.在脱脂棉球上添加人工饲料,转移接种花绒寄甲2龄幼虫饲养.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饲料中氨基酸成分,花绒寄甲老熟幼虫结茧前体长和体重都大于对照组,子代成虫的羽化率可以达到20%.  相似文献   

5.
纯人工饲料饲养花绒穴甲的蛹化率仅为2-3%,而使用人工饲料和代替寄主进行混合饲养可大大提高花绒穴甲的羽化率,高达97%;在20℃、25℃、28℃温度条件下饲养的幼虫天数是31.0天、23.1天、17.4天,同时在20℃、28℃温度条件下饲养的蛹平均天数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6.
选取个体大小一致且一直未产卵的花绒坚甲成虫120头,分别用饲料1、饲料2、饲料3在室内饲养一年,比较三组成虫的产卵动态、平均体重的增长动态、死亡率,确定饲料3的饲养效果最佳。第2年,选取头年新羽化的成虫180头,分别用饲料3、饲料4、饲料5饲养,采用上述方法得出饲料5是室内人工饲养花绒坚甲成虫的最佳饲料。  相似文献   

7.
人工饲料饲养舞毒蛾的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0年和2001年利用人工饲料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了饲养,并用柞树叶片饲养作对照:人工饲料饲养的1、2、3、4、5、6龄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5、6、6、7、9、14d,幼虫发育总历期为57d;采用柞树叶片饲养的1、2、3、4、5、6龄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2、6、6、6、8、14d,幼虫发育总历期为52d。从舞毒蛾幼虫头宽、体长比较来看,舞毒蛾1—4龄在头宽和体长上差异不大;5、6龄幼虫期间表现为:人工饲料饲养的舞毒蛾幼虫比柞树叶饲养的舞毒蛾幼虫头壳平均宽1mm左右,体长平均长2.4mm左右。  相似文献   

8.
花绒坚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 0 0 - 0 3从陕西武功采集花绒坚甲成虫 36 0头 ,每 5头 1组放入用杨树木块凿制的人工虫道内 ,在实验室中饲养 ,观测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花绒坚甲成虫寿命 3年以上 ,3年内可连续发生 6代及 2 1对姊妹代 ,世代重叠。成虫 10月上旬开始在虫道内越冬 ,翌年 3月下旬开始活动 ,越冬成虫 1年产卵 2次 ,卵期平均 12 .7d,幼虫期平均 8.4 d,茧蛹期平均 2 5 .6 d。第 1次和第 2次产卵发育的成虫分别为第 1姊妹代和第 2姊妹代成虫。第 1姊妹代成虫部分于 8月上旬开始产卵 ,9月中旬产卵结束 ,9月下旬第 2代成虫羽化 ;第 2姊妹代成虫当年不产卵。  相似文献   

9.
人工饲料对大草蛉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应用米蛾卵和以黄粉虫蛋白为主要成分的人工饲料对大草蛉的饲养效果。【方法】用米蛾卵饲喂大草蛉幼虫,用基于黄粉虫蛋白的人工饲料饲养成虫,记录相关生物学参数,以米蛾卵和大豆蚜分别饲喂大草蛉幼虫至成虫为对照。【结果】米蛾卵饲喂大草蛉效果良好,茧的大小、成虫体长、结茧率、羽化率、成虫获得率、卵孵化率、成虫寿命和总产卵量均和对照无显著差异,但幼虫发育历期、茧的发育历期和产卵前期延长,发育整齐度稍下降。以人工饲料饲养的大草蛉成虫寿命、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天数明显延长,卵孵化率明显上升。但是成虫存活率,雌虫产卵率显著下降,总产卵量略有降低。【结论】米蛾卵可以作为实验室繁殖大草蛉的人工饲料,以黄粉虫为主要成分的大草蛉成虫人工饲料具有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温度与花绒寄甲发育及生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温度与花绒寄甲卵、幼虫、茧蛹发育的关系,为其人工饲养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温度处理花绒寄甲的卵、幼虫、蛹和成虫,每天定时观察记录其孵化、发育、化蛹和羽化情况,以及不同营养条件下成虫的死亡数量和产卵情况。【结果】花绒寄甲卵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有效积温K和发育起点温度C分别为(126.09±9.58)d.℃和(12.802 2±0.330 2)℃;幼虫期和茧蛹期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模型,K、C分别为(139.0±8.29)d.℃,(11.7±0.58)℃和(265.24±9.00)d.℃,(13.9±0.99)℃。在缺乏营养及16~19℃条件下,花绒寄甲成虫组群死亡率达50%的时间为62.2~63 d,当饲料供给充足时,在22~25℃条件下成虫的产卵量最大。【结论】保障食物供给后,花绒寄甲成虫在所有温度处理下的寿命均达5年以上,其饲养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22℃。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结果表明,限食程度越高,茶尺蠖幼虫存活率越低.不论在茶叶或人工饲料上,幼虫忍耐饥饿的能力随龄期的增加而提高,适当限制取食可延长幼虫历期或各龄龄期  相似文献   

12.
2011-2013年,连续观察了福建地区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全过程,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晚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斑鳜的成熟卵近圆球形,淡黄色,平均卵径为(1.76±0.08)mm;受精后5 min左右,卵膜吸水膨胀,平均卵膜径达(2.20±0.09)mm。在20℃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89.33h。24℃温度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57±0.18)mm,具趋光性;3日龄仔鱼开始摄食,避光,进入混合营养期;5日龄时卵黄耗尽,6日龄时油球也完全消失。仔鱼全长y与日龄x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y=0.4916x+5.7209(P0.01)。  相似文献   

13.
采用Pixera Penguin 600CL数码照像机对大银鱼ProtosaIartx hyalocranius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及仔鱼的开口饵料、仔鱼养殖过程中的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银鱼受精卵在4~9℃下孵化全程约需852 h,胚胎发育经历了9个生理阶段共30个发育期;出膜后仔鱼平均体长为4.76 mm,全长为4.86mm;出膜后约20 d卵黄完全吸收;平游期鱼苗平均体长为5.85 mm,全长为6.09 mm。在显微镜下对不投饵养殖条件下的仔鱼进行观察,发现仔鱼早期(10~20 d)以浮游植物为开口饵料,20~40 d时可主动摄取轮虫,仔鱼对轮虫壳及休眠卵无法消化。  相似文献   

14.
松材线虫病传媒昆虫松褐天牛天敌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褐天牛天敌的筛选是研究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基础工作,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马尾松病死木进行解剖观察,搜集松木皮下和木材内的昆虫,对不能判断是蛀干害虫的昆虫,用松褐天牛幼虫进行饲养,结果发现了松褐天牛幼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花绒寄甲和6种松褐天牛幼虫的取食性天敌。松褐天牛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在贵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5.
宁夏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天敌昆虫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宁夏光肩星天牛和黄斑星天牛天敌昆虫自然种群很少,主要有花绒穴甲寄生天牛的老熟幼虫、蛹、成虫,柿树螟蛾捕食天牛卵,寄生蝇、虱蝇类寄生天牛幼虫和蛹,姬小蜂寄生天牛蛹.花绒穴甲是大型杨树天牛最有价值的优势天敌种,在宁夏很多地区有少量发现.该虫自然扩散能力弱,分布狭窄,在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寄生率较高,其它昆虫偶尔发现有寄生和捕食现象,但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二倍体雄蜂并进行人工培育,测定其形态指标,明确中华蜜蜂二倍体雄蜂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复式移虫方法培育中华蜜蜂蜂王,待蜂王性成熟时进行CO2麻醉处理后放回原群,用糖水进行奖励饲喂。蜂王产下大量未受精卵,待雄蜂出房后采用颜料进行标记。雄蜂性成熟后,利用蜂王人工授精技术使蜂王与本群子代雄蜂进行母子回交(多雄交配)。控制蜂王产卵,将工蜂巢房中刚孵化的幼虫移至恒温恒湿培养箱(相对湿度:95%;温度:35℃)中进行人工培育。幼虫前3日龄食物配制为:蜂王浆90%,无菌水10%;第4-6日龄食物成分比例为:蜂王浆50%,葡萄糖6%,果糖6%,酵母抽出物1%,无菌水37%;从第7日龄起食物比例为:蜂王浆43%,葡萄糖9%,果糖9%,酵母抽出物1%,无菌水38%,直到幼虫进入排便期为止。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人工培育和蜂群工蜂巢房出房的雄蜂进行倍性鉴定,并对蜂群工蜂巢房出房的单倍雄蜂和二倍体雄蜂进行形态指标测定比较。【结果】室内人工培育的中华蜜蜂总羽化率偏低,平均为36%,其中26.9%为雄蜂;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雄蜂倍性发现人工培育的雄蜂92%为二倍体,蜂群工蜂巢房中出房的雄蜂82%为二倍体雄蜂;形态指标测定显示,二倍体雄蜂的初生重与生殖器官重分别为99.78和6.05 mg,均比单倍体雄蜂(分别为105.64和7.02 mg)显著偏小,而前翅长、前翅宽、翅钩数等指标差异不显著。【结论】中华蜜蜂近亲交配的蜂群会产生二倍体雄蜂,部分二倍体雄蜂可在蜂群中发育至成蜂出房,其形态指标与单倍体雄蜂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前人的大蜡螟人工饲料配方为对照,比较8种人工饲料配方对大蜡螟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饲料配方对大蜡螟幼虫生长速率、蛹重、产卵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对大蜡螟发育历期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综合评价饲料配方对大蜡螟幼虫生长发育、蛹重、产卵量及历期的影响,同时兼顾饲料配方的成本,较理想的大蜡螟饲料配方为F4,即酵母粉5.40 g、甘油24.00 g、奶粉10.20 g、蜂蜜11.76 g、蜂蜡16.68 g、面粉51.96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