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1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在外加热的条件下(油浴温度为180℃,沸腾5 min),用一定浓度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质(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来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2用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关键技术2.1测定土壤有机质必须采用风干土样,因为灌溉渍水土壤含有低价  相似文献   

2.
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腐解特征及驱动因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在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的腐解残留率变化。结合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阐明秸秆和粪肥在我国农田土壤中的腐解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为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有机资源和培肥土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国家土壤肥力肥效监测基地”中的黑土、潮土和红壤实验站,开展大田填埋试验。有机物料烘干后过2 mm筛,置于48 μm孔径尼龙网袋后填埋在土壤中。共4种供试有机物料: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猪粪(PM)和牛粪(CM)。根据各地温度差异,分别在填埋后49—360 d内采样6次。通过分析腐解过程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整合土壤积温与腐解残留率的相关关系,采用VPA(方差分解分析)定量化气候因子,有机物料性质及土壤养分对不同有机物料腐解的相对贡献率。【结果】秸秆的腐殖化系数为11%—39%,粪肥的为50%—57%,秸秆腐解速率显著高于粪肥,且南方红壤上腐解速率高于北方黑土。地积温方程可拟合有机物料腐解残留率变化,由该方程可知,秸秆和粪肥易分解碳库占比分别为76%和43%,稳定碳库分别为17%和53%。但秸秆和粪肥易分解碳库的分解速率常数(k)无显著差异,其周转积温(1/k)约为1 400—2 000℃。物料性质是有机物料腐解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为28%;其次是气候,贡献率为20%。秸秆腐解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气候因子、有机物料性质和土壤因子三者的交互作用,贡献率达42.3%。粪肥腐解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气候因子,贡献率为38.3%。【结论】秸秆腐解速率和其有机碳库中易分解碳库比例明显高于粪肥,秸秆腐解受到气候、土壤和物料性质协同作用影响,而粪肥则受气候因子影响最大。在田间秸秆还田时需结合当地水热条件确定还田时间和还田量,粪肥则建议在还田前进行堆腐,且注意施用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秸秆和有机肥是我国农田主要有机物料来源,翻压旋耕是其主要的还田方式,明确其在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的腐解过程特征和驱动因素,可为更好利用秸秆资源与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国典型黑土、潮土和红壤上开展大田有机物料混土填埋试验。设置4种处理:小麦秸秆混土(WS+soil)、玉米秸秆混土(MS+soil)、猪粪混土(PM+soil)和牛粪混土(CM+soil),按土重﹕物料碳=100﹕4.5,称取物料土壤混合物200 g装于尼龙袋填埋于土壤中,填埋后1年内采样6次,之后2—2.5年采样一次,满3年采样一次,共8次采样。分析各混土有机物料的腐解差异,采用双指数方程明确易分解有机碳库和难分解有机碳库比例和腐解速率,阐明各土壤中有机物料的快速腐解速率、慢速腐解速率及积温转折点,并用随机森林模型来量化物料组成和环境因素分别对腐解速率的相对贡献。【结果】秸秆混土的腐殖化系数为22%—43%,有机肥混土的为45%—58%。有机肥混土腐解较秸秆慢,区域间差异不大,从北往南有机物料腐解加快,且秸秆腐解较有机肥快。秸秆的易分解有机碳库比例(70%—87%)高于有机肥的易分解有机碳库比例(5...  相似文献   

4.
黄土性母质上发育的棕壤(棕黄土)的肥力高低,主要决定于有机质含量。我们对高肥力棕黄土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分指标,影响土壤有机质消长的土壤氮素矿化率,各种有机物料及主要作物根茬的腐解残留率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和维持土壤有机质水平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是:(1)高肥力棕黄土有机质平均含量0~20厘米为1.58%,20~40厘米为1 .18%。腐殖质组分中,胡敏酸碳/富里酸械平均。0~20厘米为0.52,20~40厘米为0.41。(2)棕黄土氮素年矿化率盆钵法测定结果是高肥力的为2 .56~3 .78%,中低肥力为2.35~2.63%。中肥力田间试验为2.05%,较盆钵法低。(3)不同有机物料的腐解残留率,盆钵及砂滤管法测定结果:秸秆及牛马粪为32~45%,猪粪变化较大,为16~30%,绿肥不到20%。用砂滤管测定根茬腐解残留率玉米、高粱、大豆及谷子分别为30%、26%、33%和41%。  相似文献   

5.
赤红壤果园有机质累积矿化及平衡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砂滤管土埋试验对赤红壤土与有机物料混合的累积矿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赤红壤果园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年均在5.5%以上;有机物料经2年的腐解,其有机碳残留率只有l0.0%-16.03%,矿化分解速度较快,要保持或提高土壤有机质,可通过平衡预测,加入一定量的有机物料。  相似文献   

6.
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热值与有机养分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倩  张红 《西北农业学报》2019,28(7):1158-1167
研究玉米秸秆在3种长期试验地(葡萄园、桃园、农田)腐解过程中土壤热值和养分动态变化情况,为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陕西杨凌进行,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玉米秸秆腐解试验,定期取样测定秸秆的腐解残留率,研究紧贴尼龙网袋土壤的热值及其养分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秸秆在0~270d腐解迅速,残留率基本为50%左右,在270~360d腐解速度减慢,最终玉米秸秆在农田、桃园、葡萄园的腐解残留率分别为41.73%、36.11%、46.14%。3个试验地对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热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土壤温度与秸秆腐解的残留率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影响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速度。整个腐解期间,除了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不大,农田土壤pH基本不变,果园土壤pH下降了2.06%~2.32%;农田和桃园土壤速效磷分别增加了14.2%和67.5%,而葡萄园土壤速效磷降低了26.9%;农田、桃园和葡萄园的土壤速效钾分别增加了49.9%,43.0%和89.2%。3个试验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性有机碳和碱解氮质量分数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腐解在前、中期降解较快,后期趋缓。土壤温度、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性有机碳、速效钾影响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速度。果园土壤的有机碳和速效钾质量分数极显著高于农田土壤,说明生草可以提高果园土壤的部分养分质量分数,提高秸秆还田效果,农田土壤在秸秆还田时可调控因素比果园土壤多。可见,植物秸秆在腐解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影响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变化,提高部分有效养分质量分数,对土壤肥力和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重铬酸钾氧化法用于黑碳分析的条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实验室制备的黑碳为对象,对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黑碳的主要测定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重铬酸钾氧化法用于生物体来源的黑碳测定条件为重铬酸钾溶液浓度0.5mol/L、重铬酸钾溶液与浓硫酸的体积比1∶1,氧化时间5h。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小麦秸秆动态腐解效果,设颗粒剂、液剂、清水3个处理,其中清水为对照,开展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腐解动态变化特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腐熟剂可显著提高秸秆降解率,处理40 d秸秆失重率达46.2%~47.6 %。综上所述,有机物料腐熟剂可加速小麦秸秆的降解速率,且有利于新茬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9.
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解效果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秸秆的腐解效果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有机物料腐熟剂对黏质潮土土壤理化性质、玉米秸秆腐熟程度、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有机物料腐熟剂30 kg/hm2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和p H值,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小麦穗长和穗粒数,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较秸秆还田不施加有机物料腐熟剂处理增产3.02%。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有机物料在黄壤旱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猪粪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结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在等碳量还田条件下翻埋入黄壤旱地后的腐解特性和养分释放特征。以期为贵州省黄壤旱地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180 d腐解后,不同有机物料腐解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三种有机物料累计腐解率为60.98%~62.69%,表现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猪粪;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处理腐解率最低,达到腐解平衡的时间较短;水稻秸秆和猪粪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率表现为钾磷氮碳;有机物料中碳、氮、磷和钾的释放率分别为58.50%~78.75%、54.96%~69.26%、75.29%~91.66%和93.49%~98.07%。总体表现为秸秆类累积腐解率大于粪肥,各有机物料中钾素释放速率较高,施用玉米秸秆维持并提高旱作黄壤肥力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探求稻田湿润灌溉对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在太湖稻作区开展2年田间试验,设定秸秆还田与否(小麦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和种植体系(常规淹水灌溉、湿润灌溉)双因素试验,采用原位模拟网袋法和土壤有机碳化学分组法测定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率,碳、氮、磷、钾释放率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总有机碳的变...  相似文献   

12.
采取田间原位尼龙网袋埋土法,研究油籽饼及苕子、油菜、小麦、玉米等有机物料埋土还田后,在植烟土壤中的腐解速率、各期残留物料中的活性有机C、N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腐解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油籽饼及苕子等不同有机物料埋土还田后的腐解速率表现为早期快后期慢。不同有机物料腐解速率的大小表现为油籽饼苕子小麦秸秆和油菜秸秆玉米秸秆,腐解速率与全N含量呈极其显著直线正相关,与活性有机C/N比值呈极其显著负相关,而与活性有机C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随着腐解时间推移,油菜、苕子、小麦、玉米等秸秆中活性有机C含量、全N含量呈增加趋势,活性有机C/N比值呈下降趋势,而油籽饼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重铬酸盐氧化-还原容量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并对样品称量、含水率计算、标准溶液标定、测定过程及测定结果重复性等影响不确定度的分量进行分析,按照《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中的规定进行合成,最终给出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4.
沸水浴重铬酸钾法测定有机无机肥料中有机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H2SO4-K2Cr2O7氧化有机碳,在120以上, Cl^-对尿素氧化起催化作用,造成明显的正干扰。沸水浴重铬酸钾法氧化有机碳在100℃左右,尿素碳不被氧化,Cl^-可定量扣除,有机碳氧化率为82%左右。校正后回收率达101.7%,测定值变异系数CV≤2.8%。  相似文献   

15.
<正>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蔬菜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是菜园土壤培肥的方向。天津市郊大面积新开发园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蔬菜产量及产值大大低于老园田,因而急待解决快速培肥技术措施。我们于1986~1988年在新开发园田土壤上进行了有机物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土壤培肥试验,同时对几种有机物料的腐解残留率进行了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广东冬种马铃薯主产区覆盖还田稻草的腐解进程。[方法]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水稻稻草在不同覆土深度(0、5.0、7.5和10.0 cm)对还田稻草腐解的影响。[结果]覆土深度为7.5 cm时腐解速度最快,覆土深度0 cm最慢。还田60 d后,覆土深度7.5 cm的稻草残留率为50%,而覆土深度0 cm的稻草残留率为80%。稻草还田后有机碳在前10 d分解较快,稻草的全碳含量随着还田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导致C/N比降低。冬马铃薯收获时覆土深度0 cm有机碳残留率为76%,覆土深度7.5、10.0和5.0 cm的有机碳残留率依次为69.3%、70.8%和72.5%。还田的前10 d稻草氮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20 d后才出现下降趋势。一季马铃薯田稻草还田后稻草有机碳只释放了1/3左右。[结论]稻草还田前期可以固定部分氮素,还田后期会释放一定的氮素供马铃薯生长需要。种植一季马铃薯作物后,还田的稻草并没有被完全腐解。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谷霖”牌有机物料腐熟剂在水稻直接还田上的应用效果,2015年在安徽省蚌埠市用网袋法进行了为期60 d的田间试验,设对照(秸秆直接还田)、尿素(+秸秆还田)、腐熟剂(+秸秆还田)和腐熟剂+尿素(+秸秆还田)4个处理,观察测定还田后水稻秸秆的颜色、拉力和失重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腐解程度的加深,各处理秸秆的颜色逐渐变深、拉力逐渐变小、失重率逐渐增加;处理间也有很大差异,尿素处理可使秸秆腐解速度加快约10 d,腐熟剂处理可使腐解速度加快约20d,效果最好的是腐熟剂+尿素处理,可使秸秆腐解速度加快20 d以上。  相似文献   

18.
非腐解有机物培肥对水田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腐解有机物的施用,对水田土壤中氧化还原酶动态变化的影响,因土壤酶、有机物料、土壤以及水稻的生育时期的不同而各异。就施用非腐解有机物料对水田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影响的共性而言,非腐解有机物料的施用在土壤淹水的前期皆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升高有抑制作用,而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水稻淹水的后期,施有机物料处理的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相应的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9.
在2种水田土壤上采用盆栽,微区和小区试验,对稻草,玉米秸秆和未堆腐的马粪3种非腐解有机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有机料料施用量,在第一年引起水稻产量下降,但在第二年却有增产作用,较低的有机物料施用量,虽然在当年未对水稻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第二年也没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有机物料的最佳施用量为2~4g/kg。非腐解有机物料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前期  相似文献   

20.
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消解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消解时间对测定结果影响的研究,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当消解时间为30min时,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符合监测要求,与消解120min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