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及质量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探讨了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杨树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小麦产量低于对照农田10% ̄15%、林内小麦种子的淀粉含量和蛋白质量均高于对照农田。分别增加了12%和22.1%,蛋白质提高幅度大于淀粉提高幅度。影响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为照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质量的主要因子为空气温度。  相似文献   

2.
<正>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风沙干旱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可以通过对农田小气候的改善而明显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产幅度随作物品种和天气条件而变动。一般谷类作物可增产20—30%。随着人们对粮食成分要求的提高,防护林带影响农作物质量的研究,特别是分析粮食的营养物组成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国外已有不少报道,我国李德毅在六十年代初曾作过林带对棉花衣脂、籽脂的防护效果分析。此外,有关方面的研究则不多。为了查明防护林带对粮食质量的影响,我们在1979年对防护林带保护下的玉米进行了产量调查和蛋白质、糖含量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试材取于辽宁省法库县丁家房公社西方田N0 8林带后玉米田,玉米品种系丹玉6号。该  相似文献   

3.
<正> 前言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是直接影响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因素。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影响也就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因而,研究农田防护林对土壤的影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农田防护林土壤效应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林带、单一林网的  相似文献   

4.
营造农田防护林是提高作物产量、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农防林的生物效应作初步探讨。一、林带对林内植被和动物的影响 1.林内植被:林带未郁闭时,如果不及时抚育,杂草往往会在林带内部孳生,并由此侵入农田。林内孳生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生产集约化的措施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可耕地上营造农田防护林.在林带防护下,可促使小麦提高产量并使谷物的物理性质(千粒重、容积重等)表现良好.但谷物蛋白质含量,一些作者的资料认为是降低的,另外一些作者的资料认为是提高的,其实,这并不矛盾,而是客观反映了具体自然条件下农田防护林影响的规律性.在冬季寒冷、有雪和暴风雪的地区,由于雪在带间土地上的堆积,使硝酸盐能被融化的雪水淋洗;雪融化后,又提高了土壤的湿度,从而减弱了春季土壤的硝化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 一前言当气流通过或越过林带时,林带迫使气流结构改变,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因子变化,进而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有所影响,这方面已有很多的研究。而结合作物生理机制研究农田防护林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还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7.
切断防护林伸向毗邻农田的侧向根系,通过减少根系竞争增加作物产量。在内布拉斯加的波斯县的Boelus—Loretto复合壤质细沙土和Thurman壤质细沙土的农田里分别进行两项试验,旨在评价多行农田防护林带切根后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效应。于1986和1987年两年,每年进行两个切根深度和两个距林带南缘不同距离的试验。在与林带相垂直的田间选三个样点取农作物资料。既使在这两个超过常年降雨的年份,也改进了作物产量和农学性状。在距林带20m处,结一个以上豆荚的大豆枝数,平均每株增加0.5枝,生物量增加26%;在距林带7.5m的所有断根处理同对照比较,产量增加31%。断根使距林带18m处的玉米穗数和杆棵重量都有所增加,同时在33.3m处各处理的玉米产量比对照增加18%。增产稳定的处理(深度深,距离近)在18m和26m的位点上分别增产35%和23%。  相似文献   

8.
<正> 营造农田防护林体系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林带使作物增产的报道;法国人Guyot指出,灌溉条件下,林带可使小麦增产21.8%,丹麦人研究认为,可以平均增产5%,据我们1985年研究认为,在100亩左右的长方形林网内平均增产5.5%。有关林网保护下的农作物质量及其增产机制的报导还不多见。为了系统的了解防护林体系保护下的农作物产  相似文献   

9.
黄泛沙地小网格林网对小麦增产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津县黄泛沙地的农田防护林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农田防护林网背风面距林带不同距离处小麦产量指标等的测定,研究了农田林网的增产效益。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各个林网内小麦的平均籽粒产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麦田,300m×400m网格林网小麦增产率和千粒重增幅最大,260m×300m网格林网小麦增产率和千粒重增幅次之,130m×300m网格林网小麦增产率和千粒重增幅最小。通过对夏津县黄泛沙地农田防护林网对小麦增产效应的研究,明确农田防护林在黄泛沙地起到防风固沙兼顾生产效益的防护作用,为黄泛沙地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民勤绿洲防护林带作用下作物生长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试验对比研究了小麦和玉米在枣树和杨树 2种农田防护林带作用下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果表明 :枣树林带下的作物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杨树林带。枣树林带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速度高于杨树林带 51 4% ,致使生物产量相对杨树林带高 38 4%。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玉米的粮食产量增加 4 2 %~ 13 0 %。增产的原因之一是枣树林带下作物不同生育期农田土壤含水率均高于杨树林带。可见枣树林带的胁地作用弱于杨树林带。推广枣树防护林 ,实现枣粮间作 ,是提高民勤绿洲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比研究了小麦和玉米在枣树和杨树2种农田防护林带作用下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果表明:枣树林带下的作物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杨树林带.枣树林带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速度高于杨树林带51.4%,致使生物产量相对杨树林带高38.4%.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玉米的粮食产量增加4.2%~13.0%.增产的原因之一是枣树林带下作物不同生育期农田土壤含水率均高于杨树林带.可见枣树林带的胁地作用弱于杨树林带.推广枣树防护林,实现枣粮间作,是提高民勤绿洲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南疆经济林核桃为农田防护林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农田防护林背风面距林带不同距离处棉花出苗防风效果、表层土壤温度及幼苗素质的测定,研究了农田防护林对棉花产量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核桃农田防护林能够有效降低风速,减少风沙致死棉苗比例,增加土壤表层温度,提高棉花出苗率,棉花减产量幅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通过核桃农田防护林对棉花出苗防风效果及产量的研究,为南疆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海涂农田林网防护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上虞市海涂实验农场农田林网防护效益的测定,结果表明通风结构审林带防风效能达到31.0%左右;在八九月份高温干旱季节,林网内增加相对湿度约1.8%。林带背风而树高2~3倍地区为林带增产作用的显著范围,棉花产量比对照区增产13.0%~38.1%,除林缘等胁地外,受林带有利影响测试区棉花产量平均增产8.4%。  相似文献   

14.
对上虞市海涂实验农场农田林网防护效益的测定,结果表明通风结构窄林带防风效能达到31.0%左右;在八九月份高温干旱季节,林网内增加相对湿度约1.8%。林带背风而树高2~3倍地区为林带增产作用的显著范围,棉花产量比对照区增产13.0%~38.1%,除林缘等胁地外,受林带有利影响测试区棉花产量平均增产8.4%。  相似文献   

15.
农林复合模式蒸散耗水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土壤分层水量平衡模型,对林带与冬小麦的根系吸水量、林带和农田的蒸散耗水量、林带影响农田土壤水分范围与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间,林带根系吸水以消耗农田土壤水分为主,主要表现在0.0~1.5H(H为树高)范围内。(2)林带可降低12.3%的农田蒸散量。(3)由于林带的影响,在农田中,0.0~0.5H为土壤水分降低区,0.5~5.0H为土壤水分提高区。总体平均,0~200cm农田土壤贮水量可提高11.2%。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江苏省国营淮海农场杨树防护林网农业效益的研究分析,阐述了营造农田防护林网不仅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有较高的农业效益,农业效应与林龄有密切关系,相关系数接近1,产量平衡年为6a,林带平衡高为7.6m;产量补偿年为10a,林带产量补偿高为11.4m。  相似文献   

17.
译者说明:疏透度和透风系数都是判定林带防风作用优劣的重要指标。六十年代初开始广泛采用林带疏透度这一指标,而在此之前,多用透风系数作指标,但对二者的关系尚无更多研究。此文侧重谈了窄林带的疏透度和透风系数的关系,现节译如下,供参考。原文标题为“乌克兰黑钙土草原各种结构窄林带的护田效益”(1977.3),译文标题为译者所加。大家都知道,农田防护林带的效益首先取决于林带的结构。本文详细研究了护田效益最  相似文献   

18.
农田防护林林带胁地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防护林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周围小气候、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的效益,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但其胁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以致成为营造农田防护林的障碍。因此,分析林带胁地的原因,探索减免胁地的技术措施,对扩大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带胁地原因的调查 (l)调查地点及内容 1999年,在商都县西井子乡黑沙土村的南北走向4~6行杨树林带、五顶房的东西走向2~4行杨树林带,进行了树木根系与树冠投影对农作物影响的调查。调查地林带的株行距分别为1米 ×1. 5米和 2米 …  相似文献   

19.
新疆150团农田防护林胁地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试验示范区布设试验,采集数据,对新疆150团农田防护林胁地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胁地对棉田的影响范围为10~12m;在棉花耕作层范围内,随着测点由靠近林带向棉田中部延伸,土壤含水率逐步增高;东、西、南、北4个方向林带对棉花产量都有明显影响,减产幅度在28.0%~68.2%,减产幅度最大的为南侧林带。提出了胁地解决对策:(1)解决农田防护林灌溉问题;(2)开挖断根沟;(3)机械深翻;(4)胁地范围内适宜作物搭配。林带虽对农作物产生明显的影响,只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或在胁地范围内种植苜蓿等耐阴饲草及作物,可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0.
山西北部农田防护林的防风功能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学斌 《林业研究》2002,13(3):217-220
山西北部地区处于毛乌素沙漠前沿,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干旱草原的过渡带。20世纪50-60年代当地营造了大面积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人工林,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对防治农田土壤风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旧林带更新改造中,对林带结构、树种配置缺乏技术,表现出在营造林带中有较大盲目性。为了对防护林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1996-2001年作者在山西北部的朔州、大同等地设置了定位调查观测点,使用轻便式风速风向仪、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地温计、玻璃皿对小叶杨不同结构林带的防风功能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农田防护林的设计应以树木展叶期的防风能力为指标,以疏透结构为最佳配置,初植株行距为2 m3 m,4-6行配置,5年后可形成疏透结构林带。表4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