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麦42(99.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CD768(Altar 84/Aegilops tauschii 188)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增产46.50%和16.3%,平均产量达5.86t/hm^2,最高产量达7.53t/hm^2。川麦42不仅创造了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最高新纪录(6.13t/hm^2),连续2年省区试产量超过6t/hm^2。该品种对条锈病高抗一免疫,品质达到优质中筋小麦标准,综合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2是一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和品质表现俱佳的突破性穗数穗重并重型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近年来四川省小麦育种工作在产量和产量性状上的改良效果,分析了1996-2005年的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资料。通过对每年度试验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对照在每年度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和在每年度试验中达到续试或审定标准的参试品系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三类数据的对比分析.认为10年间,四川小麦产量增长缓慢,整个产量育种还处于平台期,有效穗数缓慢增长,穗粒数基本稳定.千粒重在40-45g之间波动,株高维持在86-90cm之间。提出今后四川省小麦产量育种应当注意增加穗数和增加千粒重两个方面,建立新的平衡,实现四川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1—2015年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旱地小麦区试年份的推进,株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茎变少,生育期缩短,产量、穗粒数、穗数逐渐提高,千粒质量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穗粒数、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m~2。与过去10年相比,单产从5 024.10 kg/hm~2增加到5 559.20 kg/hm~2,增加了10.6%,年均增加0.9%。穗粒数从40.0粒上升到43.5粒,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从43.6 g上升到45.5 g,差异显著;有效穗差异不显著。【结论】产量的增加主要源自穗粒数的增加,其次是千粒重的提高。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在产量提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审定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规律,利用2001年以来河南省小麦审定公告数据,对审定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千粒重呈增加趋势,亩穗数呈缓慢降低趋势,穗粒数和全生育期变化不明显;粗蛋白含量和沉淀值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湿面筋和容重呈缓慢降低趋势。当前河南小麦产量改良的重点是维持千粒重的快速提高,同时增加穗粒数和提高灌浆速率,使各产量性状综合平衡发展;品质改良的重点是继续增加粗蛋白的含量,并不断提高湿面筋含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黄淮冬麦区北片小麦育种提供参考,对2011—2020年黄淮北片水地组区试289个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黄淮北片水地区试品种产量较高,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总趋势是有效穗数、千粒重、容重以及株高增加,穗粒数减少,生育期缩短,最大分蘖数变化不明显。产量与千粒重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表现为千粒重容重生育期株高最大分蘖数穗粒数有效穗数;产量构成三要素两两之间负相关。千粒重等5个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向,直接贡献率依次为千粒重有效穗数穗粒数容重生育期。因此,为适应黄淮北片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的变化,宜选育生育期适当缩短、灌浆时间长且速率快、结实性好、茎秆弹性好、有效穗数650万/hm~2以上、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 g以上、株高75~82 cm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2012—2020年黄淮北片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报告为依据,对近年审定及参试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其演变进行分析,以明确黄淮北片小麦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9个审定品种的产量变幅较小,整体水平较高。所有338个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变幅大,产量构成因素变幅表现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从演变趋势看,产量在年际间波动较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有效穗数、千粒重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认为,中多穗品种更适合黄淮冬麦区北片的气候和生产条件,即每公顷有效穗数600万~750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 g左右、株高80 cm左右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8.
以通过审定的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2005—2020年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情况,统计分析审定品种产量和相关的15个农艺性状。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北片水地组、南片冬水组和南片春水组审定的品种数量占黄淮冬麦区审定品种数量的86.8%。黄淮海地区与产量显著相关各性状的相关系数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其中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个不同组别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质量、容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生育期、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蛋白质含量的引入对产量有统计学意义。综上可知,千粒质量、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是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千粒质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从而将产量要素协调到有利于高产的最佳水平,有助于提高小麦品种的产量和稳产性,助力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近年小麦高产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山东省小麦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本研究对近6年(2014—2019年)山东省小麦高产区试459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山东省高产区试参试品种产量达到较高水平,产量的变化主要呈现为年际间波动,产量与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三者对产量的贡献为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两两负相关。每公顷穗数和最高总茎数总体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总体呈降低趋势,生育期和容重变化不大。综合分析认为,中多穗小麦品种更适合山东省气候和生产条件,选育每公顷穗数700万~800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0~50 g、株高80 cm左右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拔节期喷施2,4-D丁酯对3个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小麦拔节期喷施浓度为270~1080g/hm^2的2,4-D丁酯乳油,研究其对3个小麦品种株高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乳油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株高无显著影响,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小麦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且减产幅度随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小麦品种对2,4-D丁酯的敏感性顺序为石新733〉冀丰703〉冀52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