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整修反坡梯田提高造林质量(官庄公社胜天岭一角) 2.精心抚育管护桐林茁壮生长(官庄公社席家大队反坡梯田饱桐林带一角)3.反坡梯田栽果树提早结实获丰收(石桥公社反坡梯田桃子丰收)4.增强蓄水保墒能力冒雪整修反坡梯田(城关公社反坡梯田一角)反坡梯田效果好 林木速生果丰收——淳化县植树造林剪影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整地方式对刺槐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吉县是全国林业建设先进县,近年来在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进程中,着眼于人类环境的基本改善,在丘陵山区土层比较厚的区域,大力推行隔坡水平梯田技术,坡面种草植树,梯田蓄水打粮,发展经济林业。该县在退耕还  相似文献   

3.
对25°以下的宜林地,采用反坡梯田整地技术,将桑树栽植成连续的桑带,与一般坡地栽桑相比,桑树产叶量和径生长量大大提高;反坡梯田与水平梯田相比,省工省力。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虽然有一些梯田修筑机械,但主要用于缓坡地段修筑大面积、宽田面的农用梯田。在荒山陡坡地段一次修成窄形反坡梯田的机具,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因此,研制黄土高原反坡梯田修筑机,对于西北地区的林业、农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陕西省林业机械研究所接受林业部下达的研究项目后,经过几年研究,在原理模型和小比例模型机的试验基础上,进行了一、二轮样机的设计和试制。经过多次性能试验、现场动态电测和生产试验考核等一系列程序,几经修改和完善,最后研制出定型的3 TF—1.3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数据拟合方法,对螺旋式反坡梯田修筑机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通过在PC-1500计算机上实施及显著性检验,表明数据拟合模型适用于螺旋式反坡梯田修筑机设计时使用。  相似文献   

6.
我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山七川三,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本着以土为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植树造林运动中,以70%的林业用工从事挖山改土工作,把原来挖坑栽树、随栽随挖普遍改为反坡梯田整地造林。实践证明,反坡梯田具有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树木的成活和生长,便于林粮间作和抚育管理等优点,是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造林整地的一种好方式。  相似文献   

7.
造林前整地是改善林木生长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基础。在山地沟壑区,修筑造林用的窄条梯田或反坡梯田,作为造林前的整地作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国内外相继研制出了一些修筑梯田机械。在这类机械中,不少都是以旋转切削的方式来切土的。如苏联生产的 TP—3型梯田机,PT2.5型梯田机,以及由陕西省林机研究所主持研制的反坡梯田修筑机等。这种以坡地作为工作对象的旋转切削机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不同整地方法造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地是黄土高原抗旱造林中应用的重要技术措施。试验通过在坡地应用燕翅形、鱼鳞坑、反坡梯田3种不同整地方法,主要研究了对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以及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幼树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燕翅形优于鱼鳞坑,反坡梯田较差。  相似文献   

9.
正梯田层层叠叠舒展的曲线,和起伏的山峦、流淌的溪水等自然元素和谐相融,共同构建独特的山与水的艺术。这是人类改变自然、融入自然的完美作品。提起梯田,人们往往会想到山峦上阶梯状的一层层台田。其实,梯田的概念很广。按《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所述,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农田"。所谓阶台式,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成逐级升高的阶台型的梯田,又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4种,多  相似文献   

10.
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我省组织鉴定的林业科研成果中,有30项受到中央和省的奖励。现将其中15项受奖成果简介如下:一、不同整地方式造林试验1973年在蒲城县张家山设置,布设有鱼鳞坑、水平阶、撩壕及反坡梯田4种造林整地方式的对比试验。经过定位试验和调查研究,证明反坡梯田整地方式具有抗旱保墒、蓄水保土、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等优点。1974年开始示范,1976年后大面积推广应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受奖单位为省林科所。二、生物工程护岸综合治理渭河技术研究通过试验,总结出一套以生物工程护岸  相似文献   

11.
<正>1 主要造林树种 适宜太行山山地生态经济林主要树种有核桃、红枣、板栗、柿、花椒、仁用杏、杏、李、桑树、山楂、石榴、香椿、杜仲、山茱萸。2 整地2.1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为半月形坑穴,外高内低,长径1.5~2 m,短径1~1.5 m,深0.6~1m,埂高0.3m,坡面上坑与下坑的排列呈三角形。2.2 反坡梯田整地 适于地形破碎程度较小,坡面不平整的造林地。梯田外侧石坎高0.8~1.2 m;梯田田面宽1.5~2.5m,田面外侧比内侧高10~15 cm,呈反坡状,每隔6~8m垂直田面修一  相似文献   

12.
刘丽娜 《防护林科技》2021,(1):49-51,66
针对辽宁朝阳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林发展现状,将黑果腺肋花楸这一优良生态经济型树种应用于山地造林实践中,研究了不同措施对朝阳山地黑果腺肋花楸栽植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4种整地方式(反坡梯田、水平阶、鱼鳞坑、水平梯田)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以修筑水平梯田法为最佳的整地方式,黑果腺肋花楸的平均成活率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土壤的含水最、理化性质、渗透性、抗冲能力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观测了隔坡梯田、隔坡复式梯田与一般水平梯田之间的差异,并阐述了它们的优势及使用范围,为发展经济林提出了较为理想的整地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新型造林整地方式——燕翅形整地方式,比深穴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方式的截流蓄水作用大,对提高苗木保存率和促进苗木新梢生长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天然植被退化形成的荒草坡、基岩裸露的灌草坡及人工爆破整地形成的隔坡梯田台面和覆土梯田坡面4种立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生袋、鱼鳞坑、营养钵、撒播等造林技术,在4种立地类型上进行乔灌草人工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研究了不同立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在灌木层中,荆条是天然退化山地的绝对优势种,多花胡枝子和荆条是人工整地梯田坡面的优势种,其他物种主要有酸枣、臭椿,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由大到小顺序均为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草本层主要物种有中华隐子草、狗尾草、早熟禾、碱蓬、地梢瓜等,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灌草坡、荒草坡、梯田坡面,而均匀度指数略有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梯田坡面,物种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灌草坡、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灌木层,鲜有低矮乔木。不同造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简易植生袋坡面恢复技术措施在基岩裸露的陡坡上实施1a后,萌发生长的紫花地丁和二月兰的保存率低,恢复状况差,植生袋破损严重,坡面稳定性差,难以实现恢复效果;灌草坡鱼鳞坑造林技术实施1a后,金叶榆、侧柏、黄栌、榆叶梅和樱花的存活率分别为99%、99%、85%、67%和48%,其中金叶榆、侧柏和黄栌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榆叶梅和樱花;荒草坡面撒播植被恢复技术实施1a后,紫苜蓿存活状况较好,紫花地丁和二月兰存活状况差,二月兰几乎无一存活;梯田坡面营养钵造林技术实施1a后,沙地柏成活率不足5%;梯田台面客土经济林营造技术实施结果表明:山桃、山杏、苹果、核桃都可以在片麻岩梯田台面上较好生长,经过合理的培育管理,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1月18—19日,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七坡林场调研林业扶贫、国家储备林建设。他强调,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林业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打好生态扶贫攻坚战,全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11月18日,张建龙局长在龙胜县考察了龙脊梯田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区位,其林业担负着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拓财源的特殊历史使命。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全省有林地面积增加到434.2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25%。在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实践中,河北省不断进行林业实用技术改进和创新,探索出了适合当地林业发展,应用成功的张北反坡面穴状整地、丰宁牛犁山带状整地和迁西“围山转 坡面积雨水窖”工程贮水抗旱节水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太行山石灰岩区山地经济林隔坡复式梯田的构造和功能。并根据影响林木生长的两个主要因子,计算确定了适宜的隔坡长度,结果为:在坡度20°左右,土厚20cm左右的阳坡、半阳坡,修筑隔坡复式梯田适宜隔坡长度为4~6m,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甘肃中部干旱区,造林成活的关键因素是水分,如何增加、保持土壤及苗木水分,提高造林成活率仍是当前和今后干旱造林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增水、保水提出了八条技术措施。重点对反坡梯田整地技术进行充分论证、肯定,认为此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我县属低山丘陵,耕地96.12万亩,其中山丘地7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74.9%,基本实现梯田化。搞好梯田地堰的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县林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我们调查了全县梯田地堰的土壤、植被及水土流失情况,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