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区自然生态与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如何将山区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转化为持续的产业优势,是山区小镇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该文以嵊州市谷来镇为例,结合当地的区位条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整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山区小镇旅游开发的绿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现代旅游业历经数十年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以滨海、湖泊、水库、温泉等为代表水体旅游已成为21世纪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水库带给人类的好处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等各种效益。笔者建立了水库旅游和谐度评价指标体,该体系包括状态层、和谐层、趋势层3个评价综合层,其中又包含旅游资源概况、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者满意度等多个评价项目层。采用因子分析与投影寻踪的模糊评价法,以西安市汉城湖水库为例,从静态和动态2个方面对汉城湖水库旅游和谐度进行评价,得出水库目前处于旅游和谐发展中期,针对不和谐影响因子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水库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升钟水库为例,将升钟水库旅游综合开发的必要性总结为水库功能转型的需要、库区居民生计发展的需要、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市场需要。结合水库旅游资源的优越性、已有旅游基础、政策优势分析了升钟水库旅游综合开发的可行性,认为旅游综合开发应该遵循保护为先、特色开发、综合性、可持续性、广泛参与、安全性原则。最后从公司模式、农户+公司模式、农户+公司+政府模式3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升钟水库旅游综合开发的优势与劣势。  相似文献   

4.
马晓路  许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64-7966
介绍了海螺沟的自然环境条件,指出受山区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其旅游资源沿垂直高度呈梯度分异的现象,针对这一梯度分异规律具体分析了文化遗迹旅游区、地热资源旅游区、森林植被旅游区、冰川资源旅游区的资源内容和特色。在分析海螺沟景区旅游资源梯度分异的基础上,提出了海螺沟景区旅游的开发对策,强调应巩固吸引点的品牌效应、完善新开旅游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大对灾害地貌旅游景观的开发,对研究我国西部山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异及演化机制具有实践意义,同时还可为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库旅游开发研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库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从水库构成要素分析其旅游资源价值,在水库功能分析上指出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以湖南省为例探讨了水库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必要性,指出了水库旅游开发方向和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6.
采用国家相关规范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旅游资源的类型和质量结构等方面对颖河-白沙水库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拥有31个亚类9、3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其中生物景观类最为齐全,具有国家划分的全部4种亚类和11种基本类型,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颖河-白沙水库区域旅游资源基本上以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类景观为主,同时具有较多地文和人文景观资源的风景区。对该区域旅游资源体系进行质量评价,总体得分为62,属于三级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保护堡子山景区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遗产,充分利用堡子山区名胜风景旅游资源,本文以回乡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特色为主体,提出对该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与适度的开发建设,以完善和优化景区生态旅游项目及旅游服务体系,促进景区生态景观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开发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北京山区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同时,带动整个山区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但目前山区旅游过分偏重自然生态观光和农业旅游,乡村工业尚未受足够的重视,其与旅游的结合还有待于学界、政府和企业等多方的研究与关注。以乡村工业旅游为切入点,以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山区乡村工业旅游开发的意义与策略。强调乡村工业旅游区别于一般工业旅游的特点,并提出乡村工业旅游亦属于乡村旅游范畴,将其纳入乡村旅游系统进行整体开发与经营。  相似文献   

9.
许春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113-113,74
山区水库淤积严重,叠梁蓄水有诸多不便,遇洪难以开启,下闸蓄水费时费工,且漏水严重.铸铁闸门在宁夏彭阳县石头崾岘水库成功引用,解决了山区水库建设中闸门漏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渭南市沈河水库的现状,提出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规划方法及思路.在改善和保护饮水水源地自然环境的同时,开发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反哺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山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区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国有60%以上的贫困县分布于山区.开发山区县旅游资源,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山区县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对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金寨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加强区域间的合作,进行多元化旅游项目开发,在开发中注重资源保护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针对渭南市沈河水库的现状,提出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规划方法及思路.在改善和保护饮水水源地自然环境的同时,开发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反哺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山区县域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研究典型山区县域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交通可达性,对促进旅游资源空间重构,推动旅游再造山村之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ESDA空间关联,对河南省典型山区栾川县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布密度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此外,采用缓冲区分析、栅格计算法和网络分析法对旅游资源的交通路网可达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栾川县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从路网缓冲区分析结果来看,交通道路网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良好,路网缓冲区内的旅游资源占比为88.54%;3)栾川县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达性整体较好,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在1.5小时内可达,其中有92.68%的旅游资源在1小时内可达。本研究为制定栾川县旅游产业的科学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粤北山区的古村落旅游发展问题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对韶关南雄市4个典型古村落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的系统调查,总结分析了粤北山区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制约因素及总体对策,同时也为4个典型古村落的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针对性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15.
高寒山区的脱贫解困一直是湖南省扶贫工作重点和中心。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对腊尔山区脱贫解困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腊尔山区如何利用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开发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兵 《农学学报》2017,7(9):95-100
采用实地考察与实景拍摄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点的农耕景观代表作,分析了当地乡村旅游景观中农耕文化资源应用的典型案例;归纳了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类型为生态农庄型、休闲农场型、古村古镇型、“花海竹海”型等4种类型;评析了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中农耕景观的应用现状,认为乡村旅游景观应紧扣农耕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农耕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指出了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当地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从道路建设、生态资源等方面阐述了秦岭山区生态经济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秦岭山区内主要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发展的构想,在公路建设、经济发展、旅游规划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艳玲  肖斌 《现代农业》2009,(6):182-184
昆都仑森林公园是2003年经内蒙古包头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昆都仑水库的基础上建立而成.昆都仑水库生态建设规模1035公顷,森林茂密,物种丰富.公园内有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及湿地、灌丛、草原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景现.昆都仑水库已形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风景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研究该地区的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将对改善包头市生态环境、促进包头市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的梯田农业是我国云南亚热带山区的农业奇迹,它汇集了哈尼族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与勤劳,成为哈尼族生态价值观的缩影.哈尼族生态价值观以天人合一、乐山乐水为特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辟了以梯田为核心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当代社会哈尼梯田面临着失衡的形势,因此,建立梯田农业生态文化保护基地、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梯田旅游资源、提高族群文化水平成为哈尼族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依托光明大观园旅游品牌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多村连片、多景连线的美丽乡村新格局。1.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打造全域旅游度假区按照"一版块一主题"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以"休闲度假、绿色养生"为主题开发酷贝拉小镇、光明蝶谷、光明松鼠谷、白鹤山、桃林水库、古村水库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长沙市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